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淑彥
摘 要:在教學中,教師要實現知識的傳遞和感情的表達,就要以教師語言作為媒介。課堂教學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的語言表達能力。就當前小學語言的特點進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改進小學語文教師課堂教學語言的有效措施,旨在豐富小學語文課堂語言,活躍小學語文課堂氛圍,賦予語文教學新的生機和活力。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語言;特點
一、小學語文教學語言的科學化和規范化
語文教學不僅是一門科學,更是一門藝術。由此,小學語文教師要進一步解放思想,不斷加強自身修養,提高課堂教學語言的規范性和科學性,保證語文課堂教學的順利開展。
1.著力把握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規范性
小學生正處于發展關鍵時期,生理和心理發育都不健全,在學習過程中較易模仿教師。所以,小學教師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多給學生積極、正面的暗示。小學階段的語文學習對小學生的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教師課堂語言也會被學生所模仿,教師要加強自身語言修養,給學生榜樣的力量。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進一步規范教學語言,逐步提高語言的規范性。比如,受地域等方面的因素影響,部分教師的普通話水平亟待提高,很多教師將“師范”誤讀為“斯范”,長此以往,學生就會在頭腦中形成錯誤的觀念,以后糾正起來就相當困難。由此可見,教師要不斷加強自身學習,糾正普通話讀音,切實提高課堂語言的準確性。此外,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語速和語調。
2.牢牢把握小學語文教學的科學性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小學語文教師要不斷加強自身修養,深刻理解和掌握所教詞語的確切含義,對詞語的感情色彩、語體色彩等進行綜合分析和把握。就以“他所說的話,王芳不認可,我以為是對的”這句話為例,學生在理解時極易出現分歧。粗略看下來,這句話有兩個含義:其一,我認為他說的話是對的;其二,我認為王芳的不認可是對的。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盡可能規范用語,確保語義的準確。此外,還要講究語言的簡短,讓學生在單位時間內獲取更多的知識,為學生下一階段的語文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語言的生動性和趣味性
1.把握語言的趣味性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進一步解放思想,準確把握學生的心理和生理特點,盡可能讓自己的語言富有趣味性,營造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和熱情。比如,教師在講解“烏鴉喝水”這篇文章時,可以向學生提問,詢問學生是否見過烏鴉,烏鴉長什么樣,鼓勵學生大膽發言。接著,教師可以讓學生思考烏鴉是怎樣喝水的。接下來,教師假設眼前有半瓶水,那么烏鴉要怎么做才能喝到瓶里的水呢?這時,學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就會充分調動起來了。由此,教師就可以導入新課。在這樣充滿幽默感的課堂語言中,學生的學習興趣會大大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會顯著提升。
2.提高語言的生動性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深刻把握學生的學習特點,提高課堂教學語言的生動性。教師要將課本形象生動地呈現給學生,讓學生感悟到文學作品中所蘊含的美,引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就要豐富自己的教學語言,提高語言的生動性。例如,教師在對感人故事情節進行講述時,就要加強敘述語言的生動性,讓學生沉浸在故事情節中。而對于較為抽象的文章,教師可以化抽象為具體,便于學生理解和接受。
三、分析小學語文教學語言的情感性以及藝術性
1.情感性
小學語文教材中涉及情感的作品較多,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注重情感教學。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要盡可能使教學語言充滿感染力和感情色彩。教師要準確把握課本內涵,深入分析課文中涉及的情感,并經其轉化為自己的語言,便于學生理解記憶。比如,教師在講解“美麗的小興安嶺”這一篇課文時,可以首先播放一個短片,讓學生直觀地欣賞小興安嶺的美麗景色,理解其概況,從而激發學生對祖國山川的熱愛。在此基礎上,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引起學生思想上和情感上的共鳴。
2.藝術性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除了綜合把握課本內容以外,還要深入理解和把握文章的藝術形式。在課堂教學實踐中,教師要進一步提高教學口語的藝術性,充分掌握和利用各種表達技巧,豐富自己的教學語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自覺地聆聽教師的教誨,感受語文的魅力。流程美、語境美、語音美是語言美的主要表現。比如,教師在講解“夏夜多美”這篇文章時,可以要求學生描述夏夜的天空、繁星等,在此基礎上,教師也可以用充滿藝術性和感染力的語言呈現夏夜的星空、螢火蟲以及荷塘里的蝌蚪,讓學生感受到夏夜的寧靜與靜謐,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提升課堂教學效果。
總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進一步解放思想,準確把握小學語文的教學特點,并在此基礎上不斷探索和提高,著力提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語言的生動性、趣味性、情感性、藝術性、科學性和規范性,并積極進行經驗交流,推動小學語文教學質量跨越式的發展和提高,為學生下一階段的語文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張艷霞.試析小學語文教學中的語言特點[J].科學中國人,2014.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