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詠海
【摘 要】在新課程理念下,應用情景導入、任務驅動、自主探究和分組協作等方法進行中職學校信息化課堂教學,本文詳細敘述了3DsMax課程信息化教學設計和具體教學過程,對中職如何開展信息化教學,起到較好的示范作用。
【關鍵詞】中職;信息化;教學設計;探究學習;分組協作
一、前言
在新課程理念下,教學過程中借助網絡,對課題進行探究性學習。在教學中做到“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以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去獲取知識、應用知識和解決問題”,使學生在掌握知識內容的同時,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學生通過探究式學習,對比學習,對已學知識進行總結,使學生更加容易掌握知識,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整個過程以學生為中心,學生在探究課題的引導下自主的進行探究,教師在整個課堂教師在此類課堂教學中所扮演的角色而應該是整個學習過程的組織者和引導者的作用。在組織本案例任務的教學時,利用學校計算機機房和互聯網資源組織學生自主學習。
根據教材、教學對象分析和教學目標,采取以下的教學流程:情景導入→自主探究→交流評價→組織實施→教師點評→反饋評價→總結提高。通過教師信息化演示和學生實踐操作計算機,以自主探究法、分組協作組織整個教學過程。教師在課前制作了網站《3D放樣建模——雨傘》,將需要的學習資源,鏈接到網站中,在網絡教室使用電子教室教學系統、多媒體投影儀和數碼展示臺組織教學。
二、教材分析
本節課選自高等教育出版社《中文3DsMax2012案例應用教程(第2版)》“項目3建模進階”的“任務3.1雨傘”。本任務是以3D基礎建模技能為基礎的,通過【復合對象】下的【放樣】操作和【旋轉復制】操作來實現傘的建模,進行貼圖和渲染,通過創設一個有聚光燈和鏡面反射的場景來使雨傘更加真實和完美。
教材不拘泥于傳統的軟件教程,單一的介紹軟件知識點,而是將操作技能融入項目任務中,強調在“做中學”,通過小組分組討論,自主學習,更好的鍛煉了學生專業操作技能;教師增加“牽牛花、香蕉、茶幾、窗簾”等多個放樣建模拓展任務,對所學知識技能點進行了拓展和鞏固;同時,通過設計學生任務自評和互評環節,較好的激發了學生興趣。
三、學習者特征分析
1.個性心理特征
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感官,自己的頭腦,自己的性格,自己的知識和思想基礎,自己的行動規律。教師不能代替學生感知、觀察、分析、思考,只能讓學生自己感受事物,明白事理,掌握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教師要尊重其個性發展,讓其自主探究學習。
2.媒體操作能力
學生已具備一定的電腦操作能力,能比較熟練地運用搜索引擎、微博、微信,具備一定的打字速度,小組內能夠主動協作,共同交流,能夠通過教師所提供的網絡環境,獲取一定的信息,教師要避免學生在網絡資源面前盲目瀏覽或不知所措的現象。
3.知識結構
本課中,利用【放樣】創建復合對象,是3D建模里較重要的一項技能,特別是要讓學生理清“放樣路徑”和“放樣圖形”之間的關系,無疑需要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學習和大量的練習、反思積累。
四、教法分析
新課程提倡“創設學生主動學習的教學情景,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探究活動,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本節課從字謎引入到學生身邊日常用具——雨傘,使學生有親切感,通過模型和效果圖吸引學生興趣,通過創設“雨傘建模”探究情景,進行探究討論式教學。
五、教學過程設計與分析
1.情景導入
隨著古典音樂響起,進行每日德育分享,教師通過猜字謎導入新課題,并引導學生訪問教學網站;學生瀏覽教學網站及資源網站并思考老師提出的問題,進入學習情境。學生比較興奮,較好的激發學習熱情。
2.自主探究
教師下發各小組一體化教學任務書,引導學生進行學習,并提供適當幫助和指導,對學生學習中碰到的問題,作個別輔導。學生在學習目標的指引下,利用站點進行自主探究,轉入不同的知識點進行學習。積極思考教師所提出的問題,討論后完成任務書。學生自主學習主動,對探究的問題保持很高的積極性,疑難問題能及時向教師提問解決。
3.交流評價
教師點評學生分組制作方案,將各小組完成的作品進行點評;學生代表答辯,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課堂交流,討論的氣氛很濃烈。
4.教師小結
在交流評價的基礎上,提出突破難點的方法,幫助學生理清知識體系,請學生思考拓展任務。學生將知識內化,進一步思考教師所提出的問題。部分學生體驗到成功的樂趣,部分學生恍然大悟,最終都掌握了知識。
5.反饋評價
根據練習完成情況,對其中有共性的問題,作適當的評講。學生可登陸微博、微信互動,學生敢于大膽提出自己的見解。
6.總結提高
學會了分組、自主學習(教材、網絡平臺)的方法,相信這種研究性學習的方法將會使大家終生受益(解決學生如何終生學習的困惑)。學生可以隨時查看結果,回味學習過程。體現主體性課堂教學模式,充分利用網絡資源,進行探究學習。教師精心設計組織和指導學生學習為基本策略,促進學生自主性、能動性和創造性發展的課堂教學程序。
六、學習準備與學習環境
(1)學生:通過上網查找,閱讀收集整理資料(網頁、圖片、書籍等)。
(2)教師:利用多媒體設備和網絡資源,準備有關文字、圖片、音像、模型資料,并進行適當的加工處理,制作成課件、網站。
(3)學習環境:校園網、Internet、網絡課件、專題學習網站等。
七、學習情境創設
整堂課由雨傘放樣建模制作流程及相關技能貫穿而成。教師將學生引進網絡環境,引導其感受濃郁的傘文化氛圍,根據教師下發的任務書,學生分組學習討論,然后分小組進行交流協作學習,并提交小組代表作品。
八、教學反思
(1)從整個教學流程來看,實現了將一體化教學和分組探究學習引入常規教學的初衷。本課題知識點要求較高,但因為網絡資源豐富,教師準備了相關學習資源,適合于學生利用網絡進行學習。課件交互性良好,利用微博促進學習者與學習者、學習者與教師、學習者與學習材料之間的交互,通過學生在微博上的反饋,了解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程度和效果。課件設計上圖文并茂,能維持學生的興趣和學習動機。
(2)借助網絡,不僅加大了課堂的密度和容量,且實現了由課內向課外的便捷延伸。有效網絡資源的集中,有利于省時高效地利用網絡資源。
(3)利用網絡進行教學,引導學生“做中學”,學生從收集信息、分組討論到完成作品制作,都可以更為充分地體現操作的個性化與層次性,并培養了學生團隊合作精神。優秀學習成果的展示、交流、借鑒,也對學生的學習有更好的促進、激勵作用。
(4)通過“情景導入→自主探究→交流評價→教師小結→反饋評價→總結提高”的教學方式,學生能在探究課題的引導下自主的進行探究,整個過程以學為中心。教師在整個課堂教師在此類課堂教學中所扮演的角色而應該是整個學習過程的組織者和引導者的作用。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為師者的思路必須是始終關注著學生的思維走向和學習進程,在啟發的過程中引導和帶動著學生的學習,及時發現學習過程中的問題并予以疏導,從而體現出本課堂教學研究中“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指導思想。
參考文獻:
[1]楊宗凱.信息化環境下教學創新研究與實踐[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26-187.
[2]崔自杰.淺析信息技術下學生隱性知識的學習[J].云南社會主義學院學報.
[3]胡小勇,鄭曉丹,馮智慧.信息技術與教學深度融合的優課課例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