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美國在1961年制定了世界上第一個無障礙設計標準之后,又于1968年頒布了《建筑無障礙條例》等,使無障礙設計和服務在其法律上得以確立。2012年6月28日溫家寶總理頒布實施我國《無障礙環境建設條例》,標志著我國的無障礙建設系統走上有標準、有條例可參照的軌道。我國城市無障礙系統建設已初具規模但同時又存在很多問題,其中盲道的設計鋪設和管理最為顯著。目前我國是盲道鋪設最積極的發展中大國之一,大中小城市的步行街道都會看到盲道;甚至一些加緊城市化建設的縣鎮小路也會看到一截“盲道”。那么當下盲道到底存在哪些問題?城市盲道是被最大化地使用了呢還是僅僅為響應人性關懷理念下的“習慣性鋪設”?我們該如何使盲道真正成為好的“無障礙設計”系統中的特殊一部分呢?這些問題卻值得我們的管理者和設計師們深思。
關鍵詞:盲道;現狀;無障礙設計;人性關懷
一、“無障礙設計”與我國現狀分析
“無障礙設計”(barrier free design)是1974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設計領域提出為殘障者和生理機能衰退者提供滿足其需求的好的設計、好的服務和裝置等。盲道便是這其中之一,且是當下我國無障礙設計系統中最普及的設計。
目前,我國有8500萬的殘障人群,其中盲人600~700萬,占世界盲人總數的18%,還有雙眼低視力患者1200萬,這些群體統稱為視力障礙者。殘障人口已占全國人口的6.34%,但他們作為公民不能被剝奪參與公共生活的權利。因此包括盲道在內的公共無障礙設施是其參與城市生活的必要條件。與此同時,60歲以上的老年人已達到1.7億,隨著中國人口結構性老齡化的到來,未來20年,步入老齡的人口還將以年均超過總人口3%的速度遞增;城市公共空間的無障礙友好設計也將給這些出行不便或身體殘障的老年人帶來便利。
二、何為盲道
盲道,是用于為視覺障礙者引路,由觸感材料鋪貼而成的道路。盲道可分為“行進盲道”和“提示盲道”,“行進盲道”是表面上呈條狀凸起,使視覺障礙者可直接向正前方行走的盲道。“提示盲道”則是表面呈現圓點狀凸起,用在盲道的起點處、拐彎處、終點處和表示服務設施位置,有提示視障者前方將有不安全或危險狀態的作用。根據國家《無障礙設施建設與驗收標準》,一般單個盲道磚規格為300mm×300mm,隨著場地設計的多樣性,盲道磚的材質和鋪設將更加靈活但總體鋪設標準不能偏離國家基本規定,并且要從使用者角度出發。
三、當下城市盲道存在哪些問題
(一)盲道磚鋪裝材質選擇問題
目前市場上的盲道磚材質有預制混凝土、陶瓷、石材、橡塑材料、卷材和不銹鋼材。
而城市比較常見的材質便是陶瓷盲道磚和混凝土盲道磚。其中陶瓷盲道磚鋪設最為普遍,這些中黃色遍布大街小巷的凹凸地磚便是國民對盲道最深刻的概念;陶瓷盲道地磚的設計符合國家無障礙設施設計施工標準,其“行進盲道”磚上的觸條和“提示盲道”磚上的觸點均符合國家規定的高出水平磚面4mm的要求。但據筆者觀察和親身體驗它的使用率并不高,反而成為道路障礙。究其原因:一來陶瓷材質磚未做強度大的防滑處理,在受到北方雨雪天氣和南方雨季影響的時候,這些盲道磚最容易滑倒行人,特別是“行進盲道”的觸條凹面;其次,因磚體材質性質和個別施工粗糙,再加上北方城市常年四季變化的溫度差以及南方濕熱氣候或頻繁臺風天氣等不可抗力而易引起地面斷裂和翹磚,試問這樣的盲道,視力障礙者敢走嗎?恐健全人也避之而不及吧?卷材和橡膠材質造價較為低廉但要勤于更換和維護,不銹鋼材耐磨可施工繁復,需細致為之。總之各種材質各有利弊如何選擇視情況而定。
(二)盲道的功能性和管理問題
視障人群使用盲道便是對盲道功能性實現程度最好的檢測,而現實中盲道利用率并不理想。其中盲道空間被占用的現象較為嚴重。盲道空間不僅僅指地面,還包括盲道上方垂直空間以及在行進中的空間,加上時間便是四維空間的問題了。因此,一般情況下健全人偶爾行走盲道并不算占用盲道空間,因為不管在盲道還是在步行道上,行人只能做流動的個體,而道路即是行人的承載;當盲人出現在盲道上時普通行人應優先讓行,當然這取決于每個城市居民的個人素養而可不做硬性強制。在城市空間資源緊張的今天,盲道在功能上保持殊性外還可靠近通用性設計,這樣既能滿足視障者需求也可兼顧一般人使用。
但是,由于管理不善等原因盲道空間卻被占用了。
1.停車泊車:停車泊車占道問題是大多城市廣泛的盲道空間被占用的原因之一,私家車隨意停放或臨時停放占用是監管的缺失也是一個城市設計有問題的體現,特別是各種類型的機動車和非機動車隨意停放占用起來更是肆無忌憚。
2.商販占道:商販占道經營也涉及城市管理的問題,更是一城素養的體現,這種現象還是存在的,區別在于存在的程度有多深。例如大多城市鬧市區夏季盛行夜市,攤販占道經營一旦成規模便會成為常態。
3.公共基礎設施占道:公共基礎設施的占道責任多在于設計者和施工方;城市街道的景觀從落成起便處于變化中,在改善的過程中,公共設施的添除必須要考慮到使用者,而不可粗野施工或照搬圖紙使一些花壇、綠植、健身器材和站牌等荒謬地出現在盲道空間上。
4.過密人群長時間擁堵停留:過密人群擁堵涉及公共活動,按照常理任何單位的主辦方或群眾自發集會都不能長時間占用無障礙特殊空間,一些商業活動力求以規模吸引市民參與卻嚴重影響正常道路通行,更毋庸說盲道了。撇開傳播學不談,試問擁堵的道路環境其他行人作何感想,那些殘障人士呢?
