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玲
摘 要:在對山東省傳統文化的起源和現狀進行探討的基礎上,分析山東傳統文化的特點及其發展趨勢,闡述山東省文化產業的現狀、發展、制約因素及有利條件,最后以山東省泰安市為例,對傳統文化的特點和影響文化產業發展的因素進行綜合分析,研究其對文化產業發展的雙重作用,提出如何在弘揚山東傳統文化的同時,積極帶動文化產業的發展,規避不利影響,進而推動整個社會的經濟發展進程的策略與建議。文章探究了傳統文化對文化產業發展的雙重作用,并指出在弘揚山東傳統文化的同時,如何帶動山東文化產業的協同發展,對推動全省經濟社會發展進程具有一定現實意義。
關鍵詞:文化產業 傳統文化 雙重作用 泰安市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5)04-054-02
一、前言
縱觀人類發展歷史,人類社會競爭,是由“武力競爭”到“經濟競爭”,再到“文化競爭”,也就是由“硬實力”轉為“軟實力”的競爭。而決定“軟實力”競爭勝負重點在文化產業。如今,文化產業由于有著獨特的產業屬性,因此在國際舞臺上成為國家間競爭的鋒利武器,不僅促進經濟發展,同時對滿足人類精神層次需求中作用也舉足輕重。在我國,作為一個年幼的新興產業,我國文化產業無論在資金運作、技術水平還是創新能力、市場組織方式等方面與西方國家均有一定差距,因而這種巨大的潛力也同時為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提出具體要求,而山東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發源地,研究如何使得傳統文化得以傳承的同時發展文化產業這一課題,既體現了創新性和實踐性,同時對增強我省文化產業的綜合實力以及推進經濟社會大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在黨的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的報告中“文化”占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十六大強調了要把文化和經濟互相交融,以及文化在綜合國力和民族生命力、創造力中的重要地位;十七大進一步提出了通過創新文化生產方式等戰略性方案來解放、發展文化生產力;十八大明確了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建設,增強中華文化在國際的影響力。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并將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統一起來。由此可見,我們必須重視文化、發展文化、運用文化才能使其發揮出應有的價值。中國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擁有豐富的傳統文化資源,傳統文化是我們文化傳統和精神成就的載體和見證,它不僅僅是某個地域和某個民族的財富,而是我們整個社會的共同財富。所以文化資源有著交流性、群體性、精神性、民族性、與共享性。它作為我們中國社會的物質和精神財富的積淀反映了社會的不斷的發展以及進步。
二、山東省傳統文化的起源和現狀
山東省是中國古代文化的搖籃之一。由挖掘出的沂源猿人化石可得知,古人類早在四五十萬年前就在這里生存和繁衍;在山東的境內發現了距今7000年到4000年的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和龍山文化。這里的東夷族已經實現了母系氏族社會轉向父系氏族社會,手工業和畜牧業也得到了一定的發展,并出現了早期的藝術品。之后夏朝于公元前21世紀建立,活動在山東地區基本都是東夷各部族。而商朝早期活動于今山東西南部。西周時期齊、魯則為在今山東境內兩個最大的封國。也正是緣于齊國、魯國在中國歷史上發達的經濟、政治、文化產生了重大影響,所以“齊魯之邦”之名沿用至今。近現代更是以“魯”作為了山東省的簡稱。戰國時期開始山東作為地域名,在當時,山東泛指崤山或華山以東的地區。唐末、五代時期,人們稱這片土地為齊魯之地。從金代開始,山東作為政區之名,元朝設置了山東道,明朝設立山東布政使司的職位。當時管轄6府、15州、89縣,那個時候的版圖與今山東省境大體相同,也將大部分縣的名名字沿用到了今天。到了清朝稱為山東省,管轄3道、10府、3直隸州、104縣(含散州的8個),濟南府設置為省治。今天山東省轄17個市,其中138個縣市區。
