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濤
【關鍵詞】音樂教學;背唱;方法
【中圖分類號】G623.7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6009(2015)17-0072-02
音樂是一門因重復而呈現價值的藝術。音樂學習的基礎是音樂記憶,但是,隨著視聽設備的普及,我們的記憶能力越來越弱。縱觀現在的音樂課,上至國家級的優質課,下至日常課,教師往往只教會學生“視唱”,而沒有教會學生“背唱”。平時的音樂課中,教師對學生的歌詞記憶沒有要求,再加之現在音樂教材循環使用,學生不能將書帶回家,完整背唱歌曲就更是難上加難了。雖然學生平時學了很多歌曲,但卻不能完整地背唱一首歌。鑒于此,筆者在日常教學中開展了學生“背唱”的教學。
1.分類記憶,把歌詞描繪的景象與音樂結合起來理解。
音樂教學要向“課堂四十分鐘要質量”。教材中每首歌曲的歌詞,有的似一段散文,有的像一首小詩,平仄有致、韻味十足。如果能夠記憶,長期積累下去會對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大有裨益。歌詞是內容、聲韻、節奏、意境四“美”的統一體。因此,在歌曲教學前,有感情地朗誦吟詠歌詞、細致地分析理解歌詞、深刻地體會品味歌詞,一環也不可少。在此基礎上再來學唱歌曲,學生就會自然而然地把歌詞描繪的景象與音樂結合起來理解,并展開“音樂想象”的翅膀。這種深入淺出的理解,對學生記憶歌詞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為了幫助學生記憶,筆者將音樂教材中的歌曲進行了梳理,主要是從歌詞的內容來分類,主要包括故事型、直觀型、節奏型、審美型、創意型等。分類之后,筆者再根據不同類型的歌曲,運用講故事、律動、游戲、簡筆畫、多媒體等多種方式進行教學,這樣能有效地幫助學生記憶歌詞。
2.聆聽吟唱,把音樂背景和歌詞表達結合起來記憶。
音樂是聽覺藝術,學生主要通過聽覺活動來感受與體驗音樂。因此在教授每首新歌時,筆者總是充分挖掘其“聽”的元素。
音樂背景,彌散記憶。在導入階段,筆者會一直播放歌曲的伴奏音樂,以歌曲伴奏為背景進行師生交談,導入新課。不經意的背景音樂,其實就是有意識的音樂記憶。這樣做的好處就是利用音樂的彌散性,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熟悉歌曲的旋律。通常來說,等導入結束,正式欣賞歌曲時,學生們都能聽出剛才的背景音樂就是要學習的歌曲。這樣也讓學生體會到一種“小勝”的喜悅感,為后面的歌曲學習開了個好頭。
聆聽范唱,目的明確。一首新歌,每一次聆聽,筆者都會提出聆聽的要求——聽什么?怎么聽?要求和問題的設置緊緊圍繞音樂元素,層層遞進、層層深入。如:在教唱蘇少版《音樂》五下《我的家在日喀則》時,第一遍聆聽的問題:歌曲的情緒、速度以及風格;第二遍的問題: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一句?或反復聽到的是哪一句?第三遍輕聲哼唱后的問題:你已經學會了哪一句?還有哪一句有困難?通過反復聆聽,讓學生充分地感受歌曲中各個音樂元素所表達出的音樂意蘊。這樣的聆聽感受,才能真正地做到將音樂“聽進”心里,何愁記不住歌詞呢?
