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明蘭
摘要:葉圣陶先生說:“生活就如泉源,文章就如溪水,泉源豐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地流個不停。”文章內容源于生活,文章才有生命力。語文教師普遍反映深感最頭痛的事就是作文教學。長期以來,學生把寫作看得很神秘,對寫作沒有自信心。 其實“寫作就是說話,為了生活的種種需要,把自己要說的話寫出來”。因此,語文教師可在生活中不斷探索作文教學。
關鍵詞:觀察生活 激發興趣 練習寫作
一、走進大自然,指導觀察生活
走進大自然、認真觀察是寫好文章的基礎,是學生打開寫作之門的金鑰匙。語文教師要不失時機地帶領學生走進大自然,指導學生觀察生活。如在白雪皚皚的冬天,教師一定要抓住這大好時機,帶領學生觀察雪景,指導他們如何進行觀察,指導他們進行動態、靜態描寫,使其寫出富有真情實感的作文。
二、豐富學校生活,激發寫作熱情
艾青說:“生活是所有藝術的最肥沃的土壤。”小學校園是小學生主要的活動場所,教師要為學生創設學校生活情景,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給學生留下了深深的印象,激發小學生的寫作熱情。
(一)組織學生參與生活,積累寫作素材
皮亞杰曾說:“活動是認識的基礎,智慧從動作開始。”活動能使學生獲得豐富的感性認識,能誘發學生的情感和興趣、啟迪學生的想象和聯想。如教師節前,我特意布置一些學生感興趣的活動:讓學生親自為教師做禮物,并練習寫以“我為教師做禮物”為題的作文。在節日前幾天,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制作禮物。節日那天,學生高高興興地獻禮,且每一份禮物下都附有一篇作文。在文中,學生將自己準備、制作及完成禮物后的心情描寫得生動感人。學生因為親自參與了整個過程,為寫作積累了材料,所以寫出的文章真實感人。
(二)注重生活中的閱讀與積累,豐富語言
教師要引導學生多讀書,以豐富生活積累。學生通過讀書可以從書中間接認識生活、豐富情感體驗和積累語言。新課程標準中強調小學生要有一定的課內外閱讀量,為了使小學生能大量閱讀與積累,教師可以在班里設立“小小圖書角”,讓學生將自己看過的書帶來供其他學生閱讀。此活動可以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幫其積累寫作材料。經過近一個學期的讀書與積累,學生們的語言表達能力明顯提高。
三、享受家庭生活,感受成功喜悅
教師要結合家庭生活不斷教會學生觀察的方法,讓他們多動筆。如寫以“學做飯”為題作文之前,教師可先讓學生在家中動手做一兩頓飯,讓他們感悟做飯時的苦與樂,并將做飯時的情景及過程寫出來。通過動手,學生發展了智力,培養了情感以及克服困難的意志。父母是孩子最熟悉的人,孩子最了解父母的所作所為。因此,在寫人或記事為主的作文時,我首先讓學生對父母進行一周的觀察,并讓學生及時寫出觀察日記。正是因通過對親人的觀察,學生們感受到父母工作的艱辛,在寫作時就能很好地寫出內。在作文評講課上,我選出優秀的作品以鼓勵學生,寫作成功的喜悅激發了學生寫作的熱情。
四、體驗社會生活,豐富寫作素材
社會生活環境適時反映了時代的精神面貌,對學生的影響也是潛移默化的。教師可以選取一些有典型意義的畫面納入生活作文范疇,引導學生用心去觀察、描繪、體驗。如引導學生觀察自己周圍環境的變化、感受生活的美好,以此陶冶學生的情操;教師可以讓學生去清洗街道上的公共設施,以此感受美好生活來之不易。學生通過體驗生活,情感有了積蓄,從而產生了寫作的動機,進入描繪社會生活情境作文中去。
五、引領重返生活,激勵自由傾吐
在作文起步訓練中,只要學生有一顆真摯的童心,教師就要予以支持、肯定和鼓勵,這樣才能讓學生自由傾吐。記得曾輔導一名三年級學生寫題為“踢毽子”的作文,這名學生在文中只三言兩語地寫道:“我星期天與同學踢毽子。我踢了二十下,她踢了二十五下。我們踢了一會兒就回家吃飯了。”看著作文,我很著急。于是,我就讓她約一名同學一起毽子。我先讓她的同學踢毽子,讓她在一邊觀察。我說:“你看毽子踢起來時像什么?”她說:“像彩色的小燕子。”我說:“你觀察得真仔細,表達得真形象。”這名學生聽到我的夸獎,臉上露出笑容。接著我又問:“同學是如何踢的?”經過我不斷地引導,她開始仔細觀察同學踢毽子時的神態、動作和毽子起來或落下時的樣子等,最后她寫出了一篇近300字的作文。可見,在教學中教師不能讓主觀想法代替學生的習作實踐,而要引導學生重返生活,享受生活,認識生活,豐富情感。語文教師要時時發現小學生寫作文時的困難,不斷給予其幫助與指導,不斷發現小學生文章中的閃光點,及時給予其鼓勵性評價,讓學生們放飛想象,言有童真。
作為語文教師,只要我們努力探索,一定會不斷為學生構建起生活與寫作的平臺,讓小學生感受生活,創造生活,全面提高寫作能力,真正實現“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的教學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