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俞芳
【摘 ? ?要】我在教學過程中發(fā)現(xiàn),即使在義務教育階段學習過的地理這門學科,大部分高中生也依舊沒有形成相應的地理思維。地理思維的薄弱或欠缺導致學生的知識接受能力下降,學習效率持續(xù)走低。所以,我們在地理教學過程中要把培養(yǎng)學生的地理思維作為教學重點。
【關鍵詞】高中地理 ?思維培養(yǎng) ?學習能力
中圖分類號:G4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05.047
隨著新課程的改革,培養(yǎng)人的全面素質成為現(xiàn)階段的一種新型的教育觀。高中階段以往的文理分科現(xiàn)象已經逐漸消失,這使得高中生的知識面變得更加的廣泛,知識視野也有所擴大。但在一定程度上來說學生需要學習的科目也相應增加,教學總體時間不變的前提下每一門學科在教學過程中所分配教學時間相對減少。這對于語數(shù)外這一類原本就占課時較多的科目來說,影響會相對較小,但對于地理這一類學科來說,學時的變化會對教學計劃造成巨大的影響。教師授課時間的減少必然導致學生自學內容的增加,對學生的自學能力的要求也就相應提高。
而對于地理這樣一門專業(yè)性較強的學科來說,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原本就存在一定的難度,如果學生在思維上還未進入正軌,則會導致使得學生的自學效率呈現(xiàn)雪上加霜的狀況。因此塑造相應的學科思維是學好地理這門課程的根本所在。這就更加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明確學生地理思維的欠缺程度,從而有針對性地幫助學生建立起地理思維,使得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提高知識的轉化能力和吸收效率。
一、學生地理思維欠缺的表現(xiàn)
在高中階段學生學習的各個科目之中,地理是一個比較特殊的存在。地理是一門感性思維和理性思維兼具的學科,對于學生發(fā)散思維能力和抽象邏輯思維能力都有著一定的要求,因此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塑造地理思維的難度相對于其他學科來說較大。我在教學實踐中發(fā)現(xiàn),雖然經過初中階段地理知識的累積,但大部分高中生在地理學習過程中還明顯缺乏相應的學科思維模式。因此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要結合學生的學習反饋明確學生地理思維缺乏的表現(xiàn),從而對癥下藥幫助學生解決學習中的問題。
(一)學科認識存在誤區(qū)
相對于語數(shù)外科目來說,地理在高考中所占的分值相對較小,因此處于分數(shù)最大化的利益考量,很多學校在課時安排上也會偏向于語數(shù)外科目。并且地理這門科學的特點決定了其學習難度較大,因此相對于其他學科來說,學生往往需要花費更多的精力才能實現(xiàn)地理學習水平的顯著性提高。因此,基于以上兩個方面的原因,學生在心理上會自然而然的產生地理分數(shù)很難提高的想法,即使學不好也拉不開太大分數(shù)差距的想法,這就導致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往往對地理采取放任政策,只是保證最基本的學習時間,空余時間往往都用來學習數(shù)理化等客觀性占主導的學科。這種學習方式會導致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不僅得不到鍛煉而且連最基本的保障也會失去,如此惡性循環(huán),學生在地理成績的進步可謂是天方夜譚。
(二)學習重點定位不準確
我在教學過程中曾對我所教授的幾個班級的學生針對地理這門學科做過相關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百分之八十的學生認為自己在地理學習過程中需要加強的是偏理性知識部分。但我通過日常和階段性檢測發(fā)現(xiàn),只有不到一半的學生在檢測過程中呈現(xiàn)計算或者看圖方面的錯誤,不少學生真正丟分的部分反而是理論知識的解答方面。這個調查從一定程度上說明不少學生在地理學習過程中對于自身的學科缺陷定位不明確,甚至是出現(xiàn)錯誤的判斷。這就容易導致學生在地理學習過程中發(fā)力點出現(xiàn)偏差,從而造成時間和經歷的浪費。
(三)知識綜合運用能力欠缺
高中地理教材內容在結構性上更加嚴謹,各個章節(jié)所涉及的知識之間往往具有密切的聯(lián)系。而高考中知識的考察也是從總體的角度出發(fā),而不是單一地進行,因此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必須具備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但通過以往的教學反饋來看,大部分學生顯然不具備這種能力。學生由于興趣或天賦方面的原因往往對于某一章節(jié)的內容掌握較為充分,但與之相對應的部分掌握效果卻不如盡人意,這就導致學生在地理學習過程中容易出現(xiàn)斷裂帶。如果考試中出現(xiàn)涉及多方面的問題時,學生就容易因為某一方面存在短板而導致整個題目的得分過低。
二、地理思維的塑造方式
高中地理教材內容包羅萬象,需要學生掌握的信息量較大,有限的課時只能支撐教師講完基本的理論知識,因此學生在高中階段必須具備一定的自主學習能力,而地理思維的建立可以拓展學生的思維廣度和深度,從而提高學生獨立發(fā)現(xiàn)并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逐漸脫離教師的扶持而自主站立。
(一)明確學科學習目標
學生要想學好一門科目,首要的任務就是對這門學科有一個清晰的了解和剖析,明白這門學科的學習目標所在,才能在以后的學習過程中有目的性地進行知識點的吸收和消化。地理這門學科所涉及的知識具有一定的復雜性,因此僅僅依靠學生自己掌握學習知識的重難點基本上是很難的,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利用自身的專業(yè)素養(yǎng)和教學經驗并結合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進行重難點知識的定位,從而幫助學生在學習程中一步步打好地理基礎,為塑造地理思維創(chuàng)能夠造條件。
(二)理論與實際相結合
上文中提到大部分學生在地理學習過程中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有所欠缺,歸根結底是由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理論知識與實際運用相分離導致的。這就需要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注重將現(xiàn)實生活相關的例子引入理論教學過程中。在學習地形和地貌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生活環(huán)境周圍的地形、地貌進行舉例子,如在講解水流的侵蝕作用時,教師可以以學生生活區(qū)域中的河流為例子,這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于知識的陌生感就會大大降低,并且還能夠激發(fā)學生的知識探索欲望,從而主動地將所學知識在實際生活中進行印證。
(三)啟發(fā)式教學
教學過程是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活動交流過程,而不是教師單方面知識傳輸?shù)倪^程。因此要想切實提高學生的地理學習水平,幫助學生形成地理思維,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就必須要激發(fā)學生主動探索與學習知識的欲望,從而提高學生的思維運轉度。我在實際教學中發(fā)現(xiàn),啟發(fā)式教學是一種培養(yǎng)學生地理思維較為有效地教學方法。此種教學模式實施過程中,教師主要起到引導的作用,知識探索的主動權在學生手中,教師只在學生自主探索遇到瓶頸的時期進行適當?shù)狞c撥和牽引,從而幫助學生發(fā)現(xiàn)解決問題的角度。這種教學方法能夠大大提高學生的思維活躍度,從而促使學生地理思維的建立。
除了以上幾種方法之外,教師還可以從自身素養(yǎng)、學習習慣等方面入手培養(yǎng)學生的地理思維。總之,學科思維的建立是一個相對緩慢的過程,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有足夠的耐心和信心,一步一個腳印才能幫助學生建立起相應的學科思維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