敖麗梅
摘 要:數學是學前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幼兒期重要的學習內容。數學以其自身知識的邏輯性和抽象性的特點成為促進幼兒發展、尤其是邏輯思維發展的有效工具。那么,在幼兒園如何對幼兒進行數學教育呢?在這里我談談幾點粗淺的看法。在操作性的學習方式中,首先要創設豐富多彩的數學情景,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
關鍵詞:幼兒數學;思維結構;學習方式;學習內容;學習環境
1 要注重幼兒思維結構的發展
1.按照皮亞杰的理論,幼兒思維是一個整體的結構,幼兒思維的發展就表現為思維結構的發展。思維結構具有一般性和普遍性,它是幼兒學習具體知識的前提。幼兒建構數學概念的過程,與其思維結構的建構過程之間具有相當的一致性。
2.在幼兒數學教育中,幼兒掌握某此具體的數學知識只是一種表面現象,發展的實質在于幼兒思維結構是否發生了改變。如:長短排序。他們并沒有鋒利獲得序列的邏輯觀念,其思維結構并沒有得到發展。而幼兒真正需要的并不是教給他們排序的技能,而是充分的操作和嘗試,并從中得到領悟的機會。
3.在幼兒數學教育中,教師在教給幼兒數學知識的同時,還要考慮其思維結構的發展。只有當幼兒思維結構同時得到發展,他們得到的數學知識才是最牢固的。如:皮亞杰問一個達到守恒認識的孩子:你是怎么知道的?幼兒說:一旦你知道了,你就永遠知道了。
4.在教育實踐中,教師常常需要在傳授數學和發展思維結果之間作出一定的選擇。(具體利益——一般利益,眼前利益——長遠利益的關系。教師對知識棄而不教,是為了給幼兒更多的機會進行自我調節和同化的作用。以期從根本上改變幼兒的思維方式,并不違背數學的教育宗旨。
2 提高學習方式的操作性
在操作性的學習方式中,首先要創設豐富多彩的數學情景,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例如:設計一個《超市》的活動,幼兒按照不同特性擺放商品(學習歸類),擺放時要注意美觀、方便拿取(學習排序),用多少錢來買什么東西(學習計算),賣出多少,收了多少錢(學習統計、對應)。其次,不直接提供方法或告知結論,留給孩子嘗試、討論、想象的時間和空間。例如:在學習“數的分合”中,我們不直接教孩子應怎樣分,有多少分法,有什么規律……而是讓孩子自己做實驗:把吸管往杯中拋,看有多少根落在杯中,有多少落在杯外,(分)做好記錄。然后把杯里杯外的合起來看是不是總數(合),重新再拋……這樣幼兒通過操作、發現、總結、歸納出“數的分合”規律……在操作探索的學習方式中,幼兒學到的知識才是最牢固的、不容易遺忘的。
3 要加強學習內容的系統性
數學學科知識具有系統性和邏輯性,一些知識要以另一些知識為基礎,不同的知識亦有難易程度的差異。在內容安排上應遵循數學知識的邏輯和幼兒學習的邏輯順序,體現先易后難,循序漸進、前后聯系的特點。例如:幼兒認識“數”必須具備一些基本的邏輯觀念。理解數的實際意義是認識數的開始,更是學習加減運算的基礎,而學習數的分合既能幫助幼兒深入理解數的意義,又有助于幼兒學習加減運算。因此我們在安排有關“數”的教育內容時,開始只是給幼兒一些前數學經驗,如對應、排序等活動,讓幼兒獲得學習“數”的心理準備,然后讓幼兒感知數量、理解數的實際意義,引導幼兒認識數序、數與數之間的數量關系。到大班則結合數的分合和加減,幫助幼兒形成初步的數概念。而現在有些幼兒園為迎合家長,急功近利,一開始就訓練幼兒計算技能,忽視了數學基礎及幼兒學習數學的心理準備,違背了數學知識的系統性和幼兒學習數學的心理邏輯,給幼兒學習數學造成困難,扼殺了幼兒學習數學的興趣。這無異于揠苗助長,得不償失。
4 要注重學習環境的生活化
1.已有的生活經驗是幼兒理解數學知識的基礎,是幼兒接受新知識形成親能力的知識準備,只有生活經驗豐富,體驗正確才能找到數學知識與生活經驗的結合點。因此現實生活中要重視創設與教育目標,教育內容相關的物質環境引導幼兒積累相關的生活經驗。例如為了讓幼兒的日常生活多蘊含一些數學知識,我們將幼兒的日用品、學習用品、進區卡、晨檢袋的插牌位置均統一編上幼兒的學號,幼兒對自己和別人的學號就跟名字一樣熟悉,在要學習相鄰數之前,就讓每一個幼兒找一找自己學號的鄰居,三個三個的手拉手告訴大家,你學號的鄰居是誰?要學習單數和雙數之前,就讓幼兒去拿與自己學號一樣數量的雪花片,二個一對二個一對地擺,擺到最后發現了什么秘密?又例如學習分類之前,我要求幼兒根據“筐子”的標記收拾整理桌面玩具,其標記有時是不同顏色的,有時是不同形狀的,通過實踐證明這一教育方法可行,是幼兒學數學、用數學的良好途徑。
2.環境中應提供豐富多樣的操作材料。數學活動區是幼兒觀察、操作、探究學習與運用數學知識的最好場所,也是培養幼兒會聽、會看、會想、會做、會用、會收等數學活動必備的智力技能的最好教育活動,因此我非常重視數學區的材料投放。我結合幼兒的生活經驗,投放一些能激發幼兒主動探索的、有意義的材料,讓幼兒根據自己的興趣與意愿,自由選擇活動的材料、自己來確定活動的內容和方法,觀察操作材料,用自己的感觀來感知與發現事物之間的關系。例如,幼兒在學習4以內的數與數之間的關系時,我就自制骰子的六面,分別用不同的圖案和顏色來畫上去,如有的畫了三顆紅色的星星和一顆綠色的星星,這樣幼兒下棋的時候,就能會數數來看自己要走幾步,使孩子學會了手口一致的點數和懂得了比3多1是4,玩過一段時間之后,我再根據教育的內容更換骰子,通過實踐證明這項活動能調動幼兒的積極性、主動性、激發幼兒對數學的興趣。是一項學數學、做數學、用數學的綜合性的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