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萍
【關鍵詞】寫作 能力 興趣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5)02A-
0062-01
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人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造性表述的過程。小學生作文普遍存在無話可說的問題,學生為了完成習作任務,往往生拼硬湊,或者直接摘抄他人的文章,這是讓每一位語文教師都非常頭疼的事。筆者認為,教師應該重視對學生寫作能力的培養。
一、創設情境,激發寫作興趣
古人云:“情動而辭發。”寫作教學要以情境創設為手段,以情趣激發為核心,注重改善影響學生寫作能力的內在因素和外部因素,把作文教學與語言表達、性情陶冶、思想教育有機結合起來,從課內延伸到課外,變單一封閉式教學為多元開放式教學,引導學生用眼觀察,用心感受豐富多彩的寫作情境,從而寫出富有真情實感的文章。筆者常常利用學校現有資源創設生動的教學情境,為學生寫作提供有利條件。如在一次雨后,筆者帶領學生到操場自由活動。由于地面上有幾條蚯蚓,不少學生害怕地躲到一邊,有幾個膽子大的學生則把蚯蚓送回草地里。回到教室后,筆者在黑板上寫下一行字“今天我的發現”,然后問學生:“同學們,今天你有什么發現?”學生們自然想到了蚯蚓,筆者提示到:“蚯蚓是不能離開濕潤的泥土的,可是它們為什么會到操場上呢?”課堂氣氛立刻活躍起來,學生們積極討論,有的說:“蚯蚓一直生活在地下,身上臟得很,趁著下雨天出來洗澡。”有的說:“蚯蚓家里發大水了,它們只好逃了出來。”還有的說:“蚯蚓被雷聲嚇傻了……”討論結束后,筆者總結道:“大家的想法很幽默,但是蚯蚓從草地出來的原因肯定不是這些。”筆者拿出事先準備好的資料告訴他們原因。這節作文課在學生們發現問題、探討問題,最后在得出答案中結束,筆者將黑板上的“今天”兩個字去掉,以“我的發現”作為學生習作的題目,讓他們將自己的發現寫下來。學生們不但有了寫作素材,還收獲了科普小知識。
二、提高閱讀量,積累豐富的語言
古人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這些詩句都強調了閱讀的重要性。在作文教學中,學生的作文語言干澀、詞匯匱乏,讀來毫無生趣,究其原因在于學生閱讀少,語言積累不夠。為此,筆者在班級開展了“閱讀、悅讀”的讀書活動,定期組織學生們開展讀書交流活動,一學期下來,每個學生平均能讀5本書。經過長期積累,學生的作文語句流暢優美,文中的點睛之筆也越來越多。如學習了蘇教版語文第十一冊《一本男孩子必讀的書》一課,筆者安排學生們在午讀時間讀一讀《魯濱遜漂流記》一書,并要求他們在閱讀過程中圈畫寫得好的詞句。后來在一次題為《面對困難我不怕》的寫作訓練中,很多學生寫到了魯濱遜,會用到《魯濱遜漂流記》中的一句名言:“害怕危險的心理比危險本身還要可怕一萬倍。”實踐證明,只有提高學生的閱讀量,才能積累豐富的語言,進而把閱讀積累運用到語言表達中。學生廣泛閱讀,把書中的好詞佳句靈活運用于寫作中,使文章語句更加生動,有效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三、勤說多練,培養寫的興趣
小學生的認知是一個從“會說”過渡到“會寫”的過程。在教學中,教師有目的地開展一些說話訓練活動能激發學生的說話興趣和寫作興趣。為了提高學生的說話水平,教師首先要精心設計說話訓練環節,由句子到段落,逐步增加難度。課堂上,教師先提出說話訓練的具體要求,然后舉出一些例句讓學生仿照例子說,從而降低學生表達的難度,使每個學生都能積極參與其中。這里的“說”是要把日常生活中看到的、想到的表達出來。如筆者在每天的晨會課擠出幾分鐘讓學生們“說”,學生說出自己的所見所聞,分享自己的喜怒哀樂。有時也進行命題說,像“我的夢想”“我這樣的一個人”“假如沒有了——”等,學生們在說的同時培養了語言組織能力,也培養了想象力以及自信心。在說的基礎上還要讓學生們多練寫,教師可通過片段訓練(即篇幅短少、內容單一、形式靈活的一種寫作訓練形式),加強學生的語言文字訓練,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如在學完一篇課文后,筆者會留出五六分鐘時間讓學生寫一寫“你想對主人公說什么”“給主人公寫封信”“我的收獲”等。片段寫作訓練幫助學生在動腦、動口、動手中積累生活體驗,讓學生豐富語言材料,掌握寫作方法。
教師只有引導學生養成留心觀察,注意積累,勤于練筆,樂于交流等良好習慣,讓他們把生活體驗、寫作素材和寫作知識聯系起來,促使學生掌握寫作方法,這樣才能充分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讓學生逐漸會寫作文、愛寫作文、寫好作文。
(責編 楊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