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俊鵬
【摘要】20世紀以來,通識教育已廣泛成為大學的必修科目。其倡導知識學習的融會貫通,使學生成為完整的人。新媒體的普及引導和影響了大學通識教育的發(fā)展,主要體現(xiàn)在其對資訊獲取的便利性和知識獲取的自由度上,當然其負面影響也不可避免。基于此,大學通識教育應從增加媒介素養(yǎng)課程內容、注重語言運用能力培養(yǎng)、改革通識教育教學模式等方面進行變革,以提升通識教育的教學水準和育人實效。
【關鍵詞】新媒體;大學;通識教育;變革
一、大學通識教育的重要性
教育改變人的精神,使得人類追求永恒的精神價值:美、真、自由、希望和愛。基于此,賦予教育的寬度便顯得十分重要。中西方教育自古就主張博雅、自由。《論衡》中說:“博覽古今者為通人。”亞里士多德也倡導“自由人教育”。因此,博學多識,通權達變,成為了教育的重要內涵。
在大學教育領域,通識教育是相對于專業(yè)教育而言的。19世紀初美國博德學院的帕卡德教授第一次將它與大學教育聯(lián)系起來,此后通識教育便成為了教育領域的熱點課題。由于現(xiàn)代大學的學科劃分過于專業(yè),文化知識分割嚴重,而通識教育能將知識融會貫通,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的精神,使之成為完整的人。因此自20世紀以來,通識教育已廣泛成為大學的必修科目。通識教育通過提供多樣化的知識選擇,使學生得到自由的成長。其終極目標是通過開掘不同個體的精神氣質,培育其獨特的個性特征。魯迅先生“立人”思想的本質也在于此——確立人的主體性和個體性,追求精神的解放和自由。
中國的社會發(fā)展需要“大師”,但現(xiàn)實卻似乎令人失望。何謂“大師”?西方有蘇格拉底和黑格爾,有牛頓和愛因斯坦;中國有老子和孔子,有梁啟超和蔡元培。他們之所以被稱為大師,是因為他們的思想和智慧、才能和品格不同程度地引領了他們的同代人,并對人類科學、人文、藝術的發(fā)展做出了杰出的貢獻。他們追求真理和知識并為之奮斗,這種百折不撓的信念比物質力量更具威力。成為“大師”的內在條件不一定是聰明蓋世,但必須擁有獨特的氣質和高尚的品格。否則其智慧會變質,使其偏離道德的主線而與“大師”漸行漸遠。但當代知識分子的素養(yǎng)已普遍弱化,受名譽、地位和金錢所惑,使得知識的獲取已成為牟取私利的工具。他們缺乏的不是高智商,而是對真善美的感悟和追求。由此可以看出,通識教育在中國的匱乏及其帶來的廣泛的負面影響。
二、新媒體對大學通識教育的影響
何謂新媒體?《天府早報》副總編石磊在其著作《新媒體概論》中對其做了界定,他認為:新媒體一詞是相對于傳統(tǒng)媒體而言的,是指在報刊、廣播、電視等傳統(tǒng)媒體之后發(fā)展起來的新的媒體形態(tài),是利用數字技術、網絡技術、移動技術,通過互聯(lián)網、無線通信網、衛(wèi)星等渠道以及電腦、手機、數字電視機等終端,向用戶提供信息和娛樂服務的傳播形態(tài)和媒體形態(tài)。嚴格來說,新媒體應該稱為數字化新媒體。[1]
作為知識存儲的重要載體,媒體與教育密切相關。當前,除了紙媒之外,網絡、閱讀器、ipad、手機等都成為出版物的介質之一,從而構成了迥然不同的媒介環(huán)境。雖然紙媒目前還占據著出版業(yè)的主導地位,但新媒體已經崛起并構成了多元化的閱讀和學習模式。新媒體的普及改變了傳統(tǒng)的教育模式,也由此引導和影響了大學通識教育的發(fā)展。
新媒體對大學通識教育的影響,首先體現(xiàn)在其對資訊獲取的便利性上。網絡、手機的普及使得學生對信息的取得更加方便快捷。互聯(lián)網對信息的傳播速度已無可比擬,學生可以在第一時間搜集到最新最廣泛的信息。其不受時間、地點和環(huán)境的限制,只要網絡信號覆蓋,便可實現(xiàn)信息的高速傳播和及時更新。新媒體的產生也使得學生的學習方式更加靈活,由原來單一的課堂教學轉變?yōu)榭罩姓n堂、網絡論壇、慕課等多樣化的教育形式。資訊的廣泛獲取是實現(xiàn)通識教育的重要條件,它打破原有的專業(yè)領域,使得各學科知識的取得變得輕松。
其次,新媒體對大學通識教育的影響還體現(xiàn)在知識獲取的自由度上。新媒體克服了傳統(tǒng)媒體的容量限制,使信息得以海量傳輸,而下載共享則使得知識的使用自由而恒久。新媒體的多媒體展示方式使學生對信息的理解更加具體形象,更加容易且印象深刻,這使得學生對專業(yè)領域之外的知識理解和學習成為可能。新媒體的交互屬性改變了傳統(tǒng)媒體的單方傳播,使信息接收方和傳播方處于平等的地位,學生可以通過網絡交流互動、訂閱推送等方式實現(xiàn)知識的獲取。
