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德華
【摘要】中國學生學了那么多年英語,進行簡單的日常對話不成問題,而且可以說得很流利,無論語音語調都不輸外國人。但是,中國學生與外國人交談時,不免會出現一些令人尷尬的場面,特別是在一些問候語中,中國學生常常激怒對方。中國人熟知的問候語卻被外國人當作不禮貌的行為,其原因在于文化間的差異。問候語作為跨文化交際中的重要一環,應當引起人們的高度重視。為了能夠與外國人無障礙的交流,中國學生應該盡量多地學習外國的文化。此篇文章討論的是問候語在中英文化間的差距,分析了其原因所在。在文化背景方面,從中國的儒家思想和英語國家的基督精神作了比較;在價值觀方面,從中國的集體主義思想和英語國家的個人主義思想作了比較。最后提出如何縮小文化間的差距,具體的方法是樹立正確的思想,學習更多的文化知識,以及多與外國人交流。
【關鍵詞】問候語 文化差異 跨文化交際
在世界上的大多數國家里,當人們遇到熟人或者朋友時,他們總是彼此問候。問候的目的是建立和維持社會聯系。公式化的表達經常被運用,但是這些公式化的表達經常引起沖突,因為在中國人和以英語為母語的人之間有巨大的文化差異。
在英語國家,人們常常使用以下的表達方式來問候彼此:“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天氣很好,不是嗎”,“近況如何”。但是在中國,人們會說:“吃了嗎”,“你要去做什么”,“你去哪兒了”等等。
為什么會發生這些情況?那是因為不同的民族有文化差異。一般而言,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語言。語言是人類文化的載體,所以它是文化差異的一面鏡子。
本文將分析中國和英語國家之間在問候語上文化差異的原因,聚焦怎樣縮小文化差異以及培養文化意識。
一、 問候語在現代交際中的重要作用
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有許多學者研究在跨文化交際中問候語的文化差異。
從微觀角度來看,語言學家主要研究問候語的語言行為能力。作為開始于20世紀60年代的CA(會話分析)代表,Harvey Sacks和Emanuel A.Schegloff致力于會話結構的研究。他們相信問候語主要采用了話輪。來自于同一會話的FPP(第一部分)和SPP(第二部分)組成了話輪。一個話輪的組成是由兩個不同的說話者輪流進行,并且后者的發言是由前者決定的,與前者相關。話輪是會話的最小單位。
社會學家關注問候語在社會交際角色的研究。Erving Goffman認為問候語是交際的開始。它是人類關系的一個標志、是一種行為禮儀。問候語有三個功能:1.問候語幫助人們重塑社會關系;2.問候語能夠確認不同的社會地位;3.問候語能夠確保當陌生人問候彼此時的社會安全感。
從宏觀角度來看,人類學家研究文化對問候語的影響。Esther N.Goody研究在加納問候語的使用。他認為問候語是社會和日常交際的開端。問候語能夠樹立和鞏固使用者的身份和地位,能夠為了特殊目的調節人際關系。在加納,說話者的身份和地位能夠通過問候語來建立和鞏固。因此,在加納的問候語的研究對于理解社會階層和人際關系是有幫助的。
總之,問候語能夠反映人際關系和社會結構。問候語對于理解社會和它的文化是非常重要的。
國內學者也在問候語方面進行了一些研究。
陳松岑是研究問候語的學者之一。他從社會語言學的觀點研究問候語,他認為問候語被用于確定交際關系。從1986年到1987年,他在江西高安和北京做了一些在不同問候情況下的初級水平之上的成年人的調查。他認為問候的內容和結構與社會環境有關。
錢厚生從微觀語言分析方面研究問候語。有了這些調查,他對表達方式進行了定量分析。他認為必須加強禮貌用語的對比學習。
總而言之,問候語對于研究英語國家的文化是重要的。
二、中英之間思想體系的差異
價值觀的形成與社會密切相關。中國與英語國家有不同的社會體系,所以價值觀不同。中國的核心價值觀與儒家學說有關。儒家學說堅持“親親”、“尊尊”的原則,維護“禮治”,提倡“德治”,重視“人治”。儒家學說的“禮治”主張貴賤、尊卑、長幼有其各自的行為規范。只有貴賤、尊卑、長幼、親疏各有其禮,才能達到儒家心目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理想社會。儒家學說的“德治”主張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認為無論人性善惡,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這種教化方式,是一種心理上的改造,使人心良善,知道恥辱而無奸邪之心。儒家學說的“人治”就是重視人可能的道德發展,重視人的同情心,把人當作可以變化并可以有很復雜的選擇主動性和有倫理天性的“人”來管理統治的思想。
