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紫君
摘 要:認知課堂就是要還原學生學習主體地位,從他們的認知規律出發,摒棄傳統的抽象說教,有針對性地整合教學內容,引導學生體驗知識生成和發展的過程,最終通過自主探索,完成知識遷移和能力轉化。
關鍵詞:初中數學;認知規律;知識生成;知識漏洞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進與發展,廣大一線數學教師探索出許多高效數學課堂方案。當然,教學過程中這些方案我們只能作為參考,絕對不能一一照搬。實際教學中,每個班級的學生都有自身的認知學情,不同認知層次的學生也存在認知差異,因此我們不能盲目教學,我們一定要全面掌握學生的實際認知規律,引導他們通過自主參與完善知識遷移,生成運用能力的教學目的。鑒于此,筆者根據這些年的課堂教學經驗,對怎樣堅持以生為本打造認知性數學課堂進行討論與分析。
一、掌握認知規律,設計分層引導
認知型課堂以生為本,學生是認知的主體,文本是知識的載體,課堂的任務就是通過文本學習知識。因此,課堂教學中,我們一定要摸清每位學生的實際認知規律,然后進行分層,并有針對性地整合教學內容進行分層引導,這樣才能讓每個層次的學生都能有所收獲。
例如,在教學“解一元二次方程”時,筆者就根據班級學生的實際認知能力進行如下練習分層設置:①(x-1)2+3(x-1)=0;②-3x2-4x+4=0;③x2-9=0。這樣讓優等生達到三個題目都能完成;中等生能完成后兩道題然后探索第一道題;后進生能鞏固概念完成基本的第三題。大家完成基本的練習后可以探索上一層次的題目。
其實每個人都是一個個體,學生從根本上存在認知和理解能力等方面的差異。教學中只有分層設置問題才能把握全局,抓住不同認知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才能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有針對性地引導各個認知能力和層次的學生拾級而上,完成知識遷移能力。
二、鼓勵動手實踐,體驗知識生成
數學不但具有很強的邏輯性,還有很強的可操作性。初中階段已經有許多概念學生單憑想象理解起來感到抽象難懂。所以,我們一定要整合教學內容,摒棄死記硬背的機械學習法,代之以豐富多彩的活潑、靈動的方式和方法來引導學生體驗知識生成,如此才能讓學生在實際體驗中變抽象為形象,掌握數學知識的精髓。
例如,在教學“等腰三角形性質”時,學生靠記憶概念很多容易造成混淆,于是筆者就指導大家通過動手用紙剪三個全等等腰三角形,然后分別在這三個全等三角形上依次畫出底邊上的中線、高和頂角的平分線,這時讓大家再次將三個三角形疊加,然后對光細看,我們會發現“等腰三角形高、中線和頂角的平分線三線重合”的性質。在教學“平行四邊形”時,為了延伸學生的知識,我們可以讓大家動手做一個長方形,然后拽住對角一拉就成了平行四邊形。讓大家結合長方形知識來認知平行四邊形的性質。如此設置就將基礎知識認知上升到探索認知的高度,充分證明,動手實踐能激活學生興趣,充分激活學生發散思維,生成能力。
三、正確認知錯誤,積極彌補漏洞
學習其實就是不斷認知,不斷發現漏洞并彌補漏洞的過程。常言道:不跌跟頭學不會走路。所以我們對學習過程中出現的錯誤不要諱疾忌醫,更不要大驚小怪動輒呵斥學生,而是要鼓勵學生發現自己的錯誤,并積極探尋錯誤的根源,這樣才能變廢為寶,彌補漏洞,完善知識遷移。
例:設x的一元二次方程(k-1)x2-2x-1=0有兩個不相等實數根,請問k的取值。
許多學生一看是有二次冪就按二次方程來解:二次方程有兩個不相等的實數根的話Δ>0,也就是22+4k>0,解得k的取值范圍是k>-1。
這樣對嗎?有人舉出了反例:這個范圍內k=1的話方程就是一次方程只有一個實數根了。有反例就說明錯了,這里我們來引導學生認知錯誤,進行反思:
(1)犯錯的根源?(慣性思維,忽略了二次冪系數是0的情況)
(2)如何正確求解?(本題:由于方程存在兩個不等的實數根,所以Δ>0,得出:k>-1,然后再考慮滿足一元二次方程成立的條件k-1≠0,最終得出k的取值范圍是k>-1且k≠1。)
上例是一個很多容易錯的經典例題,學生熟悉解題思路后,我們還要趁熱打鐵設置練習進行鞏固:假如方程kx2-2x-1=0的x有實數根,那么k如何取值?別看這個題貌似雷同,其實暗藏殺機,其解如下:
解:若k≠0時是二元一次方程,所以會有Δ≥0,即22+4k≥0,得出:k≥-1。
若k=0時則為一元一次方程,也有實根,符合題意,所以k的取值范圍是k≥-1。
這樣設置就為此類題目完成思路模型,可見有效利用錯誤資源進行反思是學生內化知識的必經階段,因此,課堂教學中我們務必要讓學生敢于承認錯誤,養成糾錯反思的習慣,做到在學習中反思,在反思中進步。
上文是筆者結合教學經驗對初中數學認知型課堂的心得淺析。概括地講,認知課堂就是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有針對性地整合教學內容,讓學生從不同的層次、不同的角度來全面認識知識,體驗生成,只有這樣才能真正還原學生的主體地位,才能對癥下藥,有效提升課堂效率。
參考文獻:
[1]許偉強.踐行生活化原則,優化初中數學教學[N].學科教育,2004(6).
[2]蔣雁林.情境認知理論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實踐與研究[D].云南師范大學,2007.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