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桂芳
【摘要】構建人才培養模式是發展高職教育的關鍵性問題之一。本文闡述了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基本內涵,從培養目標、專業設置、課程模式、教學設計、培養途徑等方面結合我院旅游英語專業的改革實踐對高職人才培養模式進行探討。
【關鍵詞】旅游英語 專業設置 課程模式 教學設計
人才培養模式是目前發展高職教育的關鍵性問題之一。主要包括培養目標、專業設置、課程模式、教學設計、師資隊伍等構成要素。人才培養模式的建立,就是要根據不同情況對以上諸因素進行優化組合,尋求一個最佳的符合實際的人才培養模式。以下就上述幾個方面結合我院管理系旅游英語專業對高職人才培養模式等問題進行探討。
一、培養目標:高層次、職業技術型、應用型人才
高職人才培養目標具有人才層次的高級性;知識、能力的職業性;人才類型的技術性;畢業生去向的基層性等特點。因此,我院旅游英語專業的培養目標定位在培養大專層次,適應旅游市場發展需要的,具有扎實的英語語言基礎和實踐能力并系統掌握旅游管理基本理論知識和綜合操作技能,熟悉我國國際旅游業方針、政策、法規的英語溝通和交際能力,能以英語為工具從事旅游工作,并能勝任飯店、旅行社、導游服務公司、旅游景區及旅游行政管理機關等旅游企事業運用英語服務與管理,或到涉外企業中擔任文秘人員、會務中心工作人員、翻譯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二、專業設置:以市場、行業需求為導向
以市場、行業需求為導向,就是堅持面向區域經濟建設主戰場,面向生產、服務與管理第一線設置專業,將當地產業結構和社會人才需求的變化趨勢作為確定專業主體框架的依據。國務院支持海西建設《若干意見》為南平市旅游產業發展帶來新機遇。隨著旅游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我市旅游經濟呈現持續發展態勢,武夷山旅游業的總收入不斷增加,導游潛在的市場需求量大,在各旅行社、旅游點及酒店等單位從業的人數也需要大量增加。此外,武夷山作為世界雙遺產地,每年要接待大量國內外游客來觀光、考察。因此,具有較強的外語表達能力,又熟悉旅游知識及導游業務的管理人員以及導游人員等高層次、實踐能力強的應用型人才市場需求潛力十分巨大。
三、課程模式:理論和實踐并重
我院旅游英語專業改變傳統學科型的課程模式,根據培養目標與基本要求設置課程,并根據本專業實踐性強的特點,構建了以職業能力為核心的模塊式高職旅游英語課程體系。將所有課程分為五大模塊,即通識文化課程、職業基礎課程、職業核心課程、職業延展課程、職業能力綜合訓練課程。此外,為強化學生的實踐能力,我們分別在第三、四兩個學期安排現場實習,并在最后一學年組織學生去各大旅行社進行畢業實習。
本專業課程結構設計合理,符合高職教育培養技術應用型人才的目標;課程體系體現以職業素質為核心的全面素質教育培養,并貫穿整個教學過程始終,分解落實到各個教學環節;實踐課程體系突出,其中,技能課占總學時的57.26 %,符合應用型人才培養規律;要求學生畢業時獲得不同級別的職業技能資格證書,實施“雙證書”教育。比如,學生畢業時應獲得“三證”:全國計算機等級考試一級證、英語應用能力B級證書和全國導游人員資格證等,這對職業技術教育是一種有效的促進。此外,我們還鼓勵學生獲取跨行業的職業技能證書,把多行業資格證書的獲取作為衡量學院辦學水平是否成功的重要標志。
四、教學設計:以培養學生職業能力和綜合素質為宗旨
高職教育的培養目標是使學生具備從事一種或一類職業的能力。我院旅游英語專業經過幾年的探索,已初步形成了以培養學生職業能力和綜合素質為宗旨的具有高職特色的專業教學設計模式。從近幾年的教學改革實踐來看,閩北職院旅游英語專業的教學設計體現以培養學生職業能力和綜合素質為宗旨的高職教育觀念,具體表現在:
1.及時了解旅游行業的基本情況。主要包括旅游行業的行業背景和我省尤其是武夷山旅游企業的數量和規模、發展水平,對一線旅游英語管理及應用型人才的需求以及學生個體需求等情況。
2.分析旅游職業崗位的實際需求與分布情況,確定旅游職業綜合能力。旅游職業綜合能力主要由專業能力、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三項要素組成。對有關專業進行職業綜合能力的分析與分解,是高職專業教學中最重要、最具特色的一項工作。將學生應具備的能力分解為基本能力、英語交際能力、旅游業務能力三大模塊共十四項能力,并具有完整的技能教學安排。技能分為基本技能和專業技能兩部分,其中,基本技能包括計算機應用、英語聽力、閱讀、口語、寫作、翻譯、服務禮儀等七個項目的教學與訓練,專業技能包括旅游市場營銷、朱子理學、中國與世界文化遺產、旅游政策與法規、旅游地理、旅行社管理、旅游法規、導游業務等八項教學,另外還有558學時的畢業實踐和畢業設計,實踐教學的學時比重占總學時的57.26%。
