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圓圓
【摘要】本文以筆者對小學數學作業評價中存在的問題為研究起點,致力于通過廣泛的教學實踐與深入思考,尋求解決小學數學作業評價問題的方法。分別從作業的布置和批改兩方面進行作業評價的實施策略探索,期待對通過一系列具體教學操作的優化,讓小學數學作業評價真正發揮作用,促使學生提高數學學習興趣,提升學習水平。
【關鍵詞】小學數學 作業評價 作業布置 作業批改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6-0111-01
一、小學數學作業評價存在的問題
評價是一種價值判斷,對同一事物或現象用不同的價值標準可能得到不同的判斷。關于小學數學評價,《數學課程標準》已經明確提出:評價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全面了解學生的數學學習經歷,激勵學生的學習和改進教師的教學。作業是小學生學習數學、發展思維的一項經常性的實踐活動,也是師生信息交流的一個重要窗口。如果能利用好這一手段,它可能會成為評價學生數學學習的最有力、最靈活也最有效的工具。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作業評價還存在著一些問題。
1.作業內容統一化,不分層
教師對同一個班級或者兩個平行班,往往習慣于布置統一性的作業內容。這樣做帶來的好處是:作業設計簡單、批改快速、反饋容易。但是學生掌握知識的程度不同,用統一的作業來作為衡量學生掌握知識的標準顯得不夠有針對性。出現了學優生“吃不飽”,學困生“吃不下”的普遍現象。
2.作業形式單一化,不豐富
平時作業的題型往往受考試約束,教師習慣于選擇一兩套教輔資料當作每日的作業。這樣單一化的作業形式和練習題型,對學生的思維、數學素養的發展都有局限性,機械的練習學生也容易感到枯燥、疲勞,從而降低了學習數學的興趣和積極性。
3.教師批改作業效率低
據調查,教師每天花在批改作業上的平均時間是2小時左右,后續還要個別面批、記錄,反饋,回批等。此外教師還要備課、上課、教研、參與校內的其他事務,剩下真正能鉆研教材、潛心教學,設計作業的時間就顯得很有限了。長期如此,教師教學水平得不到提升,學生學習效果不理想,作業錯誤率高,勢必造成惡性循環,加重學生和老師作業批改和訂正作業的負擔。
二、小學數學作業評價的實施策略
(一)有選擇地布置作業
1.作業內容的開放化
作業內容的設計既要考慮知識層面又要考慮學生層面。知識層面,可以從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動經驗四方面全面考慮,內容充實,目標明確。學生層面,學生基礎不同,學習能力各異,作業內容就要更加開放豐富,在面向全體的基礎上進行分類布置,各取所需,讓每一位學生在作業中有不同程度的收獲,體現“人人學習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獲得不同的發展”的思想。
作業內容可以由易到難,學生可根據自己的學習情況自主選擇,學困生,可選擇與課內知識相關的練習,達到鞏固和熟練的效果;中等生,完成自己選的自選題后,可鼓勵再選其他星級題,學會挑戰自我,達到了“跳一跳摘桃子”的效果;學優生,不斷的挑戰難度,可以充分的拓展他們的數學思維。這樣,每位學生都得到了練習的機會,并且完成作業的興趣也加大了,效率相應也提高了。
2.作業形式的多元化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教師要幫助學生積累基本的數學活動經驗,根據學生學習的內容布置一些探索性的作業也能提高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索的能力。所以在作業設計上可以更豐富,使之多元化。如書面作業、口頭作業、制作式作業、游戲式作業、整理性作業、數學日記和小報等。考慮到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多元化的作業形式能激發他們更多學習的熱情,培養他們的創造創新能力。
(二)作業評價主體多樣化
從某種意義上講,評價是一種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價值認知活動,因此,作業評價的主體應該是多樣的,學生自己、同伴、教師、家長、其他人員,在得到學生認可的情況下都可以成為作業評價的參與者。
1.學生互批
讓學生參與作業的批改,作為小老師的他們,會更關注作業完成的質量和正確率,學生這樣的自我評價、互相評價能促使他們不僅關注自己的想法,同時了解和理解他人的想法,拓寬知識面,提高學習效率。著名教育家魏書生很早以前就提出教師要大膽放手,給學生批改作業的機會,鍛煉學生的能力。
2.家長參與
家長參與作業的評價是指家校合作,讓家長在孩子作業方面起到監督管理的作用,收集孩子寫作業中存在的問題。家長的參與,孩子將更重視作業完成的質量和效率。同時,家長也可以更加清楚地了解到孩子目前的學習狀況。教師也可以通過家長的反饋,收集到學生作業中的價值信息,進行后續有針對性的教學。
(三)巧妙運用《成長記錄》
《成長記錄》作為一種評價方法應用于教育,是指將一定時期內學生的作業進行整理收集。這些屬于學生的作品有著它特殊的意義:
1.明確《成長記錄》的意義
學生是建立《成長記錄》的主體,并對評價結果擁有決定權,教師在整個過程中起指導作用。要體現標準化和個性化的統一:標準化指在一定范圍內,如一個班級、年級或學校的《成長記錄》表現形式要相對統一,便于評價;個性化每個學生的過程成果和最終成果的表現形式要有個體的特征。《成長記錄》所選內容能清晰的展現學生某一時期內某一方面的真實情況,可以記錄他目前存在的不足,提高努力的進步,或是閃光點。
2.確定《成長記錄》的項目
《成長記錄》的具體項目內容因人而異,教師可以和學生一起通過討論來制定,可以是在校作業,數學日記,數學小報,數學實踐活動報告,自我評價,老師家長評價,自己的不足和努力方向,或是點滴進步和收獲等。
3.反饋《成長記錄》的情況
學生是《成長記錄》建立和運用的主體,能看到自己一路的成長足跡,在實施過程中,教師要制定常規性檢查計劃,定期反饋、交流、討論和學習。這樣,《成長記錄》的作用才能有效地發揮。
小學數學作業評價關鍵在于作業的布置和批改,在此過程中,學生是否充分調動了積極性,主體性顯得至關重要。小學數學作業評價是小學生數學學習評價的一個重要方面,教師要重視數學作業評價,以此來促進學生學習,引領學生發展。
參考文獻:
[1]徐斌艷《數學課程與教學論》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9
[2]施良方、崔允《教學理論:課堂教學的原理、策略與研究》華東師大出版社2007.4
[3]馬復、綦春霞《新課程理念下的數學學習評價》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謝廣田、劉瑛《小學教育改革與發展》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5]孫名符、劉崗《數學學習評價》科學出版社2008.10
[6]張遠增、胡耀華《小學數學測量與評價》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8
[7]數學課程標準解讀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8]趙光李《數學素養新思維》光明日報出版社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