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保華
【摘 要】備好課是上好課的前提,只有精心做好備課工作,才能攻下教學中的戰略制高點,才能上出成功的課;提問的質量制約著教學進程能否推進,決定著教學效果的好壞;教師要有意識的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比較、分析、歸納來得出結論,在潛移默化中逐步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不斷反思與總結,總能尋覓到適合當前教學實際的潛在規律,促進課堂教學的改革,打造小學語文高效課堂。
【關鍵詞】新課標;小學語文;高效課堂
新課標指出:“教師應認真鉆研教材,正確理解、把握教材內容,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精心設計和組織教學活動,重視啟發式、討論式教學,啟迪學生智慧,提高語文教學質量;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引導學生掌握語文學習的方法。”研讀課標我認真反思自己多年的課堂教學,不難發現“課堂低效”是制約小學語文教學質量不高的重要原因。那么,如何打造小學語文高效課堂呢?
一、課前精心準備,充分做好預設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備好課是上好課的前提,只有精心做好備課工作,才能攻下教學中的戰略制高點,才能上出成功的課。認真閱讀教師用書及教材,對課文內容了然于胸。課后的思考題我也仔細閱讀,了解了每道題的設計意圖。在此基礎上再確定每一節課的教學目標、重難點和教法學法。以教學目標為指導,圍繞本課主題,制定實現目標的策略,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有序安排教學活動,并逐步設計教學方案。新課標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體”,課前要根據學生情況進行“有效預設”、“有效準備”。我班的學生提出有價值的問題能力較差,主動提問的動力不足,抓重點句子理解的能力差,我在這些方面會特意做好引導的準備。
二、講究提問技巧,激發探究興趣
課堂提問是一種技巧,更是一種藝術。一位教育家曾說過,提問是教師促進學生思維發展、評價教學效果、推動學生實現預期目標的好方法。首先,一堂課要提問幾個問題,對于所提問題的切入角度都要進行精心的構思。提問要由表及里,由淺入深,步步深入。教師應該根據教材特點,學生的實際水平,設計出一系列有計劃、有步驟的既科學又系統的提問,逐步引導學生向思維的縱深發展,適時、適量,富于技巧性的提問能培養學生思維的各種綜合能力。 其次,“一石激起千層浪”,一個問題的提出,要能引發學生的積極思維。當學生的思維還沒有啟動時,教師精心設計出或妙趣橫生、或意境深遠、或鮮活、或靈動的問題,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激活學生的思維,從而把他們的注意力最大限度地吸引到所要研究的問題上來。最后,提問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不可過淺,以免走過場;又不可過難,以防學生茫然失措,產生畏難情緒。教師應把大的、難的問題分解為一個個具體的小問題,以減小每次提問的難度,減小提問之間的坡度。要讓學生感到所提出的問題既不是高不可攀,又不能唾手可得,有讓學生跳一跳夠蘋果的難度,這樣既能真正把課堂還給學生,讓他們成為課堂的主人。
三、加強學法指導,引導學會學習
“授人以魚,不若授人以漁”。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我以為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關注學生的“學”而非教師的“教”。作為在教學過程中起主導作用的教師,我們的職責是引導學生在學習中學會學習。例如:學習《秋天的雨》一文,分析秋天的雨有哪些顏色,學生先自己讀,然后勾畫,再體會,最后有感情地朗讀。要求學生依同樣的方法自學下一段,秋天的雨有哪些氣味。學生通過學法指導后練習學法,最后掌握學法,讓學生體會到學習是有法可依的。教師要有意識的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比較、分析、歸納來得出結論,在潛移默化中逐步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從而使學生在探索知識的過程中,不斷進行創新。
四、課后進行反思,不斷創新進步
“課堂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再成功的教學也有遺憾之處,而科學、有效的反思可以幫助我們減少遺憾。每堂課后,及時認真的進行課堂反思,總結得失,是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的很好辦法。主要是根據課堂效果回顧自己的教法及學生的學法是否恰當的教學研討過程,教學反思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學過程是否恰當,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學手段是否得當,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學活動的處理是否規范,可以反思學生的學習方法是否達到最佳效果。課堂教學看似無定法,實際上是有一定的規則可循,只要深究新課改的理念,不斷探索與研究,不斷反思與總結,總能尋覓到適合當前教學實際的潛在規律,促進課堂教學的改革,打造小學語文高效課堂。
總之,我覺得可以從精心備課、巧設問題、學法指導、課后反思四方面,來努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讓我們一起為減輕教師的教學負擔,減輕學生的學業負擔,提高教師教學效益,提高學生學習效率,打造小學語文高效課堂而努力吧!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G].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汪潮.小學語文課程與教學論[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07
[3]《小學語文知識概要與學法指導》編寫組.小學語文知識概要與學法指導[J].河北教育(教學版),2012年Z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