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春梅 吳有慶


摘 要 隨著社會經濟和高等教育的發展,應用技能型人才成為社會和企業需求的緊缺人才之一,而校企協同培養是應用技能型人才培養的必經之路。本文對建立校企協同培養應用技能型會計人才課程體系必要性進行分析,探討校企協同培養應用技能型會計人才課程體系的構建。
關鍵詞 校企合作 應用技能型 課程體系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5.04.026
Cultivation of School-enterprise Collaborative Applied Skilled
Accounting Personnel Curriculum System
HUANG Chunmei, WU Youqing
(Wuch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Wuhan, Hubei 430065)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al economy and higher education, the application of skilled personnel shortage of talent to become one of the social and business needs, and school-enterprise collaborative culture is the only way to use skilled personnel training. In this paper, the establishment of school-enterprise collaborative application skills-based training curriculum system of accounting professionals to analyze the necessity 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of skilled accounting personnel training curriculum, analysis of the "5 + 3" application skilled accounting personnel curriculum system with supporting measures.
Key words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applied skilled; curriculum
1 建立校企協同培養應用技能型會計人才課程體系的必要性
打破傳統的“7+1”人才培養模式,建立校企協同培養應用技能型會計人才課程體系,必須改革課程體系、優化教學內容、突出實踐教學、強化技能應用,加強雙師型教師建設。近年來武昌工學院在應用技能型人才培養方案修訂和制定之前走訪大量的企業,包括上市公司、中小企業和兄弟院校與他們進行交流和探討,企業在肯定應屆畢業生的理論知識的同時,指出其適應能力、知識的運用能力、溝通能力、創新能力、實踐技能等方面不足。因此構建應用技能型人才課程體系,明確應用技能型會計人才培養特色是十分必要的。
2 “5+3”應用技能型會計人才培養模式的內涵
校企協同培養應用技能型會計人才是指校企雙方要在人才的培養方案制訂、課程體系的構建、教學內容的選擇、實訓基地的建設、組織教學、師資培養等進行全方位深度的合作。“5+3”的人才培養模式,通過應用技能型會計人才培養模式的課程體系的構建,優化教學內容、突出實踐、加強校企合作來強化技能應用。注重自主學習、創新意識的培養和實踐應用能力的提高。“5+3”的模式,即大學四年共八個學期,其中五個學期的時間以學校理論學習為主,三個學期的時間以學校實訓加上協同企業實踐實驗學習為主,來完成教學計劃和目標。
3 “5+3”應用技能型會計人才培養模式的課程體系的構建
3.1 “5+3”應用技能型會計人才課程體系的框架
5+3”應用技能型會計人才課程體系在設置上分為通識課、學科基礎課、專業課、素質教育、實踐教學等五部分,其中通識課都為必修課,學科基礎科和專業課分為必修課和選修課,實踐教學分校內實踐和校外實習(即校企協同培養)兩部分。其課程體系表見表1,實踐課程體系表見表2。
實踐課程體系是整個實踐教學的核心,建立完善實踐課程體系尤為重要。其目的是培養學生綜合運用能力。從實踐課程體系表中可以看出,在四年設計總課時2500課時左右的情況下,實踐課時為在實訓中心的課時加上2個學期的頂崗實習和畢業設計,實踐課時與理論課時的比例達到3:5。因此構建實驗、實訓、頂崗實習“三位一體”的實踐教學體系,分階段對學生進行基本技能和綜合能力的訓練。
3.2 校企協同完成專業課相關課程的理論和實踐教學
