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尚飛
摘 要:高校學生普遍使用計算機網絡是不可逆轉的發(fā)展趨勢。當前,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需要正確認識計算機網絡的利弊,充分發(fā)揮青年學生的主體作用,促進在計算機網絡環(huán)境下的師生互動。但是,計算機網絡也增加了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復雜性。高校如何利用好網絡資源,拓展思想政治工作的空間和渠道進行師生間的互動,已經為社會普遍關注并亟待解決的問題。
關鍵詞:網絡環(huán)境;高校;思政工作;師生互動
計算機的普及和網絡技術的發(fā)展,正迅速改變人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也已經越來越明顯地影響著人們的思想觀念、價值觀念、思維方式、行為方式、個性心理及身心健康。計算機網絡教學環(huán)境不同于傳統(tǒng)教學的教學環(huán)境,給傳統(tǒng)的思想政治工作帶來了挑戰(zhàn),也給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創(chuàng)新帶來了難得的發(fā)展機遇。在計算機網絡環(huán)境下,研究如何增強師生關系的互動有效性,是提高網絡化教學實效的重要保障,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
1 高校網絡環(huán)境中高校思政工作師生互動問題的現狀
1.1 校園網絡文化對傳統(tǒng)思政教學內容和方式的挑戰(zhàn)
一直以來,高校思政課都是采用以灌輸為主的傳統(tǒng)授課模式。但在網絡時代,廣大學生通過校園網絡可以更直接地接觸社會,他們所受到的潛移默化不再只是思政教育者的熏陶,而是受到整個社會的影響。另外,校園網絡文化存在大眾效應,使思想政治教育輿論導向的控制力衰減,有效引導學生輿論,加強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輿論導向功能,是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這就對高校思政理論課教育教學的方式和內容提出了一些挑戰(zhàn),教師引用的知識和采用的教學方法都極為重要。
1.2 大學生對媒體的傳播信息的功能利用不足
當今大學生接觸網絡的目的性較強,但對媒體的傳播信息的功能利用不足。目前,上網已成為大學生日常學習、生活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網絡幾乎滲透到高校生活的各個方面,大多數的大學生也對網絡形成了一定的依各個高校也都非常重視新媒體、網絡資源的開發(fā)賴。同時,和利用,給學生們上網提供了很多的方便,這些便利條件推動著大學生對于網絡更多的使用和依賴。
2 高校網絡環(huán)境中高校思政工作師生互動問題的對策
2.1 要培養(yǎng)積極、健康的網絡文化氛圍
高校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要與社會環(huán)境結合起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應當根據社會的形式與國家的政策適時作出調整。高校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要突出導向作用,努力構建出積極、健康的校園文化。校園文化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有很大的影響,網絡教育是構建校園文化的重要一環(huán)。所以,高校要培養(yǎng)積極、健康的網絡文化氛圍。要充分利用網絡來構建和諧的校園文化,通過構建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來凈化大學生的心靈,提高大學生的文化品位,能夠使他們正確地識別網絡上的各種信息,從而使他們不被消極網絡思想所誤導。
2.2 引導學生積極參與網絡文化建設,規(guī)范網絡文化積極健康發(fā)展
要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思想政治教育,規(guī)范網絡文化積極健康發(fā)展。傳統(tǒng)的思想政治教育比較強調灌輸,這樣容易造成學生實踐體驗和獨立思考能力的缺乏。信息革命改變了大學生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新形勢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注重學生的獨立思考和自我教育,在啟發(fā)引導的基礎上努力實現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的主動參與,在參與中發(fā)揮主體作用,并受到教育。同時,要培養(yǎng)大學生的自律能力。人--機對話是個體網絡學習的主要方式。由人機組成的網絡天地幾乎是一個完全自由的個人世界。惟有自律,即通過自我要求、自我調控,形成道德自律,才有可能對紛至沓來的各種信息進行清理和篩選,分析與綜合,拒絕不良信息,吸收有用信息。要讓他們學會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自己將自己塑造的更完美、更理想,真正常為思想教育的主體。另外,還應根據網絡時代大學生網絡道德素質薄弱的現狀,增加網絡道德規(guī)范和計算機倫理方面的教育內容。
