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年齡問題是二語習得研究領域的重要方面。文章首先簡要回顧了年齡問題的源起背景及發展脈絡,然后介紹了國外學者有關二語習得與年齡因素的研究成果,指出關鍵期假設的不足以及兒童和成人在語言習得中的各自優勢。最后在此基礎上探討其對教育和教學的啟示。
關鍵詞:二語習得;年齡問題;發展脈絡;相關理論;教學啟示
作者簡介:王瑩 (1991-),女,漢族,籍貫:四川德陽,單位: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碩士研究生,專業: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研究方向:對外漢語教學。
[中圖分類號]:H3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03--02
年齡作為語言習得研究及語言政策制定中的關鍵問題,具有重要的理論及現實意義。文章從年齡問題的源起背景談起,在簡要回顧國外學者有關二語習得與年齡因素的研究成果后,提出了自己的觀點。
一、源起背景及發展脈絡
二戰后,隨著各國經濟的恢復與發展,全球化步伐不斷加快,文化交流氛圍日益濃厚,這凸顯了學習和掌握其他語言的重要性。人們逐漸意識到,要總結第二語言習得在不同階段會呈現出何種特征及模式,有賴于對年齡問題的考察。
自50年代以來,專家學者們對年齡問題的研究不斷深入,其發展脈絡主要有以下五個階段:
(1)雛形期:學者們開始注意到年齡對二語習得的影響,并試圖探討學習第二語言的最佳年齡。Penfield&Robert(1959)注意到了在習得第二語言的過程中,不論是從生理角度還是從神經角度來看,兒童都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
(2)爭鳴期: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在二語習得領域展開了多方面的爭鳴。一方面,關鍵期是否存在成為熱點話題,另一方面,兒童和成人二語習得孰優孰劣成為研究主線。
(3)成熟期: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對二語習得年齡因素的研究重點由CPH存在與否轉入兒童與成人二語習得差異的解釋問題。相比于初始速度,對起始年齡(AO,age of onset)的長效研究成了這個時期的焦點。兒童二語習得的長效優勢已被研究者們所公認。
(4)繁榮期: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起始時間較晚的兒童以及成年學習者能否達到與本族語者相當的語言水平成為研究者們的關注焦點。
(5)理性期:研究者們對二語習得的年齡問題持理性態度,開始尋找在語言能力分模塊發展、語言能力減退等方面的相關例證。
這之中,關于CPH、初始速度、最終成效等術語在下文還會詳細說明。
二、基本概念與相關理論
(一)關鍵期假設與敏感期假設
關鍵期假設是二語習得年齡問題的核心概念之一。
很久以前人們就注意到,童年是學習語言(無論是習得母語還是學習外語)的最佳年齡。這種現象使得美國神經心理學家Penfield于1959年提出“白板理論”,認為在嬰兒出生時大腦皮層的某些區域具有固定的功能,但有一塊皮層最后將用于語言和感覺,在早期可以運用這片空白區域進行語言學習,幾種語言可以輕易地被同時習得,并且4-8歲是學習外語的最佳起始年齡。
到了1967年心理語言學家Lenneberg發展了這一觀點, 提出了著名的語言學習的關鍵期假說(Critical Period Hypothesis,CPH或譯作臨界期假說):自然語言習得只能發生在關鍵期,即兩歲到青春期之前。
關鍵期假設認為語言習得究其實質是兩個臨界點之間語言行為的養成,這種行為發展取決于本身,學習環境和學習動機并不對語言習得發生作用。因而該假設是一個二元對立的非此即彼的概念,學習者只會身處關鍵期以內或以外,而不存在一個語言能力逐漸消退過渡階段。這種假設顯然太過絕對,難以解釋大量的二語習得現象。比如,有的人學習二語起步很晚卻依然達到了較高水平,或者有些人很早學習語言卻仍失敗的現象。在這種情況下,敏感期假設應運而生。
