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巾
【摘要】體驗式閱讀以學生為中心,學生在“做中學”,主動參與學習,重視自我評價,重視體驗學習過程的開放式閱讀教學模式。是語言學習的過程,創造運用語言的過程,激發學習潛能的過程,學習方法和健全人格的培養過程。
【關鍵詞】體驗式閱讀 ?以學生為中心 ?體驗學習過程 ?思辨能力 ?體驗 ?英文報刊
【基金項目】本文為教育部福建師范大學基礎教育課程研究中心開放性課題“基于英文報刊的體驗式閱讀與高中生閱讀能力導向的探究”(編號:KCY2014002)成果之一。
【中圖分類號】G63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8-0063-02
一、體驗式閱讀教學
(一)理論依據
《新課標》提出“本課程倡導任務型教學模式,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感知、體驗、實踐、參與和合作等方式,實現任務的目標,感受成功。”(教育部2001)體驗式閱讀教學源自體驗式學習,契合《課標》精神,擁有廣泛而深厚的教育學、心理學和認知科學的理論基礎。杜威、羅杰斯和庫伯均推崇“做中學”,強調必須通過親身體驗、反思總結、形成理論和應用實踐,才能真正獲得知識。
(二)英文報刊為體驗式閱讀教學提供優秀的學習資源
《英語新課標》(教育部2011)要求“教師合理利用和積極開發課程資源,給學生提供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時代的教學內容和課程資源。”較之傳統教材,英文報刊提供更加真實,富于生活氣息,貼近學生,緊跟時代,涵蓋時事科技、娛樂體育等領域各種題材和體裁的閱讀材料,讓學生既感興趣又易產生共鳴,體驗情緒情感和真實情境,十分適合體驗式閱讀教學。而且英文報刊的大部分文章來自native speakers,語言地道,原滋原味,有利于學生感受英語和不同文化的精髓。
二、體驗式閱讀的特點和實例
(一)以學生為中心
真正的以學生為中心,要做到以下幾點:
1.提供學習資源,創造良好學習氛圍是實現以學生中心的前提。
教師為學生提供學習資源,提供自己的知識、經驗、技能和能力等方面的幫助,是學習的促進者。體驗式閱讀是開放式閱讀,學習內容是可選的,不提供標準答案,有別于傳統客觀性評價,不施加給學生壓力,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讓學生感受到自信、輕松和安全。
2.以學生為中心要讓學生全身心的投入
全身心的投入即身體和情感的投入。我們能記住10%所聽到的,20%所讀到的,卻能記住80%所經歷的。傳統教學中學生的身體和情感似乎被割裂開來:學生的身體在學校,情緒情感卻被留在校外。體驗式閱讀教學提供可視可聽的學習資源,借助實物圖像音樂等手段,扮演角色體會情境,讓學生眼耳口腦手都參與到學習體驗中,學生在“做中學”,更在“做”中體驗情緒情感,用心靈去感悟,令記憶深刻持久,促進學習,提升自我。
3.以學生為中心要讓學生自主學習
真正的自主學習,學生處于“主角”地位,不是被動的接受者,文章、他人的意見、包括老師的觀點,學生都有權選擇贊同或批判。每次他們一拿到報紙就迫不及待地開始瀏覽,尋找自己感興趣的文章時,討論著喜歡這個討厭那個,自由發表意見時,就能感受到學生學習的自主性了。當體驗到創造運用語言的樂趣,學生就能發現自己學習的內在動機如自我的需要或學習樂趣,探索總結出適合自己的英語學習的方法。教師只是為他們創造適當的條件,充分發揮每個學生的學習潛能和愿望。
4.以學生為中心要讓學生體驗真實的情境
體驗式閱讀教學強調在真實的情境中,以真實的面目,體驗真實的情感。英文報刊這樣的學習資源,正擁有這樣的優勢。學生閱讀的文章涉及社會各層面,熱點時事要聞,不同文化的思想,先進理念,接觸到的既有高大上也有陰暗面,直接體驗現實中的實際問題、社會倫理問題、經歷將來可能會面臨的個人問題,并嘗試解決問題。當以這種方式學習時,學生的情感、知識、經驗、觀念等被激活催化,交融結合,新舊知識產生聯系,獲得新的意義,產生了創造,學生的創新能力得到培養。
5.以學生為中心要重視自我評價
學生的自我評價,由學生自己判斷學習過程中自我的目標和需求是否達到,甚至犯錯也是允許的。等級評分和他人評價被置于次要地位。體驗式閱讀教學多采用這種評價方式。寬松包容的學習環境里,學生有安全感,學生的意見、信念、情感、價值觀等得到尊重,學習的獨立性、創造性和自主性得到促進發展。
(二)重視體驗學習過程
學生參與學習的全過程。學生預習并自己制定學習方案,分組討論,發現感興趣的問題,共同深入探討,然后在課堂上用英文陳述成果。可以是感興趣的文章的簡介,對某個問題的看法,也可以就有爭議的問題展開討論、各抒己見等等。
