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曉茗
摘 要:新課改實施后,大力提倡關注學生能力的發展,關注學生的個性發展。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體現以學生為本呢?樹立以學生為本的意識,教學突出自主學習的形式,充分體現以學生為本。
關鍵詞:小學語文;以學生為本;自主探究
基礎教育階段的新課改實施了很久了,在貫徹新課改理念中,其中有一條是非常重要的,那就是以學生為本。新課改實施后,大力提倡關注學生能力的發展,關注學生的個性發展。因此,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應該是新課改的核心任務。那么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體現以學生為本的理念呢?這是我們在教學中必須要面對的問題。
一、樹立以學生為本的意識
學生在課堂中是主體,學生是教學的對象。老師要怎樣和學生溝通和交流才能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呢?我在教學中有這樣的感受,教師要以平和、民主、尊重的心態進行教學活動的實施,學生在這樣的環境中學習,他們的思維發散,思路活躍,更富有創造性,獲得的學習效果往往更高。所以,需要教師首先樹立以學生為本的意識和理念,在思想深處重視學生的生本地位,教學互動實施中要把學生放在主體地位,教師則是在主導地位。摒棄以往教師主宰課堂的局面,“一言堂”導致學生思維僵化,缺乏創新性。
二、教學突出自主學習的形式
新課改后,小學語文教學更加提倡學生的合作探究和自主探究,更加凸顯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因此,在教學中,實施小組合作學習、導學案學習等形式,可以有效保證學生的主體性。在課堂中什么時候設計小組討論,這是教師應該認真考慮的問題。有的老師單純為了討論而討論,導致形式主義的合作探究存在,或者將討論作為調節教學節奏的工具,而無法保證合作探究的實效性。合作探究的問題是學生通過自己學習和同學合作學習就可以解決的問題,教師設計的討論問題不能太難,也不能太易。太難容易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泯滅掉;太易,沒有探討的價值,激不起學生的討論興趣。尤其是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該設計一些問題,讓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和討論。通過合作探究獲得的知識,是學生親歷后獲得的,印象更深。
凸顯學生的主體性就是以學生為本的體現。這首先要取決于教師的理念和意識,只有教師重視了學生的生本地位,才會有體現學生生本地位的做法。學生是教師的教學對象,教師怎樣教將會導致學生怎么學,教師的生本思想決定教學是否能夠體現學生的主體性。
參考文獻:
羅劍寵.小學語文教學改革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現代閱讀:教育版,2013(03).
編輯 董慧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