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虹

摘要:在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是教師教學工作的重點之一,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有助于幫助教師了解學生知識掌握情況、加強與學生的交流、培養其表達能力及創新思維。積極探討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策略和方法是提高初中數學教學質量的必然選擇,必須引起一線數學教師的高度重視。
關鍵詞:初中數學 問題意識 培養策略
長期的應試教育,使我國的數學教學形成了一種封閉系統,多數初中數學課堂中普遍存在一種現象,即同一班級學生的數學基礎參差不齊,基礎較弱的學生幾乎對學習數學失去了興趣和信心,進而導致這些學生惰性較強,在課堂上與教師的互動較少甚至沒有,且參與合作學習討論、思考的積極性不高。針對以上情況,教師應在課堂中創設情景、應用多媒體輔助教學等方式來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使學生產生探索問題的興趣,這對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增加學生對數學教學內容的關注度,提高教學質量至關重要。學生在問題意識活動的過程中,會在探索心理驅使下,嘗試著從數學的角度運用所學知識和方法尋求解決問題的策略,真正做到學有所用。
一、創設教學情景,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鑒于學生的學習動機主要是靠直接興趣而引發,因此,教師可用在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設定生活情境來拉近學生與數學的距離。本著學以致用的原則,從學生周圍熟悉的環境和教學內容入手,將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緊密聯系在一起。例如,在進行九年級上冊第23章《旋轉》這一內容學習時,教師可舉例關于生活中的旋轉現象,如不斷轉動的電風扇葉片、鐘表的時針、分針、秒針每時每刻均繞著鐘表的中心轉動、自行車輪子(前輪和后輪)均繞著中軸轉動等。然后,引出“電風扇正常工作時,葉片在作旋轉運動,指出它的旋轉中心”“當時針轉到指定的時刻時,它轉了多少度”“在自行車輪子轉動時,前輪和后輪的大小和形狀有無發生變化”等問題。并以鐘表的時針、分針、秒針和電風扇葉片的旋轉以例,激勵學生提出存在和有價值的問題,如兩者的旋轉有什么相同之處?并引導學生找出圖形中其對應的線段并用三角板來驗證,最后得出結論:旋轉后得到的圖形與原圖形形狀與大小都沒有變化。學生在觀察、發現、探究到教師驗證的過程中可完成對旋轉這一圖像變化從直觀到抽象、從感性認識到理性的轉變。這不僅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和體驗的興趣,增大了課堂容量,還能使學生體驗到數學的魅力,從而能使學生學習的外部動機轉化為內部動機,增強學習的自信心和主動性。
二、應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增強教學的直觀性
近年來,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新的傳播媒介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多媒體正逐漸滲透到教育的各個領域,為我國學校課程教學手段的創新提供了便利條件。如在進行八年級上冊第13章《軸對稱》這一內容的學習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播放關于軸對稱圖形的動畫資料,如隨風飄落的樹葉、體現中華民族文化國粹之一的戲曲臉譜和剪紙藝術作品、有著對稱理念的建筑設計、各種銀行標志等,重點展示以上圖形的折疊和重合過程。學生通過觀看并分析生活中的軸對稱現象后,能輕松地總結出軸對稱的概念及軸對稱圖形的特征。但值得注意的是,本節課教學重點應該是探討“折疊問題”,為培養學生學會用科學的方法研究問題的意識,以“折疊問題”中的典型題為例。
如圖,△ABC的中線是AD,∠ADC=45°,BC=2cm。將△ACD沿AD對折,使點C落在E的位置上,那么BE=?
分析:引導學生先根據折疊的性質判定△ACD為等腰直角三角形,再求BE。
解:根據折疊的性質得知,CD=ED,∠CDA=∠ADE=45°
∴∠CDE=∠BDE=90°
∵BD=ED
即△EDB為等腰直角三角形
本題利用了折疊的性質,即折疊是一種對稱變換,屬于軸對稱。根據軸對稱的性質,折疊前后的圖形和大小不變,位置變化,對應邊和對應角相等。再根據等腰三角形的性質求解。教師利用多媒體靜中求動,并以鮮明的色彩、活動的畫面、直觀的形象將種種軸對稱現象展現出來,使學生的思維由模糊變得清晰,從而能快速理解“完全重合”這一詞的含義。
三、開展探究活動,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
由于初中生的思維水平有限,部分學生不能在高密度和快節奏的課堂教學中完全掌握新知識,即使是通過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合作與交流,也不一定能做到靈活運用。而探究性活動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有著獨特地位,是學生掌握新知識、形成技能、發展智力、挖掘新潛能的一個重要手段,因此,教師應積極開展探究性活動,并在活動過程中完成對學生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使其對某種現象進行質疑,并通過親身經歷概念和過程的相互作用后真正理解數學。以《三角形》為例,在進行活動前提出“三角形真的具有穩定性嗎”“三角形的高和底是什么關系”等問題。活動時讓學生帶著問題在教室內或教室外一定的范圍內尋找三角形,并通過觀察、摸一摸、量一量、記一記等實際操作來觀察、感知、猜測、探究、驗證、交流并掌握三角形的分類標準和方法,體會每類三角形的特征,并能夠識別直角三角形、銳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邊三角形。在進行問題回答環節時要充分尊重每一個學生,保護每一個學生的獨創精神,特別是基礎差、進步慢,自卑感較強的學生,注意捕捉其在回答中的合理因素,哪怕是微不足道的見解,也要給予充分地肯定。在完成活動后,要指導學生及時反饋信息,不斷對自身的提問方式、學習方法及計劃等進行積極、自覺的評價、控制和調整,以幫助學生逐漸培養隨時監控自己的數學思維活動的習慣。
隨著素質教育的深入推進和教學理念的不斷更新,要想改變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氛圍沉悶、教師“滿堂灌”、學生被動學,師生互動不強、教學效率不高的尷尬現狀,教師應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把提高學生提問能力作為教學重點來抓。在教學過程中始終對學生的學習觀念進行科學引導,并注重改善課堂教學常態,使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化被動為主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主動提出問題、思考問題、分析問題并解決問題,實現教育本質的回歸,最終達成學校、教師及學生三贏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劉政.如何在初中數學中培養學生問題意識[J].課程教育究,2015,(10).
[2]魏麗華.談初中學生數學問題意識的培養[J].南北橋,2015,(06).
[3]蔡維.淺談數學教學中問題意識培養[J].中學教學參考,2015,(18).
[4]孫先通.對初中數學問題意識培養的探索[J].高考,201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