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學軍
【摘 要】改革開放后以后,社會進入轉型時期,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東西方文化劇烈碰撞,人們的價值觀念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社會上物欲橫流,這一切都構成了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長的環境。如何有效地引領農村寄宿制中學留守學生的德育教育,是我們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除了中小學校的常規教育手段外,還必須用傳統文化引領寄宿制中學留守學生的德育教育。
【關鍵詞】傳統文化 德育教育 寄宿制中學 留守學生
今天,經濟的突飛猛進滿足了人們的物質需求,卻俗化了精神領域,淡化了人情關系。這些不良影響反映在青少年身上,集中表現在學校里、家庭里。目前獨生子女增多,父母將他們視為掌上明珠,溺愛他們,對子女的不良行為視而不見,充耳不聞。孩子要什么父母便給什么,孩子要做什么父母便讓他們做什么,不加約束,不加管教,這也是孩子在學校形成不良心理行為的原因之一。據我們調查,有近60%的家長對子女放任或只關心學習的結果,很少思考或問及孩子學習生活的過程,一旦孩子考試成績不好,父母不問原因,就訓斥甚至打罵孩子。孩子的不良行為得不到及時的矯正,時間久了便養成了不良習氣。
我校是一所農村寄宿制獨立初中,在校學生有276人,寄宿學生有239人,占總人數的86.59%,絕大多數學生在校住宿。據調查,我校3.62%的學生父母雙雙外出打工,將子女交給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監管,這種隔代教養且平時絕大部分時間寄宿在學校里的學生,大多數不受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的管教。加之我校地處全區最大鎮子附近,交通便利,周邊環境復雜。這些因素給我校的教育教學工作、德育工作、常規管理工作、宿舍管理工作帶來了諸多不利的影響。
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形成的傳統文化,積累了豐厚的精神財富,其獨特的德育教育模式為我們提供了借鑒,也為世界各國所借鑒。它的博大精深早令世界折服,至今仍在國家建設和社會生活中發揮作用。孔子認為“修己以敬”是成為君子的第一步,在學習生活中以誠敬之心來進行自身道德修煉,才能做到不被物欲所惑。我們看看經典《大學》里的一句話:“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論語》中孔子說過:“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這都告誡我們欲做事先做人,必須提高自己的德行修養。
一、傳統文化對農村寄宿制中學留守學生的意義
(一)傳統文化的育人模式與現代育人目標具有一致性
孔孟文化以“禮仁義為”核心,屈原文化以“愛國愛民”為核心。在德育教育上傳統文化重視“明人倫關系,崇尚和諧”,在行為上重視“溫、良、恭、儉、讓”等,這些對留守學生的倫理素養、道德信念、人格的培養都能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新課程重視對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和人格的培養,古今目標具有一致性,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傳統文化的精粹是中小學生的精神財富。
(二)傳統道德教育有利于培養留守學生的愛國主義思想
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歷經坎坷、動蕩而巍然屹立于當今世界,從一定意義上講,正是這種精神維系了中華民族數千年的民族團結和國家的持久不衰。思想品德課中強調青少年要關注社會、情系祖國;要學會做一個有責任感的人,做一個會競爭也懂合作的人;做一個有集體榮譽感的人;做一個與人為善、相處有方的人。這些精神在教材中都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三)弘揚傳統理想人格,注重加強自身修養
中國傳統思想文化是以儒學為主,佛、道為輔的復合型文化。傳統思想文化的理想人格在儒為“圣人”、在道為“真人”、在佛為“菩薩”。三家理想人格雖格具特色,但有以下共同特點:內圣外王,修身治國;重義輕利,克己奉公;積極進取,堅忍不拔。我們教育青少年也要引導他們追求當代理想的人格,這一點在思想品德課教材中也得到了充分體現,如“勿以惡小而為之”“自尊自信”“誠實守信”“明辨是非”等話題。
二、傳統文化引領留守學生德育教育的方法
(一)與時俱進,因勢利導
近年來,國家重視傳統文化的繼承、宏揚、復興,特別是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新一屆領導集體更加重視傳統文化對實現中國夢的偉大意義。我們要以此為契機,積極推進和實施傳統文化進校園活動,尤其是要以傳統文化引領中小學生德育教育例如,我區教育體育局由局長親任主編,組織編寫《國學經典選讀》讀本,免費為全區中小學生發放。這對學生的德育教育學習很大。
(二)充分利用墻體文化,營造校園良好的傳統文化小環境
比如:在校園墻壁、走廊書寫有關德育教育的國學經典名句或者張貼具有德育教育意義的國學經典宣傳畫,讓國學經典在校園隨處可見,讓學生在休閑娛樂、舉手投足間受到潛移默化的熏陶。
(三)開展形式多樣的國學經典誦讀
利用升國旗、周會、大課間活動等時間組織學生進行國學經典誦讀。課外活動期間校園廣播播放古典名曲,將經典誦讀配樂設置為上下課鈴聲,讓學生伴著國學經典上、下課、游戲。
(四)開設傳統文化校本課程、同時滲透各學科
學校組織編寫傳統文化校本教材,將經典讀物引入課堂,在課本中精選《弟子規》《三字經》《楚辭》、古詩詞等諸子百家經典。諸子百家經典及文言文與現化漢語教學相承接,古典剪紙、匯畫與中小學課程里的美術課相承接,精選部分武術編入體育課程,同樣古典名曲進入音樂課,毛筆字走進寫字課。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形成小學階段從故事帶講、熟讀成誦、自讀自悟到悟中求實、導讀成誦、溫故知新,中學階段從升華內涵、吟讀成誦到閱讀鑒賞、內化培育自我品格,直至健全人格的系統德育教育。
總之,我認為,隨著時空的運轉,社會的發展,在東西文化碰撞、交流融會之際,大力弘揚傳統文化是明智之舉,以便引導農村寄宿制中學留守學生確立科學的世界觀,養成文明行為習慣以及擁有健康的心理品質。而在思想文化多元化的今天,各種文化不斷沖擊,傳統思想文化對留守學生的思想教育更應該引起教育者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