心中默唱,效果明顯。對于新歌,學生一般會迫不及待地想跟著唱出聲來,可這樣的話往往學習效率不高,效果也不好。通過一個階段的試驗,我發現:在聆聽時,可讓學生跟著范唱張嘴但不發出聲音地“唱”,這樣不僅可以讓學生隨時調整自己與范唱之間的誤差并不受他人的影響,還有利于培養學生對音樂的“內心感受”。
歌曲學會之后,怎樣讓學生鞏固熟練歌詞呢?運用不同的演唱方法是必不可少的。分角色唱、分組唱、表演唱、心里默唱、接口唱、做游戲唱、邊做手勢邊唱等等,通過不同的演唱方法,可以避免學生產生厭煩感。
3.日積月累,把詞曲同步和課前積累結合起來記憶。
筆者所在的學校有個非常好的教學傳統——每節課正式上課前都有“小預備”,上課教師可以利用這一小段時間進行自己學科的“課前積累”。開學初,筆者就在每個班物色了一名能力強、音準較好的“小老師”,每次音樂課前的“課前積累”帶領全班學生復習已經學過的歌曲。運用人的遺忘規律,課前用“滾雪球”的方法幫助學生復習,日積月累,讓所學歌曲“不離口”。在操作過程中,筆者發現學生們對于此項活動都產生了非常濃厚的興趣。興趣是音樂學習的根本動力和終身喜愛音樂的必要前提,于是我就利用音樂課的時間,將檢查歌曲演唱與招聘“小老師”相結合,這大大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熱情。之后,筆者和“小老師”們逐步改變“積累”的形式、方法。“小老師”們可以起個頭,帶領大家齊唱歌曲;或是點名獨唱、小組唱;或是“小老師”和其他同學對唱、接口唱;或是邊唱邊表演……通過多樣、多變的實踐形式,不僅增強了學生對歌詞的記憶,而且增強了學生對音樂表現的自信心,同時也培養了學生良好的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
4.競爭激勵,讓“我是歌詞小達人”深入學生心。
扎實的歌詞教學、踏實的日常練習,都為學生們能記憶歌詞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但是,長時間的反復練唱,學生們容易產生厭煩和懈怠。針對這種情況,筆者在教學中引進了競爭機制,通過競賽來激勵學生,不斷提高學生對自己演唱的要求。
階段性比賽。一個單元學習之后,筆者會安排一次比賽。這種階段性的比賽包括PK賽、挑戰賽,比賽形式為個人賽。先進行PK賽,分兩次進行。每個組按順序選派5名學生參賽(下次比賽再選派其他學生),采用“淘汰制”,產生本輪的“課冠軍”。兩次比賽結束后,再由兩名“課冠軍”進行PK,最終產生一名“單元冠軍”。在下一次單元PK賽進行之前,所有學生都可以向“單元冠軍”發出挑戰,參加挑戰賽。如果挑戰者挑戰成功,則“單元冠軍”要由挑戰者取代。
一開始,比賽的評委是由筆者擔任的。賽前筆者會向全體學生宣布比賽規則、評判標準,讓每個學生都做到心中有數。學生唱完后,筆者也會進行有目的的評價,教會學生如何去聽別人的演唱,從哪些方面判定。一段時間過后,我嘗試著讓學生組成“大眾評審團”,對參賽學生的演唱進行評判,培養學生的聽辨、判斷能力,我只是在學生意見發生分歧時,從中進行協調。
闖關性比賽。學期過半的時候,針對每個學生之前的學習情況,筆者又設置了“闖關性比賽”,以此來激發一些前期表現不佳的學生。根據所學歌曲的難易程度設不同的分值,由這部分學生自行選擇,教師結合學生的學習情況給予一定的建議。在這學生演唱中,筆者會引導“大眾評審團”更多地關注別人的優點,讓所有的學生都對自己充滿信心。此項比賽的最終獲勝者將獲得“闖關英雄”稱號。
合作性比賽。前兩項比賽的獲勝者只是少數學生,還有更多的學生怎么辦呢?除了“單元冠軍”和“闖關英雄”之外的學生,按組別組成參賽小組參加“合作性比賽”。這項比賽,比的是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比的是整齊、協調。學生們在組隊準備的時候,還很有創意地為小組起名字、設計參賽口號等等。此項比賽的最終獲勝小組將獲得“金牌小組”稱號。
終結性比賽。學期結束前,舉行“我是歌詞小達人”期末總決賽。這項比賽,將聚集8位“單元冠軍”進行PK,分自選歌曲賽、抽簽歌曲賽、接唱歌曲賽,每項進行積分。采用8進4、4進2、總冠軍三輪晉級賽,積分由筆者和“大眾評審團”共同給出,最終決出總冠軍并頒發“獎牌”。
所有的音樂教學都應強調學生的藝術實踐,演唱作為最基本的音樂活動,積極引導學生參與其中,是學生走進音樂、獲得音樂審美體驗的一把“金鑰匙”。背唱歌曲不僅有助于學生減少歌唱中的失誤,還可以使學生從歌曲中解放出來,當眼睛不用注視歌譜時,精力就會更加集中,就能更好地注意到音準、節奏等表現要素,并全身心地投入到詮釋音樂、表演音樂中去,從而提高音樂的表現力。不斷地背唱歌曲還可以增加演唱經驗,使自己的演唱水平不斷提高。背唱歌曲,能讓學生使用歌唱的方法去自信地展示自我,用歌唱的方法去與人們溝通交流,最終形成樂觀、自信的精神面貌和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
(作者單位:江蘇省淮陰師范學院第一附屬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