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啟
摘 要:本文就一節市級公開課《廉頗藺相如列傳》的教學設想和實際教學進行了對照反思,通過對照反思,尋找失敗原因,為文言文課堂教學的設計與開展提供一些借鑒。
關鍵詞:文言文 教學設計 教學實際 反思
作為市級公開課,指定授課文本為《廉頗藺相如列傳》。該文見于高教版職高語文教材基礎模塊第六單元。因為是篇老課文,比較熟悉,按照自己平時對文言文的教法,對該文本的教學需4課時才能上完,第一節課時主要是朗讀課文、梳理字詞、整體感知。但在該教材中,這篇課文被安排為課內自讀課文,這就意味著一節課就要完成這篇課文的教學。
說實話,絕大多數學生對文言文的學習是有心理障礙的,尤其是職高的學生,這種畏懼心理絕不亞于對外語的學習,用“談古色變”來形容絕不為過。
基于上述原因,筆者想只能讓學生在課前多花時間了,于是馬上就給學生布置了預習內容,要求學生能基本讀懂文章的大意。認為該文屬于比較淺顯的文言文,故事性、趣味性比較強,課文注解也很詳盡,語言障礙相對比較少,只要學生認真閱讀,基本是可以讀懂的。
最后,在認為學生已做了充分預習的基礎上,筆者借鑒并套用教改前沿老師的教學模式,以新課標準為理念,以“讓學生抬起頭來,個個動起來,在熱情參與下有所收獲,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為主導思想,制定并擬用了如下的教學設想與過程(有課件):
本節課的整體思路:
讀課題(入課)——斷課題(切入)——斷句子(引內容)——擴句子(識內容)——講故事(識人物)——寫對聯(煉主旨)。
第一步:開門見山,由課文題目直接進入新課的學習。
(課堂實錄1)
師:同學們已經知道也看到了,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課文是——
生:《廉頗藺相如列傳》(齊聲)
師:大聲點!
生:《廉頗藺相如列傳》(齊聲)
反思1:
設計目的:一是為了入課的自然。現在有很多公開課的導入真是不敢恭維,聽起來很是別扭、牽強,根本起不到入課的目的。二是為了減少學生的緊張情緒,為下面學生的踴躍發言打基礎。因為是高一新生,初來乍到,加之有領導、老師聽課,難免要緊張。三是為了在一開始就營造一種活躍的課堂氣氛,尤其是古文教學的課堂更需要這種營造。
第二步:繼續由文章題目切入課文。
(課堂實錄2)
師:斷成三節讀出來!
生:廉頗∕藺相如∕列傳!(齊聲)
師:斷成兩節讀出來!
生:廉頗藺相如∕列傳!(齊聲)
師:好!為什么這樣斷?
生:“廉頗”和“藺相如”是兩個人的名字,“列傳”是為他們兩個寫的傳記!(齊聲)
反思2:
設計目的:合理斷句是誦讀、理解文言文的最主要的方法與必由之路。設計目的有二,一是以此作為本課教學的切入口,因為本課所在單元的教學重點是古詩文的誦讀,而誦讀又是學習古詩文最重要的一種方法,“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就是很好的佐證。這樣切入角度既小又巧也自然;二是為教學內容的展開做準備,后面要介紹《史記》。
反思3:
以上這兩步,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得到了順利的實施,收到了預期的效果。第三步的設計是由老師準備了比較難斷又能串聯起整篇文章三個故事的九個文言句子,在屏幕上打出,讓學生繼續斷句,在此基礎上叫學生就這九個句子進行連綴,變成三個完整的故事并分組講出。設計第三步的目的主要是為了強調教學內容的連續性與教學過程的縝密性。還有:一是進一步檢查學生的預習效果,因為只有讀懂課文才能由幾個句子連綴成完整的故事并講出來。二是訓練學生的聽、說、讀、的能力,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三是體現學生的合作意識,因為采用的教學方法是分組選代表準備故事、講故事。
(課堂實錄3)
師:恩,不錯。老師還從這篇課文中找了幾個比較容易斷錯的句子,來考考同學們,了解一下同學們的預習情況和斷句能力,好不好?
