梁盛林
【關鍵詞】 優質教育;教育理念;教師專業化;思考
【中圖分類號】 G63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03—0025—01
一、對優質教育問題的思考
1. 從學校層面看優質教育。(1)從培養目標和方向看。學校應該在以人為本的思想指導下,促進學生在全面發展中彰顯個性,在學好基礎知識中顯示能力,在博學穩健中彰顯活力,在科學精神中滲透人文素養,在這些基礎上為高校輸送大批合格人才。(2)從教育的氛圍看。學校應該有一個充滿生機和生命力的教育氛圍,體現時代精神和學生的天性。置身于這樣的校園中,能使人產生深厚文化的震撼、強烈責任的呼喚、紀律風尚的約束、活力激發的沖動。(3)從教育的方式看。學校應該在先進理念指導下,針對學生的實際進行的教育,其重要的一點就是選擇適合學生的教育,而不是選擇適合教育的學生。這種教育應該是一種睿智、明理并符合規律的教育。
2. 優質教育應做到四個統一。(1)理念與實踐的統一。對優質進行定位,首先要對理念、方向和標準進行認識和把握,把這種認識與把握回歸到實踐的層面,條條去落實,這樣就不會成為僅有理論的空談。(2)質量與效率的統一。所謂績效就應是質量與效率的統一。教育在于提升人的生命價值,其提升和變化的程度、幅度是學校優質化程度的標志。學生進校后能更好發展,取得更大的成績,這就是優質教育的體現。(3)全面與個性的統一。優質教育既要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使其成為一個合格的中學生,又要注重個性差異,使學生個性化發展。這是學校辦出特色、辦出優質教育的突破點和標志。如果說學校只為提高學生的考試成績和升學率而犧牲了學生大量的時間,就是忽略了學生全面發展,這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優質。(4)繼承和創新的統一。優質的教育必須有不斷的創新,但是創新要有基礎,這個基礎就是繼承傳統。但縱向的繼承并不是簡單的延續,而是一種發展,好比樹干上的新枝;學習吸納他人的長處,這是橫向借鑒。縱向繼承,橫向借鑒,中間加入自己的思想,這便構成創新。
二、對育人觀念問題的思考
1. 教學生做怎樣的人。筆者認為,應全力追求這樣一個基本層次:做一個有良知的人,一個有智慧的人,一個有修養的人;做一個與善良為友、與文明對話、與勤奮相伴、與責任同行的人。概括來說,向善是核心,至善是境界。什么是善良,就是有寬容之心、同情之心、助人之心、惻隱之心。心正則行正,善則美,心美則身美。
2. 怎樣教學生做人。怎樣教學生做人,這是教育的方法論。應該說教師的情感與人格力量對學生的成長產生著重要影響。教育是以人育人、以德育德的過程。當教師有了愛心與責任心,教育就成功了一半,在教育過程中善待每個學生,特別是問題學生,這就是教師的人格魅力,這種人格魅力可以春風化雨,就會生成無形的力量,促進學生成長。
每一位教師應經常這樣問自己:我的課怎樣上才能讓學生學得更好。常思考這一問題的老師一定會成為優秀教師,思考這一問題必須建立三種理念:一是老師教過不等于學生學會,學生學會不等于學生會學;二是備課時必須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學生會怎樣想,會不會接受,還有哪些有效途徑能幫助學生更好地思考,因為沒有思考的介入就不是真正的學習;三是清楚學生在怎樣的情況下才會學得更好。每一位老師應當清楚地知道,當學生有興趣時,當教學內容以多種形式呈現,學生身心處于最佳狀態時,當學生能平等自由、無顧忌地參與探索和思考問題時;當學生被鼓舞、信任,有了更高的自我期待時;當學生感到知識能力對個人有實際意義時;當學生對老師充滿信任和熱愛,被老師的教學藝術深深感染時,他們才會熱愛學習,學習才會有效率。
三、對教師專業化發展問題的思考
1. 專業化與職業化的區別。職業是謀生的手段和維持人生存的方式,專業是必須具備特有的素質和條件,接受過特有的、有針對性的訓練,形成他人不可替代的特有的知識、能力和方法。專業化的內涵是持有特殊知識能力并有不可替代性,長期從事此項工作則與其他工作不易流動交融。
2. 專業成長需要不斷強化專業特質和意識。一個人要想在自己的專業上取得成績,就需要進取精神,特別是在專業上不斷發展,不斷成長。
3. 專業成長需要創新和發展。當教師職業成為專業時,進行專業研究就必不可少了。簡要地說,對教師專業的衡量就是:學科水平加教育力(教育理論、方法、藝術、人格魅力)等于專業品質。當一位教師的專業水平、學科教育水平高于課程要求時,他才能成為一個真正有特質的專業工作者。
編輯: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