當然,新媒體本身的特性也決定了其弊端的不可避免。通識教育需要知識的廣泛獲取,但互聯(lián)網海量信息的真實性難以鑒定。同時,內容的多樣化使學生面對選擇時容易無所適從,對自身學情的不了解也容易導致其學習目標的不明確。網絡信息的零散性易使學生學習的系統(tǒng)性不夠,知識的全面理解難以實現(xiàn)。新媒體中大量的表層信息容易使人失去思考與判斷的能力,且新媒體的過多使用也容易隔斷人與人之間的面對交流。因此,如何實現(xiàn)新媒體在通識教育中的科學運用,成為了大學教育的公共課題。
三、新媒體時代大學通識教育的變革
新媒體對通識教育的影響無可回避。香港通識教育教師聯(lián)會外務副主席羅潔玲曾提出:“在互聯(lián)網普及的時代:通識科的學習跟新媒體可以有何關系?新媒體對學生們的學習是好還是壞?我們可如何利用新媒體增加學生對時事新聞的認知?”“大概任教通識或生活與社會科的同工的工作,不只是知識的傳授者,更是協(xié)助學生辨識不同資訊的促進者。”[2]可以看出,目前的通識教育已開始重視新媒體在教學中的開展運用。
但就中國大學通識教育的現(xiàn)狀而言,只簡單注重新媒體對知識獲取的工具作用還遠遠不夠,如何科學對待及正確使用新媒體的教育功能也是不可規(guī)避的領域。基于此,新媒體時代的大學通識教育應實現(xiàn)如下變革:
首先,增加媒介素養(yǎng)課程內容。一方面,增加學生媒體使用能力的培養(yǎng)。提高學生對影視、廣播、網絡、報刊和廣告等媒介信息的有效獲取能力,以及使用電腦、照相機、攝像機等信息技術來制作、傳播信息的能力,增加其對于媒介的認識和運用。如亞洲大學通識教育的基本素養(yǎng)中就包括資訊能力的培養(yǎng):具有常用電腦軟件操作及利用網際網路中豐富資源的能力。另一方面,增強學生媒介信息的批判和思辨能力。在新媒體時代,普通個人成為信息的生產者與傳播者,媒體個人化加劇了信息傳播內容的泛濫,降低了信息價值的把關標準。傳播權和信息的話語權被分散,人們可以根據自己對信息的解讀自由發(fā)聲。網絡輿論曾一度使人民受益,但集合行為的失范又使得網絡暴力迭出不窮,侵蝕受眾的理性思考和文明素養(yǎng)。因此,媒介素養(yǎng)課程的增加勢在必行。如中山大學2014年新增“新媒體素養(yǎng)”為通識教育課程,旨在通過理解媒介和使用媒介,賦予公民批判的思維方式,并提供其參與社會公共生活的機會和能力。總體來看,中國大學的通識教育對新媒體的關注度還明顯不足,即便是實行通識教育較早的大學,如北京大學、復旦大學等,也缺乏對學生新媒體認知和媒介素養(yǎng)提高的教育,而單純的計算機基礎等課程遠不能實現(xiàn)該素質的培養(yǎng)。
其次,注重語言運用能力培養(yǎng)。新加坡國立大學教授石毓智曾說:“中國的傳統(tǒng)教育是貶低能言善辯者,起碼是不鼓勵。現(xiàn)代教育則是忽略口頭表達能力,不培養(yǎng)。”“一個民族的科技文化必須建立在自己的母語基礎之上,個人智慧的發(fā)展必須以母語為支撐。”[3]新媒體的普及使得受眾的口頭表達能力更加趨于弱化,其減少了人與人之間的面對機會,干擾了學生人格的良好發(fā)育。因此,提高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至關重要。在語言運用方面,現(xiàn)代大學過于強調外語的重要性,而忽略了本國母語的學習與運用和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與傳播。而二者恰是我國大學通識教育的首要課題。2014年清華大學通識教育實驗區(qū)新雅書院成立的新學期,就把“《史記》研讀”、“早期中國文明”作為主要課程,為我國通識教育的發(fā)展做出了典范。
最后,改革通識教育教學模式。基于新媒體的優(yōu)勢特征,改變原有傳統(tǒng)課堂教學的單一性,增加空中課堂、網絡論壇、慕課等多樣化的教育模式。同時實現(xiàn)教學方法的豐富性,如新媒體環(huán)境下的經典導讀、小班討論、多元考核等特色教學,通過網絡交流的便利性與暢通性實現(xiàn)通識教育的深度學習、有效研討與學科交叉,提升通識教育的課程水準和育人實效,增強學生對文化知識的綜合理解與有效表達,使其在認知、思維、表達和運用方面實現(xiàn)融會貫通。
通識教育的本質即發(fā)掘人之天性及潛在價值。其非理性知識的堆積,也不只是科學技術的給予,而是一種智慧和素養(yǎng)的領悟。新媒體的普及契合了通識教育的廣博性,而其所帶來的負面影響也理應受到我們關注。因此,理性對待和有效應用新媒體對于大學通識教育來說十分重要。
注釋:
[1]石磊.新媒體概論[M].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9.
[2]羅潔玲.新媒體對于通識學習的重要[EB/OL].大公網,2014-09-30.
[3]石毓智.為什么中國出不了大師[M].科學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