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林莽
最近,散文詩刊要發(fā)我的一組近作,來函片詢我的”散文詩觀”我是這樣寫的;
“散文詩是什么呢?
是感覺,是印象,是情緒,是思想與情感波動的流,是外部世界與心靈世界的匯聚點,是現(xiàn)實與夢幻凝聚在一起. 而又輕輕飄走的一縷煙!美而幻。”
她概括的,其實是一章散史詩的誕生過程,是她的“發(fā)生原。”
感覺,印象,情緒,都是主觀的,是濤人在接觸外部世界寸產(chǎn)生的“主體反應”。這里所說的“外部世界”,便是通常所講的“生活”生活是源泉,但電儀僅是源泉。只有當它觸及到詩人的“感覺、印象、情緒”,引起他心靈的主體反應,即思想與情感的波動”時,才會有詩情的萌生,外部世界是共性的存在,詩人的“心靈世界”則是個性化的獨特而詩必須是“這一個”,不可以千人一而 九寒溝很美,但您的詩如只有人所共見、人云亦云的那一點“共性”,便不足為奇了' 心錄化,我心H中的“這—個”,才是必須強調的。
不妨回憶我一章散文濤的產(chǎn)生過程。
我自幼生活其中的家鄉(xiāng)小城,一條條街道,全由灰色瓦桅的房屋連接起來。以后住過的城市,如徐州、蚌埠、濟南等型,也莫不如斯這便是外部世界提供給我的“生活”的原型。在艷陽高照的白晝還好,一到落口黃昏,煙霧迷茫.便有一種陰郁、壓抑壓感油然而生,這就長期間孕育了我的主體反應”。灰蒙蒙的色調,“歷史的蒼茫感朦朧其問”,《屋頂漂浮》這章散文詩得以產(chǎn)生 屋頂原是靜止不動的,而我感受到的是“漂浮”,這便有了一章散文詩的核心“意象”我寫到屋頂上匍匐的瓦片,“終其一生,脊背陰冷,宛若墳匠”:寫到夜深時刻傳來座鐘的敲擊聲和老人的夢囈,以及月光如水、夜深人靜時座頂仍“像鳥義像船,還在那里悠悠地悠悠地晃動”……所有這些,構成了一種氛圍、一種情調、一幅意境深遠的畫圖似乎,隱約其間的.已不僅僅是漂浮的屋頂,而且是“漂浮的人生”了。我想,這可能便屬于心靈世界所派牛出的詩意性了 “美而幻”,指此。
“現(xiàn)實與夢幻的凝聚”,則是虛實關系的處理散文詩是詩,如同歐陽江河所言,詩,“站在虛構一邊”與紀實性散文不同,與新聞報道更是兩股道卜行的車 傳遞信息,告訴你某件事情的經(jīng)過,恐非濤的任務所在。而在中同,有人總想以對媒體的要求來要求文學作品,有人熱心提倡“報告體”。或也與其影響有關。而“站在虛構一邊”的散文詩對之并不那么熱心,卻要追求“與夢幻的凝聚”。我所謂的“夢幻”,主要指想象力的介入。想象力從哪里來,其實也是從生活中來,是詩人在現(xiàn)實人生的體驗中,長期積累而得,是他創(chuàng)作倉庫中的“庫存”生活經(jīng)驗越豐富,想象力馳騁的空間就越廣闊。就我的創(chuàng)作實踐而言,局限丁一時一事的具體之實構思的作品很少,且往往效果欠佳,從宏觀視野、廣闊空間汲取素材,調用細節(jié),展開思考,浮想聯(lián)翩的構思方式,常能取得更大的自由,獲得豐富的構思資源。所謂虛構,其實就是扎根于更寬闊的生活而上,經(jīng)過提煉、綜合、變形、重組的過程。所取得的更集中、更典型、更能透視本質真實的作品。所以,我說,散文詩不是再現(xiàn),也不是表現(xiàn),而是創(chuàng)造,是藝術的創(chuàng)造、詩美意境的創(chuàng)造:“美而幻”,便是她的“完成式”。
不妨再回憶一章散文詩的構成。
《一人無語獨坐》,這是我在物質喧囂與精神滑坡的人性異化,大自然遭遇嚴重污染、破壞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下,繪制出的一幅“美而幻”的烏托邦圖案。"混沌初開,世界睜開了眼睛。……鳥聲是高樹上飄下的一片葉子,被昨夜的雨水濯洗得青翠,帶給世界每一聲問候丹頂鶴的I -色之羽,馱來了黎明”,一切都是原始,人也是“人之初,性本善”,“人,一人。一人無詰一人無語獨坐”,何以如此強調“一人”呢?因為,這是物質至上時代集體喬噬了個個性自由的極度喧囂中的一種精神掙扎,是現(xiàn)代人保持個性獨立和回歸自然愿望的一種形象化、悄緒化的表達。看想來,詩似是與時代脫節(jié)的,其實,她乃是直擊時代病灶的一種曲折的延促,是現(xiàn)代人對于充滿寧靜美好的世界的向往。是這種向往望梅睛渴的“聊以自慰”而已。
在我的散文詩觀中提出的“美而幻”這個慨念,如果換一個提法可能較易理解,那便是人們常說的“意境”王國維蛻:“詞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強州意境中國詩學的一大特色。我以為,就散文詩而言,善于營造意境,對維護主體和客體、現(xiàn)實與夢幻的凝聚,形成詩之整體美與在場感,都大有益處 散文詩以美為出發(fā)點和依歸,散文詩“站在虛構一邊”,她所創(chuàng)造的意境,便應該是“美而幻”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