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恩
【摘要】原生態民歌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各方力量合力獻計加強對原生態民歌的傳承與保護的浪潮中,由原生態民歌愛好者自發組成的民間團體也是其中不容忽視的一股力量。本文以湖北省恩施州利川市柏楊龍船調民間藝術團為例,就民間團體對原生態民歌的傳承與保護的現狀、問題和未來的發展方向進行了一些討論。
【關鍵詞】原生態民歌 傳承保護 民間團體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1-0198-02
原生態民歌是中華民族“口頭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多地極具民族特色的原生態民歌正處于瀕臨失傳的處境,近年來為加強對原生態民歌的保護,各項工作相繼展開。本文主要以柏楊龍船調民間藝術團為例探討關于民間團體對原生態民歌的傳承與保護的一些思考。
一、現階段民間團體對原生態民歌傳承的主要貢獻
(一)原生態民歌收錄整理
原生態民歌主要是流傳在當地山民中的民間藝術,其過往的傳承主要依靠一輩一輩民間藝人的口口相傳,鮮有文字記載,更無影音資料可尋。雖然近年來政府的搜集保護工作大力開展,對散落民間的古老民歌作品進行搜集并錄音保存,但力量畢竟有限,而民間藝術團體,本身就來自群眾,其中不乏當地知名的民間藝術傳承人擔任藝術主干,他們如同一只更具親和力更具靈活性的隊伍,廣泛搜集散落在民間的原生態民歌。
以柏楊龍船調民間藝術團為例,在聶成、柳寧安等老一輩傳承人的帶領下,利用多媒體設備,對藝術團老藝人會唱的原生態民歌進行錄音保存工作。
(二)營造原生態民歌傳承保護的群眾氛圍
在對原生態民歌的傳承保護工作開展過程中,喚醒群眾對民族傳統的記憶與熱情既是手段又是目的。民間團體與人民群眾有著天然的聯系,深入群眾中開展演出既豐富了藝術團的表演經驗,又為群眾提供了一臺臺貼近生活的傳統藝術欣賞。就柏楊龍船調民間藝術團而言,其成員利用農閑時間參加節目彩排,周末為當地百姓無償演出,在柏楊鎮當地掀起了一股濃郁的全民唱燈歌熱潮。
(三)加強與其他地區原生態民歌交流活動
在古代,湘、鄂、渝邊界地區,由于商貿往來的關系各地的原生態民歌有著廣泛的交流。而今,隨著原生態民歌漸漸與人們的生活相脫離,除了官方的一些保護措施與交流活動以外,民間自發的溝通已經越來越少。柏楊龍船調民間藝術團雖然成立僅一年,先后去往了重慶、四川、山東等地參加交流演出,將地道的“利川燈歌”帶到了各地人們面前。
(四)進行原生態民歌創新嘗試
音樂家徐沛東表示,在新媒體日新月異的形勢下,民歌的發展和傳播遭遇了相當大的挑戰。因此,要讓現在的老百姓尤其是青年人了解民歌喜愛民歌,從創作到傳播形態都需要創新。①從土家山寨唱出來的經典民歌《龍船調》其原始曲調是“利川燈歌”中的《種瓜調》,于上世紀五十年代經利川縣文化館工作人員改編而成。在柏楊龍船調民間藝術團排練的節目中就有結合傳統民歌曲調融入“十二五規劃”反應山民新生活的新式民歌及結合經典民歌《龍船調》改編的創新民歌《有一支古老的歌》等。
二、民間團體在原生態民歌傳承過程中面臨的問題
民間團體既然是基于團員自身的興趣愛好集結而成的民間組織,對原生態民歌保護的熱情自然是不容懷疑。然而一個自發的組織一旦缺乏領導或是領導不當,僅憑盲目的熱情效果也定不會理想。況且作為一個民間組織其自身的運作也面臨一系列問題,例如資金來源、對外交往、成員素質管理等等。要想長期發展,這些問題都需要列出考慮范圍內。
(一)民間團體的年齡結構普遍老齡化
除了專業劇團里的專業演員會有年輕力量的加入外像柏楊龍船調民間藝術團這樣的民間自發組織的團體普遍都是由業余的中老年人組成。如何吸引年輕人的加入成為擺在面前的一個非常棘手的問題。近年來隨著對原生態民歌保護力度的加強,許多地方在中小學開設了專門的民歌課程進行普及教育,將傳統文化的傳承真正做到了從娃娃抓起,解決了原生態民歌后繼無人的問題。然而在年輕人這一塊卻出現了斷層,也就是當地老人們所說的青黃不接。
(二)民間團體活動經費缺乏保障
對于自發組織而成的民間團體而言,主要經費一般全由團員憑借自己對傳統藝術的熱愛與執著自發籌集而成。調查了解,柏楊龍船調民間藝術團在成立之時團員自愿籌集資金14100元、設備及服裝道具價值17000元,但這樣的籌集畢竟有限。
(三)民間團體團員的專業能力有待提高
在由原生態民歌愛好者自發組成的民間藝術團中,大家對民歌的熱情普遍很高,但又不得不承認團員的專業水平普遍不高。在柏楊龍船調民間藝術團現有團員中,除了個別的民間老藝人外,其余大多為業余愛好者。
三、作為原生態民歌傳承力量的民間團體在未來發展的方向
(一)以團員子女為潛在對象發展新生力量
藝術團團員家庭相對于其他家庭而言原生態民歌的影響氛圍更濃厚,其子女在父母平時潛移默化的熏陶下對原生態民歌的了解較普通家庭的子女更多一些,這就為原生態民間藝術團向年輕人發展提供了潛在的發展環境。
(二)廣泛開展表演活動提高影響力
對藝術充滿向往的人,大多不缺乏表演的熱情。民間藝術團創作排練的節目需要大膽的向群眾展現出來。積極參加各地區性比賽、文藝匯演、公益演出都是可取的方式。通過這些演出在鍛煉團員的表演經驗的同時,又為群眾展現了一臺臺極具親和力的原生態民歌表演。
(三)適當承接商演為發展籌集資金
民間團體的發展必然離不開一定的資金投入,而團員自籌資金的形式畢竟不是發展的長久之計。藝術團通過承接商演籌集資金成為了可行的一個有效方式。在過去,原生態民歌中的一些形式,例如燈歌,其最初原本就是人們吉慶時分的助興表演,只是在現代漸漸淡出了人們的生活。如今以商演的形式將其又帶回到人們的生活中,既是一種傳統文化的傳承,又為藝術團尋得了資金來源。只是承接商演也要有一個度的掌握,不能一味的以經濟收入為目的讓原生態民歌的傳承在商演之路上變了味。
(四)積極爭取培訓機會提高團員專業素質
近年來隨著對傳統民歌專業人才培養力度的加大,許多民族院校專門開設了傳統文化相關的專業科目。已經有一批專業的傳統民歌人才可以為民間團體提供指導。作為民間團體的負責人員,應該為團員積極爭取學習機會,參加政府部門組織的原生態民歌培訓班,或者創造條件邀請專業人員定期來團里為團員提供專業指導。
參考文獻:
[1]許達之,《論地方特色民歌發展傳承的困境及對策——以四川納溪民歌為例)2011年第3期,總刊第141期《非物質文化遺產評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