山東以齊魯文化之邦聞名,大汶口和龍山兩個燦爛的文化時期從此處發源。這片土地富饒而美麗擁有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這里的名勝古跡以及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吸引了眾多游客,形成了獨特的風格,聞名中外。目前,山東省對根據地方特點對省內資源合理規劃設計,形成了六條旅游線路。第一條是“山水圣人”旅游線路從濟南、泰安、曲阜延伸到鄒城的;第二條是海濱旅游路線包含了青島、煙臺、威海市;第三條民俗風情路線,是以濰坊為中心的風箏、楊家埠木版年畫和風俗民情;第四條是齊文化旅游路線,是淄博的齊國故城、殉馬坑、蒲松齡故居等;第五條是黃河口旅游路線是東營的黃河入海奇觀和原始自然風貌;第六條是“水滸”旅游路線以四大名著之一水滸故事為主線,在梁山陽谷一帶。除了這些以傳統文化和地域特點推出的六大旅游線路,還精心設計了泰山國際登山節、濰坊風箏會、曲阜國際孔子節等一系列文化活動。
三、山東傳統文化的特點及其發展趨勢
山東屬于中國的北方地區,地貌種類豐富總體較為平坦,泰山為中心凸起,大部分地區以丘陵低山為主,交通較便利作物種類豐富。山東人給人以性格豪邁、慷慨豁達的印象。自然環境也鑄就了山東的文化特征,內陸地區的農業文明發達,精耕細作,奠定了儒家文化的發展;沿海地區漁業發展,人們極具創新精神。地域的文化深受經濟發展的影響,而山東地區有母親河黃河滋養的同時還有廣闊的地形,肥沃的土地,適宜的氣候條件,使得在古代第一產業及其發達,也致使文化豐富。從上古圣賢到古代名人,上古圣賢踏遍黃河兩岸,齊魯文化代表頗豐:姜尚、管仲、墨子、孟子、荀子、曾子、孫臏、晏子等在中國歷史和傳統文化中有著一席之地的歷史名人。他們思想的火花鑄就了山東這樣的文化特征:以人為本、以仁為核心、以德為美、以孝為先、以天人合一陰陽和諧為最高境界、以中庸為基本方法、以因時變革為前進的動力。
雖然我們有著豐富的傳統文化資源,但是如果我們不能加以整合運用,便成為一種浪費。山東文化的發展趨勢則分為以下幾點:
1.整合宣傳缺一不可。對于山東文化單獨的整合和宣傳都是不完善的,我們應該兩邊都不能松懈。
2.山東文化宣傳策略隨時間應不斷變化。原來的山東文化是以宣傳為主,整合為輔,而在信息化的今天山東文化的傳播策略應該以整合為主宣傳為輔。
3.山東文化針對不同區域區別發展。正如前文所提,山東由于地域環境以及各個地區文化差異,分為魯東、魯西南、魯西北及中部三大區域,我們針對不同的地理環境、發展狀況以及傳統文化特點應采取不同的策略。
四、山東省泰安市文化產業發展現狀、制約因素及有利條件
泰安是一個依泰山而建的城市,山城一體。北邊66.8公里處即為省會濟南,南邊74.6公里處便是曲阜,山東省最有名的“一山一水一圣人”就是指的這片區域。乘著山東省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迅猛的東風,泰安市的文化產業也在迅猛發展。
如今泰安已形成了以城市為中心,輻射周邊區域形成了一系列文化區域。旅游業發展迅速,文化產業的結構日趨完善,文藝事業、網絡文化、印刷出版事業齊驅并進。同時,泰安地理位置良好,交通便利,傳統文化產業資源豐富,都是泰安市發展文化產業的有利條件。
雖然整體態勢良好,發展迅速,但是在泰安文化產業的發展中還是存在些許問題。由于泰安文化起步較晚,基礎設施不夠完善,所以文化產業的規模較小。而且由于經濟問題,文化產業結構不均衡,傳統文化發展良好,但是缺乏現代化的文化產業。除此之外,區域發展不均衡、法律制度不完善以及相關人才不足都是阻礙泰安市文化產業進步的掣肘。