生:好!(熱情很高)
(老師放PPT)(正確的斷句如下)
1.為∕趙∕宦者令∕繆賢∕舍人。
2.使人∕遺∕趙王∕書。
3.求∕人可使報秦者,未的。
4.臣舍人∕藺相如∕可使。
5.其勢∕必不敢留君。
6.臣頭∕今與璧懼碎于柱矣。
7.召∕有司∕案圖。
8.相如度秦王特以詐∕佯為∕予趙城。
9.今∕以秦之強而先割十五都予趙。
反思4:
但筆者在上課的過程中臨時改變了以前的教學步驟,由對課題的斷句直接進入了分組準備故事、講故事的環節。因為筆者擔心學生在斷句中要花費很多的時間,導致時間不夠用。說實話,筆者是很懷疑我們職高學生是否具備這方面的能力的。這樣,就留下了一個問題,正如評課時教研員說的那樣,給課題斷句的目的是什么?是的,聽課者一般都會有這樣的疑問,也都會認為本課會以斷句引向深入。
第三步(實際教學中的第三步):分組準備故事、講故事(此做法是我在某老師的新課改市級公開課上學來的,目的是讓學生人人參與。稍有改變)。
對本環節的設計是:對課文中的三個故事做了難度階梯處理:第一個故事“完璧歸趙”,只要求學生能講出故事梗概;第二個故事“澠池之會”,要求學生講出細節,講得生動;第三個故事“負荊請罪”要求學生以書面形式用四字短語串聯故事。在這個過程中,以老師提問的方式穿插講解典型重點的文言詞句,朗讀重點段落,突出能力目標與知識目標。這一步是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所在。
反思5:
沒想到在第一個故事中就出現了問題:雖有七嘴八舌的討論,但沒有效果,連發言代表也沒有選出,在沒有人主動站起來的情況下,筆者只能指名道姓地請人講,講的過程即使是在老師提示的下也沒有辦法進行下去,好幾次都出現了冷場情況。啟而不發,疏而不通。眼看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了,但教學內容毫無進展。不通則變。筆者只能用問題的方式讓學生在回答中草草結束這一環節的教學。耗時25分鐘,距離下課時間只剩下10分鐘了。原先設想講解的文言詞句、朗讀重點段落的教學點也基本沒有涉及到。所以筆者認為這一環節的教學基本是失敗的。究其原因,一是對學生的學習自覺性估計過高,在這個過程中,給筆者的總體感覺是學生基本沒有預習。二是對學生的文言基礎估計太高,這篇文章是屬于比較淺顯的文言文,故事性、趣味性比較強,課文注解也很詳盡,語言障礙相對比較少,這也許是教材之所以把它編在自讀課文中的主要原因吧?所以筆者想只要學生認真閱讀,基本是可以讀懂的,但實際上學生可能真的讀不懂。三是筆者的課備的不夠充分,因為是篇老課文,所以從心理有點輕視,加之時間倉促。四是自己即時處理教學內容、方法的能力還很欠缺。在評課的時候,有老師建議筆者應該在課前把譯文印發給學生。這點筆者也想到了,但筆者認為如果學生有了譯文,那文言文的教學就又會變成現代文的教學了,尤其是在這樣的公開課中,學生的眼睛可能只會放到譯文上。當然,學生手上有了譯文,教學過程可能會很順利,就不會出現無話可說或冷場的情況,教學可能會變得比較完美,但文言文的教學效果可能會因此大打折扣了。
真是牽一發而動全身啊!
第四步:由學生串聯起這三個故事,并體現這三個故事的關系,以突出能力目標。
反思6:
由于時間關系,只能是由老師講解了。
過渡1(四五步之間):三個故事,一篇文章,二個人物。通過學習,我們感受到廉頗藺相如是怎樣的人,他們具有怎樣的性格與品質呢?
第五步:感受人物形象,概括人物性格。
反思7:
這點收到了預期的效果,學生能夠比較準確地概括說明。但在此環節設計的做人情感目標由于時間關系沒有展開。
過渡2(五六步之間):這篇課文人物形象鮮明,故事性強,可以當小說來讀,它選自《史記》(學生齊聲回答)
第六步:簡介作者及《史記》。
由課文的故事性、人物形象的鮮明性,引出對“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的簡單介紹,呼應開頭課題斷句中的“列傳”。進而激發學生課后閱讀《史記》的興趣。
過渡3(六七步之間):藺相如廉頗,一文一武,“強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趙者,徒以吾兩人在也。”有此二人,乃民之福、國之幸也。故,我們有必要寫對聯以頌之。
第七步:提煉。
結合課文為廉頗藺相如寫一副對聯。
反思8:
試圖通過寫對聯的方式對其人其事其課做總結性的提煉。這一步是筆者設計的整節課的高潮部分,也是想出彩的所在。因為在平時的教學中,學生對寫對聯很感興趣,可以做到讀寫結合,聽說并舉,全員參與。安排10分鐘的時間。但是,非常遺憾的是,只能在下課鈴聲中由筆者自己在屏幕上打出事先準備好的對聯了。將相和(橫批) 相如有勇多謀入強秦不辱使命(上聯),廉頗知錯能改顧大局負荊請罪(下聯)。
第八步:作業。
以練習題的形式檢查鞏固文言詞句。
總體反思:
一節課課就這樣匆匆地結束了,筆者搖著頭走出了教室。應該說,這是一堂失敗的公開課。究其原因,表面是內容安排過多,備課尤其是備學生不充分;深層的原因是囿于傳統語文教學觀念的羈絆,囿于對新課標教學方法與模式的不認同和不適應,囿于內心深處對表演課的排斥,囿于自讀課文的束縛,囿于已經成型的多媒體課件的限制等等。
盲目效仿讓筆者在這節公開課上成了效顰的東施。因為自己只是把那些聽到的走在教改前沿的新教法,生搬硬套在了這樣的公開課上,根本沒有消化,沒有跟自己能力和自己的教學對象結合起來,這就注定了這節課的失敗。
現代語文(學術綜合) 2015年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