五、培養途徑模式:產學研相結合
以培養適合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的應用型人才為主要目的的教育模式,是高職旅游人才培養最有效的、最基本的途徑。因此,加強實訓室和校內、外實習、實訓基地建設,是高職教育辦學特色的關鍵。目前,我院旅游英語專業在產學研合作方面進行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嘗試:
1.建立獨立規范的實踐教學體系。加強實訓、實習基地建設是高等職業院校改善辦學條件、彰顯辦學特色、提高教學質量的重點。本專業注重突出實踐教學環節,增加實訓、實踐的時間和內容,實踐教學(含課程實訓、集中技能訓練、頂崗前綜合實習和頂崗實習)學時總計達1594學時,占總課時57.26%。
對于旅游英語專業各個門類的社會調查、課程實習、專業實習、生產實習、課程設計、畢業設計、畢業實習等實踐性教學環節,進行定性的論證與劃分,制定各個環節的管理細則和評估方案,改進實踐內容、方法、手段以及考核辦法等,提高實踐性教學環節的質量,努力建立獨立規范的實踐教學體系。
2.實行教學模式的改革。針對旅游英語專業實踐性強的特點,幾年來我院不斷調整教學計劃,加強實踐性教學環節,以滿足用人單位和畢業生求職的需要。具體包括課堂實踐、校內外實踐兩個方面:
(1)課堂實踐。加強課堂訓練。我們的教學原則是:“聽說領先”、“精講多練”,要求教師引導學生在課堂上積極參與聽、說、讀、寫、譯的實踐。旅游英語專業課也進行了大膽的嘗試,如學生根據教學內容和任務利用圖書館、互聯網等收集資料,然后進行課堂討論、課堂演示、旅游案例分析和導游辭解說等。
(2)校內、外實踐。組織學生成立英語學習小組,開展多種形式的英語課外活動,如英語演講比賽、英語口語比賽等等;在校內建立“導游模擬活動現場”,在教師的帶領下到“模擬現場”進行較為逼真的口語訓練。
我院從一年級下學期就分期分批地安排學生利用暑假和周末到旅行社實習,擔任兼職導游,并指定老師加強指導。在第三、四兩個學期就分別安排一個月的實習時間;最后一學年基本安排實習。組織畢業生利用畢業實習期間到省內一些著名景點、酒店、旅行社進行導游翻譯實習,讓有條件的學生參與一些較為簡單的翻譯實踐。
3.加強校外實訓基地建設。校外實踐基地是學科專業建設,人才培養的重要基礎。旅游英語專業充分挖掘資源,創造條件,目前我院已經與廈門、武夷山等地的各大中型旅行社、旅游景區加強聯系,為學生開辟18家校外實訓基地,為本專業高質量的實訓教學提供可靠的保證。部分課程可以到校外實訓基地進行實訓,而且頂崗實習和預就業實訓均在校外實訓基地進行,如:廈門悅華酒店、武夷山國際旅行社、武夷山國貿酒店、茶苑酒店等。同時,為學生畢業后的就業提供大量機會。
4.成立專業管理委員會。為加強專業管理,促進專業建設與發展,我們聘請大型旅行社的管理人員、行業協會的代表擔任委員,成立旅游英語專業管理委員會。該委員會定期舉行會議和考察,商討本專業的發展方向,并提出建設性的意見,審定專業教學計劃,協調管理學生實訓,指導學生就業。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對旅游英語人才的需求量也在不斷的增加。高校是培養人才的主要陣地,因此,我院結合自身的特點,在課程設置、教學設計和教學理念等方面尋求新的突破,提高教學質量,培養更多具有良好的英語技能,能夠勝任工作的優秀旅游人才,為當地的經濟、文化和社會的發展服務作出更大的貢獻。
參考文獻:
[1]李麗君.旅游英語專業課程建設的思路與實踐[J].焦作大學學報,2005(4).
[2]程宜康.關于高職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探索及思考[J].煤炭高等教育.2002(9).
[3]史士本.構建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探討[J].教育科學研究.2001(6).
[4]管平.高職人才培養模式及其構建[J].機械職業教育.2001(10).
[5]祁少華.高職高專旅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探討與實踐[J].南平師專學報,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