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蘭
【摘 要】音樂是人們表達和交流感情的工具,學生學習欣賞音樂能夠幫助他們提高人文素養以及抒發心中的情感。在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為了達到更好地教學目的,讓學生感受到音樂的魅力,教師應當學會使用肢體語言來提高學生的興趣,加強學生對音樂的理解,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和表現力。
【關鍵詞】小學音樂 肢體語言 作用 運用策略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07.046
音樂的創作帶有一定的歷史背景和作者本人的心路歷程,對于閱歷較少的小學生難說,一些歌曲可能難以理解。在音樂教學中,優美生動的歌詞,渾厚激昂的曲調,這一切都吸引著學生去探索音樂的世界。然而音樂的類別多種多樣,形式千變萬化,這對于音樂學習造成了一定的困難。小學生年齡較小,生活閱歷少,認知水平還處于較低階段。他們學習歌曲時,往往只看到字面的意思,而無法理解到歌曲所傳達的感情和其他深層次意義。在音樂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生理和心理特征,運用豐富的肢體語言進行教學,感染并引導學生學習音樂。
人類的語言分兩種,一種是有聲音的,另一種是沒有聲音的,后者又被稱為肢體語言。肢體語言是不借助發聲器官進行交流,而是借助身體部分包括面部表情來傳達感情和意圖,從而達到交流的目的。與有聲語言相比,肢體語言更有感染力和傳達力。在以往音樂教學中,教師為了追求最后的教學效果,往往無暇顧及學生是否懂得了音樂中傳達的感情,而是一味地反復操練,但這樣毫無意義的重復唱歌會讓學生感到心理疲憊,長久以往,會挫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興趣。為了創造更加舒適、活潑的課堂氛圍,調動學生的主動性,教師可以在音樂教學中使用肢體語言,這符合小學的年齡,也符合他們愛動、愛演的特點。在課堂上使用肢體語言會從三個方面幫助學生提高音樂水平——提高興趣、激發創造力以及增強音樂感悟。同時結合本人的教學經歷,本文將介紹五個具體的肢體語言運用策略。
一、肢體語言的作用
(一)肢體語言提高學生的興趣,活躍課堂氣氛
每一首歌曲都有不一樣的節奏和韻律,心隨樂動,身隨樂動。教師在教授音樂時,如果還學生禁錮在座位上,會阻礙學生對音樂的理解。一方面,在學習一首新歌時,教師應當作出與歌詞相應的動作和面部表情。另一方面,教師要帶領學生一起設計動作,方便記憶歌曲和理解歌曲。例如,在小學階段學習《理發師》這首輕松有趣的歌曲時,教師首先應當詢問學生是否都知道理發師,然后用圖片帶領大家一起回憶一下理發師工作的樣子。在有了基本的了解后,教師應當運用肢體語言來教授歌曲。當唱到“理發店的老爺爺呀,咔擦,咔擦;手里拿著一把剪刀,咔擦,咔擦”,教師應當模擬手里拿著剪刀的理發師,認真工作的樣子,然后帶著班上的同學一起模擬自己是理發師,手上拿著剪刀替客人剪頭發的樣子。這樣的肢體動作不僅會加深學生對理發師工作的理解,同時也滿足了學生好動的天性,加深了歌曲的理解和學習。
(二)肢體語言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培養學生的表演天賦
肢體語言之所以有強大的感染力,是因為每個人都有屬于自己的肢體語言。在引導學生利用肢體語言表達自己和理解歌曲的時候,教師不應當限制學生的表達,而是要實行開放模式,讓學生自己去探索、去找到自己的理解。在不斷的使用肢體語言學習音樂的過程中,學生會形成自己獨一無二的審美觀和理解力。以《蟲兒飛》這首歌為例,這首歌歌詞優美,畫面豐富而富有美感,但是對很多同學來說,可能無法理解黑暗的蟲兒到底是什么樣的感覺以及這首歌到底要傳達什么樣的感情。這時,教師需要先創造教學情境,然后讓學生扮成一只一只不同的小蟲兒,在繁星和夜空下飛來飛去,然后在詢問學生的感受,比如“你害怕天黑嗎?那蟲兒會不會害怕天黑呢?”“天上的星星為什么流淚?”,在有了一定肢體表演后,學生會更好地理解歌曲,同時,對于有特殊表演天賦和認知水平較高的學生,教師也可以幫助學生繼續挖掘才華。
(三)肢體語言幫助學生增強音樂的感悟力,提高整體認知水平
據資料顯示,學習音樂的學生往往更為細膩,情感豐富。這是音樂在學習音樂的過程中,學生不僅僅是在學習一首歌的節拍和歌詞,更重要的是收獲歌詞中的心情,即使學生從未經歷過的類似感情,但在聽完一首歌后,相似的感情也會油然而生。音樂的魅力在于啟發心智和提高認知水平。在教學中鼓勵學生使用肢體語言,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表達他們在歌曲的感染下所得到的情感,同時,開闊學生的眼界,增長見識。
二、肢體語言的運用策略
(一)表達情感——手勢和面部表情
音樂是一種富有感染力的藝術,然而這種感染力沒法一開始就被學生感知。教師應當充當媒介,利用自己的肢體語言去告訴學生自己的理解,然后引導學生也遵從自己的身體,用身體來表達情感和理解。在許多氣勢雄壯的歌曲中,由于缺乏一定的歷史背景,學生可能無法理解也無法唱出歌詞的情感。在教授國歌《義勇軍進行曲》時,教師不用著重地告訴學生這首歌是什么背景下寫出的,而是利用自己的唱歌時的手勢如握拳、抬手等來幫助學生理解歌曲傳達的感情。同時,教師的面部表情也要顯示出激憤和雄昂的樣子,這樣一來,學生會很容易理解歌曲中的感情。
(二)表現節奏——拍手、跺腳和擊鼓
歌曲包括節奏和歌詞兩個內容,肢體語言不僅能夠幫助學生理解歌詞傳達的感情,也能幫助學生掌握歌曲的節拍。小學階段的歌曲輕松、愉快,節奏感強,教師要引導學生踩拍子,這樣才能還原歌曲的特點。表現節奏的方法有拍手、擊鼓和跺腳等等。例如在學習《蝸牛與黃鸝鳥》時,教師就可以指導學生利用拍手的方法來表現這首歌的韻律和節奏。在以后的班級表演中,教師也可以利用拍手踩節奏的方法增強歌曲的表現力和感染力。
(三)升華想象力——聯想和表演
歌曲是人類思想的結晶,傳達不一樣的感情。好的肢體語言會帶領學生進入欣賞歌曲的新境界,結合自身的經歷和體會,在學生腦海里創造不一樣的畫面,帶給學生極大的審美享受。以《光陰的故事》為例,歌詞中描繪了成長的畫面和成長的憂愁。成長是每個學生共有的經歷,但每個人成長的過程又大不一樣。在學習這首歌曲時,教師可以邀請同學邊唱邊動,模擬自己頭腦中成長的畫面,真正讓學生享受這首歌。
綜上所述,學習音樂在陶冶情操,體驗音樂的美好。在小學音樂教學中合理并且有效的運用肢體語言可以提高學生的興趣,激發創造力,創造良好的課堂氣氛。同時借助一定的肢體語言策略,教師可以達到更好地教學效果,啟迪心靈,讓學生在音樂的世界中成長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