學生體驗到不同文化的思想精髓,思維方式等,尤其愛看歸國華裔學生撰寫的文章和名人的經歷故事、人生感悟,滿足好奇心的同時,跟隨他們的喜怒哀樂,體驗英語的魅力;體驗網絡和社會的時尚潮流,學會很多網絡熱詞的表達,如emoji等,還愛在朋友聊天時用上這些詞;聽到同齡人的心聲,就想說說自己的看法;體驗與同伴的互動交流合作,相互幫助,共同進步,與同學建立深厚友誼;演講朗讀,聽錄音模仿,體驗英語的文字、音韻的優美和字里行間的美好情感,感受英語的語言美進而愛上英語,甚至有的學生自發的抄錄誦讀喜愛的文章。體驗過程中,學生獲得知識,提升自我價值,獨立自主學習,創造運用語言,更獲得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最重要的是,以開放的態度,將經歷過的各種情感體會感悟,融入到自我的成長變化中,學生變得上進而自信、有責任感、態度積極主動、樂于團隊合作,促成健全人格的形成。
(三)培養學生思辨能力
思辨能力即批判性思維能力。體驗式閱讀教學通過開放性的問題和各種討論活動,鼓勵學生大膽置疑,多向思考,學會分析技能,進行邏輯推理,尋找支持觀點的證據,做出有理有據的判斷,使學生在提高語言能力的基礎上,對文章有更深層次的理解,開啟學生批判性和創造性思維。
【實例1】下面以英文報刊某篇文章“Ice makes money?”為例,看看體驗式閱讀教學如何實踐以學生為中心,重視體驗學習過程的教學策略,如何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
學生和教師共同設計制定以下活動:首先學生觀看由老師提供的冰桶挑戰的視頻(包括比爾·蓋茨)(有英文字幕),閱讀文章,再上網收集各種評論和意見,并努力運用英語討論并回答以下問題(學生可視自身情況選擇做什么或怎么做)a.Whats English for“冰桶挑戰”?b.Whats the purpose of the Ice Bucket Challenge ? What do people do in ?the challenge?Can you do it?(學生邊說邊表演)c.Why did so many people participate in it? d.Is there anyone you know in the challenge?Will you join them?Why/Why not?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提供與冰桶挑戰相關的學習資源,有視頻,文章,微博帖子等,形式多樣。該話題是網絡熱點,因此學生極感興趣,看到視頻中意外的搞笑結果,學生笑得開懷,邊說邊模擬冰桶挑戰的活動,參與的熱情高漲。設置的問題是開放式的,答案不是唯一,當談及人們參與“冰桶挑戰”的目的時,學生并不只是照本宣科地在文中尋找答案,而是有自己的判斷,發散的思維,回答五花八門,并不都高大上,但教師并不判定對錯,答案是包容性的。甚至學生還自發地就“活動的結果如何?是否達到目的?參與者的目的和活動的初衷一致嗎?”等問題大膽提出疑問。學生學會了思考,敢于質疑,學習的自主性和創造性得到促進,思辨能力得到培養。活動中學生的任務具有可選性,沒有量化的評價,處于一種開放式的環境中,以自主的方式學習他們想學的,參與了學習的全過程,學習潛能得以發揮。在展示學習成果和表達個人觀點的過程中,語言學習的過程變成創造運用語言的體驗,在“做中學”,語言知識得以鞏固,內化,感悟,升華,充分體現體驗式閱讀教學模式的特點與作用。
(四)教材的補充拓展
傳統教材往往更新不及時,落后時代的發展,或者內容枯燥乏味,學生不感興趣。體驗式閱讀使用英文報刊成為教材最好的補充拓展。
【實例2】以高一英語模塊4為例,模塊4 前三個單元主題均是不同領域的名人偉人,教材內容立意當然十分高大上,但卻離學生很遙遠,學生很難產生共鳴和發自內心的認同感,學習效果可想而知。因此選取英文報刊中一篇文章“Lovato gives brave advice”,作為這部分教材的補充拓展。學生閱讀文章,因為經歷過相似的心理問題,不會產生距離感和排斥心理,甚至受到啟發和觸動,對主人公的堅強和成為名人后的社會責任感產生認同。比起教材同樣高大上的教育意義,很容易就得到學生的認同并接受。文章的精華集中在兩個句子中(“…in my elder sisters shadow,… /“…to look up to who stood for… set an example for all my fans.”),尤其后一句,既是語言學習的重點,也是文章最精彩之處,體現主人公人性的閃光點,通過解讀這部分文本,學生既體驗語言知識的學習 ,又在討論和反思中,對社會責任感有更深刻認識,教育的目的也達到了。
三、結語
體驗式閱讀教學雖然存在局限性,如學生英語水平的限制,課堂教學時間有限,尤其受思維定勢影響,要轉變思想和角色并非易事,但它仍然擁有顯著優勢,只要克服各種阻礙和挑戰,它的作用必將逐漸展現,對英語教學產生巨大的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教育部《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2001年版),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教育部《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