敏感期假設(Sensitive Period Hypothesis,SPH)認為,對語言的敏感性不會在某一個確定的時間點上消失,而是隨著年齡的增長漸次消退。可能會從孩提時代后期一直持續到青春期結束。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關鍵期假設和敏感期假設具有相似性,它們都認為存在一個語言習得能力不受年齡限制的階段,且對語言的敏感性最終都會消失。但是不同的是,前者認為這種階段和消退都是突如其來的,而后者則主張這種消退是隨著年齡漸次發生的。
(二)四條考察路徑
二語習得的年齡問題可以從初始速度(intialrate)、習得過程(acquistion process)、最終成效(ultimate achievement)、是否能達到與本族語者相當的語言水平(native-like proficiency)這四條路徑來考察。
Krashen,Long&Scarcella(1979,1982)認為在條件相同的情況下,進行語音規則、句法結構學習的最初階段,成年人的習得速度優于兒童,年齡大的兒童也比年齡小的兒童習得更快。也就是說在初始速度方面,年齡較大者更占優勢。所謂“年輕者優”的說法并不成立。
就最終成效來看,即考察語言習得者最終達到的穩定的二語水平,大部分學者認為,兒童的表現普遍優于成人,年齡小的兒童優于年齡大的兒童。Scovel(1969)指出,兒童在語音習得方面更易達到較高水平,而成年人很難避免外國腔。Patkowski(1990)分組研究了以英語為二語的習得情況。研究表明,習得起始年齡小的被試組在英語水平測試中相比年齡大者取得了更好的成績。從這一層面來說,“年輕者優”的說法是有道理的。
習得過程主要是通過獲取“大腦生物證據”的路徑展開的。最后一條考察路徑,是否達到與本族語者相當的語言水平一直有較大爭議,如何定義與本族語者相當的語言水平,又如何判斷是否達到該水平呢?
關于初始速度和最終成效,研究者們也有不同的看法。Burstall在考察了有關小學法語教學的國家教育研究基金組織(NFER)項目的結果時發現:年紀大些的學習者“始終優越”。中學開始的學習者在說、讀和寫測試方面超過了小學開始的學習者,而僅在聽力測試中,前者不如后者。她贊同年齡大的學習者更有效。這就與前面學者提出的在最終成效方面“年輕者優”的觀點相矛盾。
三、個人觀點
(一)關鍵期假設的不足
研究史上,對于關鍵期理論的支持者有很多,例如美國心理學教授J. Asher、R. Garcia,Johnson和Newport等,他們從以下方面進行了論證:(1)大腦神經的可塑性隨著年齡增長逐漸喪失;(2)語言習得所依賴的內在機制(LAD)和普遍語法(UG)隨著生理成熟將不再適用;(3)生理成熟使得語言作為形式系統被加工的意識程度和認知方式阻礙了語言的自然習得; (4)如果語言能力在關鍵期中沒能得到鍛煉,這種能力就會喪失(如“狼孩”)。對此,筆者持存疑態度。
大腦神經,內在習得機制的提法固然有一定道理,但是把二語學習與客觀環境、學習動機這些因素完全切割開來是不科學的。一個人在學習一門新的語言時,勢必會受到環境和動機的影響,比如一個成年人在去到目標語國家學習生活后,其語言水平很可能可以到達接近本族語的水平程度。另外關鍵期假設一直強調的“初始年齡”似乎也無法解釋一些實驗現象。Slavoff和Johnson在1995年,對擁有不同母語在美國學習英語的107為孩子進行了測驗,發現對語法的掌握和開始學習的年齡并沒有明顯的相關性。個別的例證雖然不足以徹底推翻這個假設,但至少可以證明關鍵期假設的概念并不完全正確。
相比之下,敏感期假設的內容則合理得多。但是,筆者依然無法完全贊同。前文提到,敏感期假設也認為學習能力最終會消退,只不過是個逐漸發生的過程。因而,敏感期假設其實可以看做是關鍵期假設的弱勢表達。語言學習能力可能的確會隨著時間的推移,因為生理、心理等各種原因而逐漸消退,但是最終是否真的會完全消退,至少現在還沒有相關實驗對此證明。
(二)兒童與成人語言習得的各自優勢
