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明靖
【摘要】清末民初(1901—1919)這段時期是中國歷史上的重要時期,中國從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逐步走向現代化,此時期的社會政治發生了巨變,對教育改革的呼聲也越來越大,美育音樂教育思想的提出、學校音樂教育法規及音樂教材建設等方面的內容,對中國現代的學校音樂教育影響深遠,“以史為鑒可以之先后”,本文擬對清末民初時期的中國學校音樂教育做一回顧并思考,從而為當今的學校音樂教育事業提供寶貴的經驗與教訓,使之更加健康、有序的發展。
【關鍵詞】清末民初;回顧;思考
1840年鴉片戰爭在中國的爆發,叫醒了中國沉睡了幾千年的“天朝迷夢”,中國出現了主張向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學習的洋務派,他們提出了“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主張,以求富求強。他們主張“廢科舉,興學校,養人才,強中國”,大量興辦新式學堂,開啟了我國官辦及民辦的學校音樂教育歷史。我國的學校音樂教育從1901年開始,在音樂教育思想、音樂法規與教材建設以及音樂師資的培養等方面都經歷了一個從無到有的過程,在這一時期中,蘊含了豐富的音樂教育思想和內容,考察和學習此時期的中國學校音樂教育,對更好的建設當代音樂教育具有重要意義。
回顧:
一、清末民初音樂教育指導思想
清末時期教育宗旨主要是“忠君、尊孔”,雖然音樂學科在當時學校教育中還未得到應有的重視,能夠注意到音樂教育在貫徹教育宗旨方面所能發揮的作用。音樂教育的指導思想帶著濃濃的封建倫理味道,同時也局限在“中體西用”框架里。1911年爆發了由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在推翻幾千年封建王朝的同時,“美育”成為民國時期的音樂教育思想。中華民國成立,蔡元培任教育總長,提出了“五育并舉”的教育方針,其內容是:“注重道德教育,以實力教育、軍國民教育輔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美感教育列入學校教育的宗旨在我國教育史上是具有重大意義的創舉,為今后的音樂教育思想指明了方向。
二、清末民初中國學校音樂教育法規建設
此時期的音樂教育法規經歷了由無到有的過程,涉及面廣,有幼稚園、小學法規,中等學校法規,高等學校法規,師范學校法規,女子學校法規,社會教育法規,相對應的課程標準有幼稚園、小學課程標準,中學課程標準,師范學校課程標準,在《小學校令》《小學校教則及課程表》和《中學校令》《中學校課程標準》中,第一次將音樂課作為一個獨立科目列入了課表中,音樂課由清末時期可有可無的隨意課變成了唱歌課,在《中學校令》中,唱歌課改為樂歌課,并規定一周至少一節,由此可見,音樂課的地位日益上升。
三、清末民初中國學校音樂教育教材建設
此時期的音樂教材建設主要由留日的學者編著,他們選用的歌曲大都是日本或歐美的曲調并填入中國歌詞,教材內容主要是學堂樂歌,如最早出現的音樂教材是1904年由沈心工編著的《學校唱歌集》,歌詞內容豐富,有體現愛國主義思想的,有贊美祖國大好河山,有陶冶學生情操,凈化學生心靈,歌詞內容折射出濃濃的愛國主義色彩,也順應了學生的身心健康的發展。為了新式學堂的教學發展及需要,一大批熱愛音樂的樂歌音樂教育家又積極投入到音樂教材的編寫中,如曾志忞于1904年在日本出版的《教育歌唱集》;葉中冷編寫的《小學唱歌集》,是包含了歌曲、樂理知識、教學法等內容的音樂教材,在中國具有一定的影響力的綜合音樂教材等。
四、清末民初中國學校音樂教育音樂師資的培養
具有專業音樂水平的音樂教師要數留日或留美的李叔同、沈心工、曾志忞等,雖然留學海外的教師數以千計,但學習音樂的少之又少,大多是沒有受到過專業訓練的教師,他們有些連五線譜都認不準,他們的水平也就初等水平,普通學校的教學都需要大量音樂教師,沒有合格的專業教師就直接影響到我國的音樂教學質量,在剛剛起步的音樂教育培養中,對音樂教師的培養顯得格外重要。
承。
思考:
一、
此時的音樂教育思想主要是美育,當時所提出的美育教育思想至今受用,學習音樂的最終目的就是陶冶人的情操,培養健全的人格。各個時期的音樂教育內容,基本上都包括思想道德、知識技能、體能情感的教育的內容,但在實施的過程中,最容易忽視的就是情感教育內容,即美育。在當代音樂教育中,音樂教師在傳授音樂知識時,首先要把美育放在首要位置,其次再考慮到音樂知識與技能的學習,美育教育就是要求學生知道什么是美的,如何變得美,美育可以培養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使之學會愛人、愛事、愛生活,而音樂知識與技能的學習要有基礎性,不可為了學習某種技能淹沒了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能夠享用終身的還是通過美育教育之后的健全人格。音樂教育思想要圍繞學生的身心發展,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才能更好地實施音樂文化的傳承。
二、
此時期的音樂教材主要是以唱歌為主,所謂的音樂課就是唱歌課,涉及樂理內容甚少,可以說此時期的音樂教材建設還處于一個探索期,教材內容比較單一,也沒有明確體現教學目的及方法,音樂教材的曲目大多都來自學堂樂歌,學堂樂歌的曲調都帶有濃濃的西化和日化,完全是“舊瓶裝新酒”,反映了當時的時代背景。如今,目前我國的音樂教材發展趨向成熟,民族音樂在音樂教材中占有重要地位,順應了“弘揚民族音樂”的課程基本理念,但這些民歌是否受到學生的歡迎和理解,是否能讓學生發自內心的感受到中國民族音樂的精髓與美,是否能夠唱出自己家鄉的民歌,是否能喚起學生對家鄉及祖國的熱愛等一系列反饋性的問題都是值得我們思考的,音樂教材的編寫最終目的就是為了傳承中國及世界的優秀音樂文化,在歌曲的選擇上還要注意與社會音樂文化的銜接。
三、
一個國家的音樂師資的高低,衡量著這個國家的音樂教學水平,清末民初時期的音樂師資是一個嚴重的問題,直接導致音樂教學水平處于不高不低的“瓶頸”狀態,總的原因就是國家不夠重視,無怪曾志忞曾感嘆道:“音樂之輸入吾心世界,于今三年矣,然求一小學校唱歌教師而不可多得”。②當今我國非常重視音樂教師的培養,每年都有大量的音樂人才從音樂學院,出國留學繼續深造的音樂學習者也越來越多,中國的音樂已經走出國門,世界音樂一體化的局勢已經形成,弘揚民族音樂,理解音樂文化多樣性的成為世界音樂的主體,我國要立足于時代,更要培養出優秀的音樂人才,順應歷史的發展與潮流。
注釋:
①俞玉滋、張援:《中國近現代美育論文選》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207頁。
②俞玉姿、張援:《中國近現代學校音樂教育文選(1840—1949)》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版 第10頁。
參考文獻
[1]楊和平、宋莉:《近代化歷程中的中國近現代音樂教材建設問題》[J].人民音樂2010、9。
[2]雷達、張玉《關于中小學音樂教材改革的思考》[J].藝術教育,2004年第五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