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小喬
【摘 要】在這個經濟快速發展的社會里,對管理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大,為了滿足我國現代社會發展的需求,加大管理人才的培養意義重大。管理學作為管理類專業一門必修的基礎課程,如何較好這門課,對我國現代社會發展有著重大作用。本文就新形勢下管理學教學改革發展與思考進行了相關的分析。
【關鍵詞】新形勢;管理學;教學改革;思考
當前社會發展形勢下,對管理型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大,為了滿足我國現代社會發展的需求,提高管理學教學質量和效率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然而就我國當前管理學教學來看,教學方法落后,教學內容單一,嚴重影響到了管理學教學水平的提高,為此,管理學教學改革已經迫在眉睫。
一、新形勢下管理學教學改革的重要性
隨著我國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對教學要求也越來越高,提高教學質量,保證教學效率是我國現代教育事業發展的重要內容,同樣也是促進我國現代社會發展的重要保障。管理學作為我國現代管理專業一門重要的課程,管理學的教學質量不僅關系到管理專業人才的培養,同時也關系到我國現代社會的發展[1]。長期以來,我國管理學教學所采用的教學一直是以老師為主,學生處在被動的接受知識的方式,這種教學方法不僅抑制了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展,同時也不利于提高教學質量。隨著我國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對管理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大,管理學作為培養專業管理人才的一門學科,為了更好地滿足我國現代社會發展的需要,加大管理學教學改革已成為現代社會發展的必要,只有不斷創新管理學教學,才能更好地提高管理學教學質量和效率,進而為我國現代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求提供保障[2]。
二、新形勢下管理學教學改革的思考
1.轉變教育觀念
管理學教學作為我國現代教育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受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當前許多院校的老師在管理教學中采用的依然是以老師為主,學生處在被動的接受知識的方式,這種傳統的教學方式教育出來的學生已經很難滿足當代社會快速發展的需求。為了更好地促進我國現代社會的發展,在在管理學教學中,就必須積極的轉變教學方式和教育觀念將“要學生學”轉變為“學生要學”[3]。例如,在我校管理學教學中,老師將室內教學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老師事先布置任務,讓學生負責講解,鼓勵學生多查閱資料,在課堂前30分鐘由學生進行演講,學生在不斷查閱資料的過程中也是一種自我能力培養的過程,在進行演講的時候,學生通過自己發散性的思維對室內設計相關知識進行剖析,在這一過程中,既鍛煉了學生的膽識,也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最后,老師利用15分鐘對學生的精彩講解進行點評,點評多采用鼓勵性的語句,進而提高學生對管理學知識學習的興趣。
2.注重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
創新意識是一種獨特的思維方式。創新意識在學生身上表現為不受傳統觀念的束縛,敢于大膽去設想和想象,敢于對同一事物產生質疑,敢于對同一問題的提出新的見解,并努力去思索,去尋找新的答案。其實,學生敢于假設、想象,產生質疑,提出新的見解,探索新的答案的過程,就是培養創新意識的過程。
3.教學內容的整合
長期以來,管理學教學課本偏重于理論知識,而對實踐方面卻少有涉及,進而不利于培養多方面的管理人才。人們越是積極地從事創新實踐,就越能積累創新經驗,鍛煉創新能力,增長創新才干。創新是通過創新者的活動實現的,任何創新思想,只有付諸行動,才能形成創新成果[4]。
4.教學方法的創新
管理學作為管理專業一門重要的學科,管理學教學質量的高低,學生學習興趣的高低與教學方法都有著直接的關聯。為了更好地提高管理學教學質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在進行管理教學過程中就必須加大教學方法的創新。首先,作為教師,必須不斷充實自己,立足創新,在備課過程中結合實際生活中的管理實務案例,通過案例教學,來提高學生對管理學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愛上管理學這門課程。其次,教師老結合管理學知識點,分清難易,有針對性的進行教學。其次,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一視同仁,關注后進生,在課堂上多與學生互動,與學生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進而開拓學生的管理思維,為學生今后的發展打下堅持的基礎。
三、結語
隨著我國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對專業性管理人才的需求也越來越大,而管理學教學對培養我國現代社會發展所需要的管理型人才方面有著重大作用。長期以來,我國當前管理學教學采用的教學方法教導出來的人才已經很難滿足現代社會發展的需要,為此,管理學教學改革迫在眉睫。為了更好地促進我國社會的發展,在管理學教學改革中,就必須加大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的創新,積極的轉變教學觀念,進而不斷提高管理學教學質量,為我國現代社會發展培養出更優秀的管理性新型人才。
參考文獻:
[1]陳迪. 新形勢下管理學教學改革發展與思考[J]. 中外企業家,2015,05:191.
[2]李莉. 新形勢下管理學教學改革的探析[J]. 教師,2013,20:104.
[3]黃信恒. 新形勢下管理學教學改革思考[J]. 商,2014,25:80.
[4]李靜. 基于當前就業形勢下管理學教學改革的研究[J]. 河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1,01:6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