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慧
【摘 要】 提問的有效與否,關系到數學課堂的教學質量。高中數學教學之中,教師會采取各式各樣的提問來對學生的學習狀況、知識掌握情況進行了解,實際的提問讓學生作出各式各樣的反應。但是提問是否有效,都能從學生的角度反應出來,學生是如何把握這個知識點,如何解決這個問題的,都能從學生的思維過程中反應出來,因此,在數學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提問顯示了教師的教學能力和學生的學習狀況。本文主要通過分析教學中進行提問的方式,并對如何進行具體提問提出自己的看法。
【關鍵詞】高中數學;高效課堂;提問有效性
新課程強調學生更多地參與到課堂的教學之中,而改變原來的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教學辦法,在教學中要實現學生學習方式和老師教學方式的轉變,就必須要通過提問來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讓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的學習中來。
一、高中數學課堂的不同提問方式
1.引導式提問
在高中數學教學之中,存在著這樣一種很重要的提問辦法,那就是引導式提問。引導式提問多出現在對新知識的學習上,在學習新的數學知識的時候,教師一般會采取引導式的提問辦法,通過一定的引子,引導出這節課的學習內容,這和其他學科的引導提問在形式上是一樣的,只是在具體的內容上,教師可以采取計算、探討等方法來進行。
2.探究式提問
探究式提問應該是高中數學教學中最為重要、且應用最為廣泛的一種教學提問辦法。以探究為目的,讓學生能夠主動地進行探索并積極地發散自己的思維去進行學習,教師通過設置這種問題,能夠有效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在活躍、輕松的環境之中去進行學習和提高。
3.兼顧公平式提問
這樣的提問主要是針對新課程改革的要求而來,在以前的教學中也有所見。主要是因為學生都具有不同的學習基礎、能力水平,因此在設置問題的時候,教師一般為了照顧到盡可能多的學生會采取這樣兼顧公平式的提問,通過設計差異化的問題,讓每個層次的學生都能參與其中,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調動每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進每個學生不同的進步。
二、有效性提問策略
1.提問要兼顧公平,迎合學生們的認知水平
每個學生在知識水平、理解能力和智力水平等方面都存在著差異,一個班級之中總會有比較優秀和比較差的學生。學生在認知水平上的不同,我們在進行數學提問的時候就要堅持兼顧公平,讓我們的問題迎合每個學生的認知水平。
例如在學習等差數列的概念的時候,教師為了讓學生理解等差數列,找到它們的規律,設計了這樣一組題目。
(1)同學們觀看下面這組數,會發現有什么樣的特征呢?這和我們的等差數列有關系嗎?于是教師給出了一組數:
1,2,3,4,5,6,7····
2,4,6,8,10,12,14····
-1,-3,-5,-7,-9,-11····
3,3,3,3,3,3····
對于認知水平一般的學生,或者說針對我們的全體學生而言,這樣的數列結構很容易被辨認出其規律。于是教師針對學生又進行了提高。
(2)同學們再觀看一組數,看還能夠發現什么特點呢?這和我們的等差數列還有關系嗎?
1,4,8,13,19,26,34····
2,4,7,11,16,22,29····
對于這樣一組數,有的學生可以很快察覺出來其特征,但是也僅限于一少部分學生,對于大多數學生而言,他們卻無法正確地認識這組數所蘊含的規律。
2.給予學生以足夠的時間,讓學生進行充分地思考
課堂中的有效提問,一定要給予學生以足夠的時間去進行問題的解答。數學問題不同于其他學科的一些知識性問題,只要記住了那個內容,通過自己短時間的語言組織便能夠去進行作答的。數學問題的完成需要經歷一定的思考,因此在課堂教學之中,我們在進行提問的時候一定要給予學生以足夠的時間去進行推理和計算,在把握好大致時間的情況下,讓學生能夠經歷自己的獨立思考,去完成對問題的解答。這樣一來,既不會讓提問成為過場的形式,又不會白白地浪費時間,從而提高教學的效率。
例如,在進行問題的提問時,我曾經觀察到這么一個現象。在一堂數學教學課堂上,老師在黑板上寫出了問題:“求函數y=■的定義域”但是教師在不到5秒鐘的時間內就要求學生回答問題,學生說還沒做出來,結果教師以為學生沒有做出來的原因是學生還未掌握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于是又花了不少的時間去復習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內容,這樣既浪費了教學時間不說,還讓整個提問顯得沒有了意義。因此,教師在教學中進行提問的時候一定要給予學生以足夠的時間去思考和解題。
3.熟悉學生學習水平,進行有效提問
教學目標是我們進行教學的重要參考,我們在進行提問的時候當然也要從我們的教學目標出發,把握好學生要學習的內容和提問的內容,讓學生對所要學習的知識內容,教師所要傳授的內容更好地掌握。因此,這對教師對教材內容的把握程度和所教授內容的難以程度要有極高的熟悉度。
例如有一位教師在進行一元二次方程式和函數拋物線的過度教學的時候,就犯了一個問題,剛開始,教師安排學生去解方程x2-4x+3=0,學生對于這樣的問題已經可以很熟練地解決,可以說一眼就看出了結果,但是當教師提問,求拋物線y=x2-4x+3與X軸的交點的時候,學生卻愣住了,不知道該如何下手。對于這樣的問題,本來學生在不具備拋物線與X軸交點的知識點的時候進行這樣的提問,往往造成了提問上的尷尬和無效,這要求我們教師在進行提問的時候應該注意到這個問題,更好地熟悉我們學生的學習水平,進行有效的提問。
無論是從把握學生的認知水平,還是給予學生以一定的時間去學習,還是更好地了解我們的學生,都是為了更好地進行課堂的提問。
【參考文獻】
[1]鐘兆君.高中數學課堂提問有效性研究[J].讀寫算.2013(6)
[2]朱勤榮.淺析新課改下高中數學課堂提問有效性策略[J].素質教育論壇.2009(1)
[3]單昌.探析高中數學的有效提問[J].考試周刊.2013(74)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通市如東縣馬塘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