2.3 要提高網絡技術的掌握與運用
首先,高校應當建立健全學校的校園網絡,通過校園網絡對在校大學生進行有效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目前我國高校的校園網絡主要存在以下問題:信息量過少且更新速度太慢,網絡上對于專業(yè)以及科研方面的信息比較缺乏等。所以高校應當加大對校園網絡的構建,將一些有利于大學生學習的資源分享上網,積極引導大學生方便地獲取教育資源。可以在校園網中設置一些有利于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鏈接,盡可能地給大學生展現出積極向上的內容,過濾掉消極的信息。學校可以對大學生進行專門的網絡教育培訓,通過一些知識講座以及選修課的方式,讓大學生接受網絡思想政治教育。
2.4 利用微博,開辟思政教育全新領域
微博世界對于時事要聞、對于大眾百姓的身邊事的關注,都是思政教育的良好教學素材。我們借助這些話題,引發(fā)學生們對其中的政治哲理和道德精神進行思考和剖析,可以達成最佳的思政教學效果。此外,借助微博平臺,并結合網絡社區(qū)、OICQ等其他網絡文化載體,全方位、多角度地開展思政教育工作,也可以打造思政教育的一個全新領域。教師們作為微博博主,可以主動發(fā)起一些有關思政方面的話題,也可以對某些熱議話題從思政的視角展開評論,潛移默化地完成思政教學。建設微博,錘煉出健康的微博文化。我們之所以對微博有所顧慮,是因為微博文化中存在許多負面因素。因此,既然要利用微博平臺,思政教育工作者就應該主動地加入到凈化微博環(huán)境的工作中,并號召和發(fā)動學生們一起抵御低俗微博文化,嚴防三毒信息侵襲,倡議健康、時尚的微博主題,合力建設微博平臺,錘煉健康向上的微博文化。只有微博平臺這個大環(huán)境干凈了,大學生的視聽氛圍不被污染,世界觀才不會因此被扭曲,思政教育的工作就可以更加順利容易地開展,實現最佳教學效果。
2.5 建立高素質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師隊伍
建立一支符合網絡信息時代思想政治工作要求的高素質的高校思政教師隊伍,這是網絡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強有力的組織保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極順應時代要求,加強學習,加快角色調適與創(chuàng)新。教師角色定位要從教育主題的灌輸者、說教者轉變?yōu)榫W絡傳播中的“把關員”,既是,又具有非主體性的特點;既具有高新技術、廣博知識和良好品德,又不以權威自居;既是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傳輸者,又是網絡信息傳播的監(jiān)控者;既不強行“說服”,又積極提供“選擇”和“引導”,與大學生建立起一種新型的人際關系,從而使自身更具有人情味、更有親和力,也更具有取得教育效果的魅力,從而達到“不教而教”的教育境界。
3 結束語
在今天科技已成為推動人類活動最強勁力量的時代,高校思政教育手段工具的科技化已是勢在必行,面對網絡的挑戰(zhàn),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欲在信息傳播渠道中占有一席之地 ,必須在教育工具手段上不斷進行變革,開拓高校思政網站的新局面。高校思政網站的完善與發(fā)展,必將從整體上改變目前思政教育的面貌,極大地釋放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能量與威力,顯著地增強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并且能逐步實現高校師生相互之間思政教育的互動的開展和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宋珍,李煥英,劉寶國,張宏敏;新世紀高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面臨的挑戰(zhàn)及對策[J];河北農業(yè)大學學報(農林教育版);2002年02期
[2]吳敬誠,楊林,吳鵬;計算機網絡對青年學生的沖擊與影響[J];杭州電子工業(yè)學院學報;2001年02期
[3]鄭曉健,趙文強;計算機網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全新領域[J];青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