從考察路徑來看,筆者認為無法單純判斷初始速度及最終成效方面“年輕者優”的觀點是否成立。也就是說,對于這兩方面兒童和成人是否真的存在質的差異無法直接下結論,但確實可以比較二者的學習特性,找到二者各自的優勢。比如,就語音習得方面,兒童顯然比成人更具優勢。首先,兒童與成人在生理上有很大差異:年齡越小,其大腦的可塑性越強,其發音器官和肌肉還沒定型,模仿能力強,可以學到純正的發音,而且他們處于生長期,大腦未固定化,短時記憶強,故非常利于語音習得。
從綜藝節目中我們可以找到一些實例。在“爸爸回來了”某期節目中,年僅8歲的威廉向觀眾展示了他一口地道流利的英語,在與偶遇的西班牙友人的交流中,他們從足球籃球一直談到生物科學,另西班牙友人驚異不已,連說你小小年紀居然能把英語說得這么標準流利。而反觀節目“非誠勿擾”,當中不乏外國女嘉賓,有韓國人、美國人等,她們都是在來到中國做生意或是大學時才開始學習漢語的,都會說漢語,卻無一不帶著外國腔??梢姡瑑和趯W習第二語言時,確實比成年人利于掌握標準發音。而在語法學習方面,成年人由于積累的邏輯、綜合分析能力更強,則比兒童更易掌握。
四、對教育、教學的啟示
基于對上述理論的介紹和分析,我們對于第二語言的教育、教學可以得到以下幾點啟示:
(1)學習第二語言并非年齡越小越好?!斑@個時期兒童的抽象思維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還處于初步養成階段,在缺乏運用雙語的生活環境中,讓他們學習外語是加重負擔、低效費時的做法”,應多創設自然習得環境,并且引導學習者培養積極、正確的學習動機。
(2)作為教師,應注意學生不同年齡階段的特殊性,并在教學實踐中發揮各年齡階段的優勢,從而根據不同年齡階段的特點,有針對性地采取適當、有效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二語水平。比如,對兒童的語法教學可以相對減少,而注意培養他們正確的發音。而對成人則可利用他們較強的元語言意識,使之更深入地理解目的語。
(3)在我國以課堂教學為主的環境下,鑒于兒童尚不成熟的認知能力,二語學習不應盲目。因為引導不當,易挫傷學習者的積極性。教師應注重激發學習者的興趣,教學活動應多以游戲、歌曲、故事等方式進行,寓教于樂。
(4)培養各階段專門外語教師。據歐洲委員會教育、視聽和文化執行署2008年的調查顯示,在歐洲,小學沒有專任的外語教師,都是全科教師(general teacher) 兼任,教師不需要特別的工作資格教授外語;在初中,開始出現專任的外語教師(specialist teacher)。國內的對外漢語教學師資的培訓其實也存在著類似的問題,針對低齡兒童的漢語教學研究和培訓非常少,因為國內的漢語學習者多是成年人。因此,我們需要開設一些新的項目,比如專門針對小學外語師資的高等師范教育等。
五、結語
在二語習得的研究領域中,年齡因素是一個重要的影響因素,也是一個重要的研究課題。通過對年齡問題相關理論的介紹與分析,我們可以找到合適的二語教育、教學方法,這正是本文探討此話題的意義所在。
參考文獻:
[1]文秋芳等.二語習得重點問題研究[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0:212.
[2]白艷.年齡與二語習得[J].牡丹江大學學報,2007,11(16).
[3]王靜.年齡對二語習得的影響:關鍵期假設實證研究[J].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35).
[4]應麗娜.二語習得關鍵期假說探討[J].語言學研究,2010(10).
[5]姚雪椿.二語習得與年齡因素探討[J].株洲工學院學報,2003,1.
[6]胡紅芝.淺談二語習得年齡因素[J].宜春學院學報,2011.
[7]辛柯,周淑莉.年齡因素對二語習得的影響:臨界期假說實證[J].外語教學,2006,7.
[8]萬蓓.中國英語學習者兩種語言詞匯習得年齡效應的關系[D].福建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
[9]盧植,涂柳.二語習得年齡與高熟練度中英文雙語者心理詞典表征[J].外國語,2010,7.
[10]陳菊詠.外語教育政策、二語習得年齡和對外漢語教學[J].全球教育展望,2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