分析泰安市現在的產業結構: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的比例是9.3∶52.2∶38.5,我國第三產業的平均值是43.1%,泰安市比重相對較低。因此,我們應大力提升泰安市第三產業所占有的比重。文化產業作為第三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以知識和文化的生產為主要內容,具有高附加值和低污染的特點。所以為了提升第三產業比重、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優化我們要大力發展文化產業,也是泰安經濟發展的必然選擇。
五、文化產業發展的雙重作用——以山東泰安為例
隨著黨和國家的重視,我國人民思想水平的提高,文化日益成為一種產業一種資源。文化作為一種獨特的產業而獨有的性質:
1.不排他性。我們日常中常見的普通商品都是具有排他性的,當商品或資源被消費或者消耗,其他人便不能在消耗或是消費這個商品。但是大部分的文化資源卻不是,它們由于無形性便不存在這種性質,當文化資源被一個主題消費后,其余主體依然可以消費文化資源。就像企業文化的管理方法、音樂藝術的魅力,都是不具有排他性。
2.成本不確定性。文化資源可以是學富五車的學者創造,也可以由市井居民形成,創作是偶然的。現代媒體的爆發加快了文化的傳播,人們可以用較少的代價或者毫不費力獲得文化資源,這讓沒有享受文化資源的人感覺不到自己損失。而一些文化資源的產生的成本也非常小,甚至很多都是零成本的,比如我們的管理觀念、語言、設計想法,這使得增加文化產業的成本和邊際成本都很低。但同時,一些花費大量人力物力財力去進行一項研究或者創新,卻未必能一定得到預想的結果,更不用談收回成本投資。所以文化資源的成本往往具有高度的不確定性,使我們無法預計與計算的。
3.增值性。文化產業與資源的增值過程是值得我們注意的。就如電影院播放的電影,無論第幾次播放都是一樣的,而隨著觀看人數的增多盈利也隨之增多,這與其他產品的成本利潤規律是不同的。這里起決定作用的是宣傳和市場開拓,所以在文化產業中銷售往往是比生產更為重要。當今的文化經濟產業中,文化在商品中占據了越來越多的地位。這是商品除了它本身的功能以外還是文化的載體,它的價值主要是有文化而產生。
六、結論
文化產業與經濟發展之間的作用是相互的。要使文化與經濟相互融合,文化資源要素與經濟資源要素相互結合,實物產品附加文化價值,經濟硬實力與文化軟實力,藝術與科技融合,文化與市場融合等多方位整合和思考,開辟出一條文化和經濟的新道路。回顧我們走過的道路,從歷史中找到經濟文化的轉折點。
思考泰安市文化產業的多方影響因素,我們戰略化地制定了文化經濟的方針:開發傳統文化資源,以旅游產業為龍頭,帶動各個產業發展;加大對文化產業的投資,政府出臺相應的規章制度;走國際化道路創建文明旅游城市,加強對外宣傳等。
[項目來源:山東省2014年度“傳統文化與經濟社會發展”專項課題]
參考文獻:
[1] 高陽.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現狀及其對策研究[D].重慶:重慶大學,2008
[2] 王曉軍.山東方言語音研究[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04
[3] 李國琳.山東省文化生態研究[M].濟南:齊魯書社,2009
[4] 邵培仁.文化產業經營通論[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7
[5] 魏敏,翟代清.民俗文化與民俗旅游開發研究——以泰安為例[J].民族論壇,2008(2)
[6] 聞瑞東.國外發達城市文化軟實力的提升及啟示[J].社科縱橫(新理論版),2011(3)
(作者單位:泰山醫學院外國語學院 山東泰安 271016)
(責編:賈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