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遠志
【摘 要】地理在高中課程中屬于文科內容,但是它具有較強的綜合性,文理科相互滲透,對邏輯思維能力、理解記憶能力和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有較高的要求,因此,在新課標下的教學實踐中,教師應該結合學科特點,注重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式,掌握地理的學習方法,營造課堂的有效性學習。
【關鍵詞】高中地理 新課標 思維方式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07.103
當代社會是人才的社會,隨著社會日益突飛猛進的發展,科技的不斷進步,知識的不斷更新,培養出高素質、能力強、適應社會發展的人才成為教育的重要目標。新課標的教學大綱下,對當代中學生提出了應該具備的素質和能力要求。
(1)具有競爭意識和創造力,不囿于傳統思維模式,敢于面對挑戰和發明創新。
(2)具有較強的觀察、思考和分析能力、準確清晰的推理和判斷力。能透過現象探明事物發展的本質規律。
(3)廣泛的積累和儲備知識,了解科學知識和科技發展前沿知識,自主學習優化自己的知識結構。以人為中心的教育理念,實現學生文化知識、道德品質、實踐創新等綜合能力的提高。
1.地理學是人類最古老的學科之一,是研究地理環境以及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相互關系的科學。開設地理學科的目的是提高國民文化素質和強化愛國思想,它的主要學科特點是有以下幾點。
(1)文理結合,綜合性強。高中地理的主要教學版塊有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區域地理三大部分,知識多且復雜,“形散而神不散”,與其他學科之間橫向貫通、交互重疊,應用性強。涉及到自然地理的教學內容與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等理科知識密切相關。
例如地球運動及時間計算、太陽高度角、氣壓帶、風帶、各種等值線圖等,強調對地理原理和地理規律的理解消化以及運用,以具體實例深化鞏固。人文地理和區域地理的部分,主要屬于文科內容,多看書、把握教材的結構和主要思想、熟悉知識點、加強記憶。同時注意要多思考、善于歸納和總結,將知識內化并且能夠準確的表述出來。
(2)圖文并用,應用型強。“地圖是地理學科的靈魂”,是輔助學習的工具,讀圖幫助學生把文字化的語言形象的投影在大腦中,加強學生的空間感知,將地理名稱、概念、景觀等直觀、生動、具體的展示出來,便于理解和記憶。
2.結合新課標的要求和高中地理的學科特點,教師在課堂教學實踐中應該注重對地理學科科學的思維方式的培養,進而教會學生掌握學習方法和技巧。地理思維指分析綜合、抽象與概括、推理預測等基本思維形式與地理學科內在的邏輯融合,總結如下。
(1)形象思維和空間抽象思維。地理形象思維就是借助地理事物的具體形象,按照描述邏輯的規律進行的思維活動。在語言描述、分析地圖等具體的活動的基礎上加以聯想想象,將表象的事物抽象成空間立體的概念,是發展地理思維的基礎。例如,在學習地球的表層系統的時候,學生需要結合圖例了解地球上呈現出的圈層結構,是由巖土圈、大氣圈、水圈、生物圈和人類圈所構成的地表自然社會綜合體,用立體空間思維建立模型,將平面的概念形象化。
(2)區域性思維。地理學主要是根據空間來研究地理事物和現象的,區域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差異很大,因此學好地理要建立良好的區域性思維。例如學習氣壓帶的、風帶對氣候的影響的時候,將三幅地圖進行區域上的對比,通過抽象和概括,理解區域的聯系和差異,探究影響氣候的因素,發現赤道低氣壓和熱帶雨林氣候、副熱帶高氣壓帶和信風帶與熱帶沙漠氣候、西風帶和溫帶海洋性氣候有區域上的對應關系,用空間重合來理解和記憶。
(3)邏輯性思維。高中地理教材在編寫時通常以圖片、案例、閱讀、探究活動等組織知識點,知識的層次分明但是系統性和邏輯性不強,這就需要老師有創造性的對學生進行邏輯思維的訓練,引導學生自主的概括和總結,讓學生學會思考,學會學習。培養良好的邏輯思維需要學生有扎實的地理基礎和遷移運用其他學科知識的思想。
例如,在學習沖積平原的形成的時候論其原因,河流所攜帶的泥沙進入低地,因為水流流速減慢,導致泥沙大量沉積而形成的平原,稱為沖積平原,河流流入海洋或湖泊流速急劇降低,攜帶的泥沙在河口附近逐漸沉積,使陸地逐漸外延,形成三角洲。這里就涉及到河水流速、流水侵蝕和沉淀物的物理變化,結合地球自轉規律解釋為什么沖積平原容易在河水下游邊緣處形成。
4.如何培養學生科學的地理思維方式。
(1)引導學生認識和使用地圖。讀圖和識圖能力的訓練要貫穿在新課的導入、復習鞏固、課堂練習、考試、總結等環節中。地圖教學的主要步驟是讀—分析—理解—反饋—整合,運用點線結合、以點帶面、圖文并用等方法,結合各種地圖,探索發現它們之間內在的聯系,運用地圖來分析判斷,理解地理現象,掌握地理規律。
(2)運用多媒體展示原理和規律。多媒體具有形象、生動、具體的特點,能夠描述出動態變化的過程和揭示物體發展的規律,多媒體與地理教學的結合,理性思維與感性思維的交互,有利于培養學生抽象概括的能力。遇到復雜難懂的地理概念時,老師可以運用演示動畫幫助學生理解,課堂上播放有關地理科學的紀錄片可以引發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習的興趣和求知的欲望。
(3)組織學生實地考察。地理學科具有科學性、社會性、實踐性,要做到學以致用,就要把課堂帶出教室,走出校門,讓學生自己去感悟自然,把書本上學到的知識與實際聯系起來。由于區域的限制,不可能所有的地理知識都能夠進行野外考察,但是對于一些常見的地理現象可以深入實踐去了解。
例如,等值線中等高線的判讀,學生學習起來感到有些困難,老師可以利用課余時間帶學生去旅游景區,認識山谷、山峰、鞍部和陡崖,再結合圖片圖例教會學生分辨不同的等值線代表的景觀,學生集體出行既玩得開心,增強了合作和團隊精神,也學習到了知識。
進入高中以后,學生的身心和抽象邏輯思維能力有很大的提高,地理學研究的是自然、經濟、人文的復雜規律,在教學過程中,要求教師能有一個統攬全局,層層遞進,積極創新的精神,注重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包括形象思維和空間抽象思維、區域性思維和邏輯性思維,重視地圖認識和使用,利用多媒體技術全面、系統、詳細的展示難以理解的知識和概念,有條件的話,多多組織學生參與課外實地考察,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總之,高中地理老師應該采取多種方法,結合文科的教學方法和理科的教學思維,不斷探索,改善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