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恩琴
【摘 要】“分層教學”是一種強調在信息技術學科學習過程中,適應學生個別差異,著眼于使各層次學生都能挖掘自己潛能,在各自原有基礎上得到有效發展的課堂教學策略。那么如何對教學對象分層呢……
【關鍵詞】信息技術;教學對象;分層教學;分層評價
《江蘇省義務教育信息技術課程指導綱要》指出:信息技術活動面向學生發展,以學生的體驗、理解、決策、評價等認知活動為基礎,在信息活動過程中培養學生的交流與合作的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適應信息技術不斷發展并進行創新思維的能力。從《綱要》指出的信息技術課程的發展性可以看出,我們的課堂一切活動都必須以學生主體而展開,正視學生個體間的差異性,面向全體學生,強調學生個體的發展。而要想做到這一點,就必須在教學過程中實施“分層教學”策略。
“分層教學”是一種強調在信息技術學科學習過程中,適應學生個別差異,著眼于使各層次學生都能挖掘自己潛能,在各自原有基礎上得到有效發展的課堂教學策略。那么如何對教學對象分層呢?
一、分層前的準備與分層
(1)利用開學1~2周的時間對學生進行簡單的問卷調查,了解學生的大體情況。例如,設計的問題可以是:①你對信息技術這門課程有興趣嗎?A、有濃厚的興趣B、有一點興趣C、毫無興趣而言;②當你遇到有關信息技術方面的信息時,你會?A、非常感興趣B、無所謂C、不感興趣;③對學生區分性評價教學模式,你的建議是?A、有利于信息技術的學習B、無所謂教學方法C、反對使用區分性評價教學模式……
(2)利用開學后2~3周課堂教學時間對全班學生的認知能力進行觀察,結合第1步問卷調查將全班學生分成ABC三層。A層:雙基情況比較差,對電腦沒有興趣,接受能力及學習習慣都比較差;B層:各方面都比較一般化,課堂學習中能掌握教師所傳授的知識,但缺乏學習的主動性;C層:電腦操作基礎好,接受能力強,自學能力強,思維活躍,學習興趣濃厚。
二、分層后的分組
當我們對學生分層后,接下來還需要對學生進行分組,因為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的開展都是以活動小組為單位進行的,同時活動小組也是不同層次學生進行交流的橋梁。如果說對學生分層是按“同質”的話,則對學生分組則是按“異質”來進行的。借鑒我區目前正在開展的新一輪的課堂教學改革的經驗——小組合用探究式學習,將全班同學分成若干小組(6~7個小組,每組7~8個人),每個小組內都包含有ABC三個不同層次的學生,讓組內成員在討論后給自己所在的小組起一個有意義的組名。同時在機房給同組學生指定座位時盡可能讓他們靠在一起,以便他們在課堂學習中相互協作、交流。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對每個小組在課堂的表現進行量化、打分,增強小組間的學習競爭意識,激發組內成員主動參與的積極性,提高學習效率。
三、分層后的微調
當對學生進行分層,實施分層教學2~3周后,教師就需要根據課堂教學中對學生觀察的情況,結合學生提交上來的作業,對不同層次學生的名單進行微調(即微調表四中ABC三個不同層次學生的名單),微調盡可能的在組內進行,因為這樣不需要調整學生的座位。組內實在無法進行微調的就在組間調整。
學生所處的層次是一個動態的過程,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后,有的學生有的明顯的進步,需要調整到高一層次,有的退步了,需要將他們降到低一個層次,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每隔一段時間都要進行微調,而且是一個持續的過程,因為這有這樣,才能將每個學生放到適合的層次,讓他們都處于“最近發展區”。
四、分層時應意的問題
1.注意保護學生的自尊
保護和提高學生的學習自信心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由于對教學對象的分層客觀上把學生分成了不同的層次,雖然這種層次不是通常所說的等次,但只要分出不同的類屬,就難免會引起學生的敏感,這就要求教師在進行分層時不要在班級公布學生所在層次(可以通過班長和課代表利用課余時間一對一通知),注意保護學生的自尊。在要求不同層次的學生不得相互譏諷、挖苦的同時,教師必須注意自己的教學用語,特別是課堂教學中,切忌出現“學習差,能力低”等教學忌語,否則學生便會從心底抵觸分層教學,教學效果不但難以提高,而且師生關系也會變得緊張起來。
2.切實貫徹最近發展區原則
在對學生進行分層時,一定要對學生有一個清楚的認識和把握,將學生置于“最近發展區”,讓學生通過一定量的努力獲得成功的喜悅,通俗一點說就是讓學生“跳一跳,摘到桃”。那種“不用跳便能摘到桃”或是“跳了也摘不到桃”的做法都是不科學的。
綜上所述是我在信息技術課堂中對分層教學的一些初淺認識,在信息技術課堂中實施分層教學的實質即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設計不同的教學方法與教學目標,使基礎薄弱,能力較弱的學生更有信心去學,讓有潛力的學生追求更高的目標,使每人每課都學有所得。信息技術課堂中的分層教學不僅優化了教學過程,提高了學生各方面的素質,同時對教師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有利于教師自身能力的提高,為信息技術課的教學注入了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