(三)盲道鋪裝存在的問題
1.鋪設隨意,不符合驗收規定。近期新聞報道某城市現驚天“百米35彎”盲道,盲道折走大跨度“之”字形!除此之外還有很多“奇葩”鋪設形式,可謂“百花齊放”。這樣的鋪裝顯然不符合規定與驗收標準。根據規定,盲道轉彎處磚與磚的接縫轉角度在10度左右,這樣盲人行進時才能給予連續觸感和銜接。還有盲道距離道牙至少500mm等的硬性規定與細節性規范,設計師和施工人員須在規定范圍內根據實測鋪設。
2.鋪裝連續性缺失。盲道是視障人群參與公共生活的保障之一。盲道不應只存在于街道,它是無障礙設計系統的一部分,還應該連接到一個城市主要的公共生活交往區域內,例如主要商場、書店、醫院、地鐵、銀行、郵局等,也包括道路上的臺階坡道都應該有盲道觸條或觸點提示,即盲道應連續鋪設與公共室內空間內無障礙設施連為一個系統,而不是存在主要道路上的一段。
(四)其他問題
相比發達國家,“無障礙設計”在我國起步較晚,公民對此意識淡薄,以為與自己關系不大。首先殘障人群并非完全失去行為能力,他們都有和普通市民一樣參與社會生活的權利,只不過因身體某部位機能障礙而使行動受到限制。其次,任何正常人都可能會因意外傷害造成暫時性的身體障礙:比如骨折、崴腳、視力矯正等;“無障礙設計”在其恢復期間可幫助他們參與公共社會活動與交流,無論在生理恢復上還是心理上都有極大幫助。
四、解決方法與建議
視障者獨自出行多靠兩種方式:導盲犬引路和使用盲杖;兩者又以后者為多數。盲杖觸點設計材質多為硬質尼龍和塑料,盲人行進時依靠盲杖觸點觸碰障礙物或敲打感知聲音來判斷道路方向,所以筆者認為在材質問題處理上可考慮將盲道磚材質和鄰近的地面材質做大的區分。比如:石材盲道磚和混凝土街道對比;廣場或街心公園的木質地面搭配不銹鋼觸點和觸條,等等。施工要注重細節,眾所周知日本的無障礙設計系統堪稱完美,其地面鋪設并不單一依靠盲道磚,有的根據場所和地面依靠觸點觸條排列出盲道的規定尺度;同時臺階處有提示盲道觸點和無障礙扶手及顯著地識別系統,甚至有語音提示。
隨著我國居民私家車的增多,關于盲道被占問題的原因,筆者認為:城市道路空間資源緊張是事實但不是唯一借口,因為論汽車擁有量和城市人口稠密度中國還不是第一。中國城市人口密度分布不均,可占道停車、擁堵問題較為普遍。則應加強管理和相關懲賞制度,推行地面上的計時收費停車位,就設計而言道路停車位要安排合理緊湊并提高盲道視覺識別系統。而對于基礎設施的占道應加強修正改造措施。不同街道盲道材質不同,因此要因材定期維護更換。另外還要提高城市居民對無障礙設施的認識,可利用加強宣傳或讓市民參與體驗等方式達成共識。
殘障者因身體機能限制多從事某一特定專業性強的工作,例如視障者多從事按摩、鋼琴調音等職業;可在視障者較為集中的工作地點和生活區連續鋪裝盲道,公共街道到公共場所(商場銀行等)也應連續鋪裝并使之成為系統。筆者在臺灣期間經常逛臺北市,每當周末,多看到盲人非常自如地出入地鐵,商場和書店,除偶有當地義工幫忙外想來也與當地無障礙系統的連續性和完善性有很大關系。
在世界一些發達國家和地區,盲道也開始有語音提示或相關引路APP的出現,可供我國城市借鑒學習。
五、研究的現實意義
中國存在相當數量的殘障人士,如果他們完全在我們的城市公共生活空間中“消失”便是最大的問題。筆者認為盲道最失敗的時候就是沒有盲人去使用的時候,而盲道的功能性被肯定的時候也就是它們正在被使用的時候。
中國正加緊步入城鎮化,城市的存在應保障每個人都有參與競爭、娛樂和生活的權利;城市的市民構成也是多樣化的,每個人每天都在不停地轉變角色。而一個友好型的城市就應當包容單個人的不同,包括那些殘障人士。他們和任何健全人一樣需要城市的包容與自由空間。同時中國也開啟步入結構性人口老齡化社會,城市的無障礙設計系統將在現代城市中發揮更為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德]喬希母·菲希爾編.建筑無障礙設計[M].常文心譯.沈陽: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09).
[2]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與城鄉建設部主編.無障礙設計規范[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2,(07).
[3]周序洋,周文波.無障礙設施設計施工與驗收[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3,(12).
[4]焦艦,楊昱著.城市無障礙設計[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4,(06).
作者簡介:
緱存歌,汕頭大學長江藝術與設計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環境藝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