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生權
摘要:數學思維的培養對于學生數學知識學習能力與數學知識體系構建有著重要作用。小學低年級階段是學生養成良好學習與思維習慣的重要時期,如何在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有效的傳授數學知識,在課堂內容講解過程中滲透數學思維,幫助學生培養數學思維習慣,是擺在每個小學數學教師面前的現實問題。探討小學低年級數學思維的培養這一課題,具有一定參考與借鑒價值。
關鍵詞:小學低年級學生 數學思維 能力培養
一、科學創設數學課堂教學情境
小學低年級數學教學情境的創設是展開教學活動培養學生數學思維的先決條件,教師應強調明確當前教學目標,選取相應教學情景,引導學生思考探索,最終獲得理想的課堂教學效果。因此,小學數學教師在情景創設環節,應注意情境細節與問題形式,保證課堂信息內容完整集中,目標不應分散,保證學生的關注重點在知識情景之中。以下面這道應用題為例:梅山小學2年1班共有學生32人,其中男生18人,問女生共有多少人?教師可從本班實際出發,先進行班級報數活動,讓學生直觀了解到本班學生總數,然后再讓班級內的男生先報數,讓學生根據本班學生與男生總數嘗試計算本班女生總數,學生完成計算后,組織女生進行報數,讓學生直接對自己的計算結果進行驗證。這樣的情境創設,能夠讓小學低年級學生直觀地了解到全班人數與男、女生群體人數三者的相互關系,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
二、引導學生形象化理解抽象問題
小學低年級學生天性好動,活潑好玩,學習過程受直觀感性的影響更大,而數學思維的形成過程中對于理性認知的樹立必不可少,因此小學數學教師應在授課過程中尊重小學低年級學生的整體特征,注重引導學生從對問題的直觀感性認識過度到客觀理性認知,使學生學會將抽象問題形象化的方式去學習數學知識、處理數學問題。因此,小學數學教師應該在科學創設教學情境的基礎上,讓學生從具體實際情況出發,通過對于具體形象問題的理解,將此類問題上升到抽象思維范疇,通過一定的數學問題轉化思維訓練,進一步提升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以小學一年級10以內加減運算教學內容為例,教師可向學生展示一定數量的水果,讓學生將算式中的數字與水果相對應,這是數學問題具體形象化的環節,讓學生根據這種形象化的方式進行演算得出結果。以此為基礎,教師引導學生發現、理解、掌握10以內加減法內在的運算規律,形成抽象化的運算法則概念,通過多次聯系逐漸牢固掌握運算方法,形成良好的思維習慣。
三、豐富課堂教學形式
新課標指導下的小學數學教育突出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對于低年級小學生更是強調快樂學習的理念。因此,小學數學教師應重視課堂教學活動手段的多樣性,盡可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的關注點始終在教師的授課內容當中,讓學生樂于進行數學知識的探索,提升小學低年級學生數學學習效率,提高自主學生能力,盡早養成良好的數學思維習慣。以小學一年級數學圖形教學中的“拼拼搭搭”課程為例,課堂上教師可首先向學生展示各種幾何模型,帶領學生了解數學這些立體圖形的特點,然后讓學生自由分組,從自身興趣出發用幾何模型拼搭形狀,然后由教師進行點評。在此過程中,學生在相對輕松愉悅的氛圍內,進行幾何知識的學習,以分組游戲的形式進行拼搭活動。這樣的教學形式,一方面活躍了課堂氛圍,拉進了師生間的距離,使學生更樂于傾聽教師的課堂內容,另一方面使學生在活動中獲得了關于幾何圖形的直掛感受,對于立體模型的了解認知更為深入,能夠有效地思考幾何圖形的差異特征與內在聯系,為培養歸納總結知識內在特性與一般性規律的數學思維打下了基礎。
四、提高學生實踐動手能力
小學低年級數學的教學內容大多與學生實際生活聯系緊密,教學內容能夠依托大量實踐活動展開。因此,在培訓小學低年級學生數學思維的過程中,教師應關注學生實踐動手能力的塑造。在課堂教學授課過程中,教師可結合教學目標安排主體活動,引導學生參與數學知識內容的探索,面對教師提出的問題自主進行動手演示與測量,根據提示思考問題,提出解決方案,讓學生在實踐動手過程中培養數學問題分析與解決的思維能力,加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與掌握,幫助學生靈活運用知識與解決辦法。以小學低年級數學“數的組成”部分內容為例,教師可將學生劃分為若干合作學習小組,提出“5加幾”之類的具體問題,讓學生思考問題的答案,讓學生使用小棒教具進行答案的擺放,并引導小組內部對擺放方法與結果進行探討,教師給予點評,帶領學生對擺放中的新的總結進行歸納,從而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與邏輯思維能力。
五、培養學生知識拓展能力
培養學生知識遷移能力就是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數學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傳授學生數學計算的方法。還應該在知識的綜合運用和知識的融會貫通上對學生加以培訓,即培養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讓學生在學習中能夠舉一反三、由點及面,使學生把所學知識變成自身能力。奧蘇伯爾認為知識遷移就是,人們已有的認知結構對新知識學習發生影響。由此可見,認知結構是知識遷移的基礎所在,沒有認知,知識遷移將無從談起。在已有的認知結構對新知識學習發生影響的這一過程中,關聯點是重中之重,只有找出兩者之間的關聯點,學生才能將知識進行遷移。
六、結語
總而言之,在小學低年級數學教學中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是數學課程改革的要求之一,也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本文從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情境創設引導學生抽象問題形象化、豐富課堂教學形式、提高學生實踐動手能力以及培養學生知識拓展能力等角度探討了小學低年級學生數學思維的培養,旨在提供一定的參考與借鑒,推動教學改革與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
參考文獻:
[1]高晶合.小學中低年段教學中學生數學思維培養策略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9.
[2]李玉平.在小學數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J].考試周刊,2011,(75):96-97.
[3]趙雪.小學生數學思維品質的調查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0.
[4]劉修興.基于小學數學思維與興趣培養的一致性分析[J].新課程,2015,(07):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