按照“5+3”課程體系”在第五學期安排必修課成本會計、財務管理、報表分析、稅務會計;選修課施工企業會計、法務會計、文秘會計應用文寫作、生產運作管理等課程在企業完成。具體實施辦法如下:(1)學生分組。以一個自然班30個人為單位,將30個同學分為三個小組,分別命名為A、B、C三組,每組10人。(2)對企業的崗位進行整合分組。為了便于管理,將企業的會計崗位分為三個組,第一組為出納、費用總賬組,第二組為采購會計、成本會計組,第三組為銷售會計、報表分析、總賬會計組。(3)理論課程教學的解決方案。在三個組中每組聘任一名企業的會計作為學校的兼職教師,完成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各組教學內容的分配如下:第一組出納、費用總賬組。會計老師負責理論課程:稅務會計、法務會計、應用文寫作、文秘會計等的教學和實踐;第二組采購會計、成本會計組。會計老師負責理論課程:成本會計、生產運作管理、施工企業會計的教學和實踐;第三組銷售、報表分析、總賬會計組。會計老師負責理論課程:財務報表分析、財務管理等課程的教學和實踐。理論課分小組在各組中進行,教學內容由企業的會計老師整合選擇,每個組每周上2個半天的理論課,其它的時間為頂崗實習。在此過程中會計老師還應注重讓學生個人自學,消化和吸收知識。
(4)頂崗實習的方案。A、B、C、三個小組的學生分別進入三個小組,進行頂崗實習,為期6個月(一個學期,包括寒暑假)
①各組崗位分工及人數如下:第一組為出納、費用總賬組(10人)崗位分工如下:出納4人,收、支分開,收款2人,付款2人,費用4人,稅務會計2人。第二組為采購、成本會計組崗位分工如下:采購會計4人,成本核算6人。第三組為銷售、報表分析、總賬會計組,銷售會計3人、總賬4人、報表分析3人。②實習的程序。A、B、C、三個學生小組分別進入三個會計組,在進入的會計組中頂崗一個月,一個月后再輪流更換,三個月完成一個頂崗實習周期,六個月完成2個頂崗實習周期。在實習的過程中,由企業老師手把手的教學生,遇到問題由企業老師集中解決,在每個會計組中學生可以進行輪崗,比如:在第一組中出納崗位一般在15天左右就能熟悉業務,費用會計在15天左右也可以熟悉業務,所以在這一個月中可以輪崗;第二組采購會計在20天左右就能熟悉業務,而成本會計在25~30天才能熟悉業務,那么在這個月中,不能輪崗只能在下一周期中輪崗。學生在第八學期的時候再回到企業繼續頂崗實習,讓他們在這個頂崗實習的過程中不斷地學習、不斷地提高技能。
3.3 確保學生在企業進行實際頂崗操作的連續性與責任性
3.3.1 確保實際頂崗操作的連續性
學生完成第五學期頂崗實習以后,回學校上課。由于在企業是頂崗實習,那么這個崗位就空出來了(第六學期,崗位空缺)必然影響企業正常秩序,而上一級的學生現在剛好是頂崗實習的時間(第八學期),讓上一級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及未來的就業方向,在這三個小組中選擇適用自己的崗位來完成頂崗實習,相鄰的兩屆學生進行有效的對接,崗位空缺問題就迎刃而解,實際頂崗操作的連續性的問題就解決了。并且校企合作讓學生進行全方位創新實踐,擴充學生知識面,分崗位分方向實習、輪崗,可以解決會計專業一個單位只能容納二個人的困境,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與實踐技能。
3.3.2 確保實際頂崗操作的責任性
①對學生進行企業制度和崗位責任制的培訓。讓學生知道企業各項規章制度,會計工作崗位的職責、重要性以及安全性。②簽訂培養協議。企業與學校、學校與學生簽訂培養協議,確保頂崗實習的內容落實,達到應用能力的提高。
3.4 保證企業相關工作的可操作性
倡導推行學分制,教育部門和學校承認企業學分。校企協同培養人才,在高校實行學分制的情況下,學生在企業完成專業課和實驗課程以及頂崗實習,由企業的會計給出學分,代表學生的真實水平,反映他們的運用知識的綜合創新能力,學校應予以采用。將理論和實踐有機結合,不僅鍛煉其能力,而且也完成必修的學分,可以順利拿到畢業證書。與此同時企業應為學生生活提供必要的條件,保證學生的安全和學習的正常進行。
本文系湖北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2014 年度立項課題——校企協同培養應用技能型會計人才模式研究(課題號:2014B284)的支撐材料
參考文獻
[1] 李英.高職教育“2+1"教學模式下會計專業課程體系的設置原則研究[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13.9.
[2] 唐衛紅.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認定標準及其隊伍建設[J].教育與職業,2014(11).
[3] 楊衛國.高等職業教育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與實踐[J].教育與職業,20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