從這些研究中可以發現,與英語國家不同,中國人更尊重權威、更重視有序社會。然而,英語國家更崇敬新想法、自由表達。
在儒家學說中,集體主義是被看重的。它強調了團隊成員之間的合作,個人的成功也源于團隊中成員的合作。為了集體主義,個人興趣的犧牲是一種高尚的被中國人極力贊揚的品質。
英語國家的價值觀經常有意無意地與中國的價值觀相對。因此,找出英語國家的價值觀是什么是必須的。
一些學者指出現代英語國家的價值觀體系源于維多利亞時代的英國。在歐洲,人們重視社會規范和行為方式。價值觀核心是個人主義。
在文藝復興時期的英國,人們開始強調人性的尊嚴和當下生活的重要性,人們強調自己的信仰,不僅有權利享受生活的美好,而且有能力完善自己、實現夢想。這是人本主義的開端。從那時起,人們開始尊重人性,然后發展到我們稱之為“自由、民主”的東西。從某種程度上來說,自由和民主是一種個人主義。
現在我們以美國為例,最優先的個人價值觀是自我信賴、努力工作和維系在個人實現和幫助他人之間的紐帶。在社會價值觀的體系中,美國人崇尚的價值觀有:言論自由、人身自由、個人權利和自由辯論等。
個人主義認為個人權利是社會中最重要的。大多數以英語為母語的人相信每個人應該有其身份和個性,應該被認可和支持。因此,沒有理解個人主義是無法理解英語國家和它的人民的。理解了個人主義,中國人就能理解以英語為母語的人怎樣定義家庭、友誼和隱私。個人主義的核心是追求個性和成功。在基督教的傳統中,個人主義對個人、社會和天神都是重要的。個人主義傳承于他們的祖先,因此,對以英語為母語的人來說,個人主義不是自私而是美德。
因此,對以英語為母語的人來說,他們不想知道別人的秘密。通常,在他們的對話中,不會涉及到任何個人隱私。問候時,他們更愿意從天氣開始:“天氣真好啊”,“昨晚的暴風雨真大”,“天快放晴了”,“天氣很好,不是嗎?”這些問候都是可以接受的,也不會打擾到他人,因此交流能夠順利進行。“你幾歲了?”這種開場白在英語國家是絕不會被采用的。如果有人使用了,他將被認為是沒有禮貌的。特別是對婦女而言,她們不談論年紀。個人主義是英語為母語的人的信仰,即使他們老了,他們也不要別人幫助他們。在他們的討論中,他們會避免討論年紀,這樣會使他們覺得舒服,也可以幫助他們保持一顆年輕的心。
三、 如何避免文化差異對交流的影響
中國人和以英語為母語的人在交流的時候總是有一些語用失誤。在日常生活中,問候是交流中最重要的環節,因為文化差異,語用失誤非常有可能發生。所以縮小文化差異變得非常必要。有許多解決問題的方式。在此,我們將聚焦在以下三個方面:
態度是感情和行為的一種方式。它是形成自我、他人以及社會的認知能力的一個部分。外語學習者應該建立對待不同文化的正確態度,例如,不抱有偏見。
當中國人用“近況如何?”來問候以英語為母語的人時,以英語為母語的人通常回答“很好!”在英語國家,這是非常普通的問候方式,但是一些中國人也許不理解。在中國人的問候中,人們問候傾向于提供更多信息,因為對他們而言,信息越多越好。這種文化差異可能引起偏見。
而偏見應該被避免。文化中的偏見涉及到對待其他文化的不容忍和不公平。不考慮偏見的存在,跨文化交際也可能變得困難,因為它阻礙了外國文化中知識的習得。當面對新的文化時,人們應該靈活,能夠適應新的環境。“入鄉隨俗”對正在經歷文化差異的人來說是有效的方法。因此,對文化差異抱持開放的態度是與以英語為母語的人成功交流的必要條件。
對于外語學習者而言,成功交流是主要目的。外語學習者需要的文化信息在真實的交流中比其他內容更為優先。
為了提高個人交流能力,外語學習者應該讀真實的材料,例如外語報紙、廣告、日志、小故事、小說、劇本和其他種類的文學作品。
對于外語學習者來說,文學作品是非常重要的。在許多文化中,特別是被廣泛教學的語言,文學在社會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它能反映文化,幫助讀者更深刻地了解目標社會,使讀者更好地了解作者的民族性和其懷有的價值觀。
如果外語學習者認為文學是珍寶屋,而且拜訪過它,那么他們就能吸收文化信息并且儲存下來。提供信息的文學作品與民族性有關,那是另一種文化信息。歷史學家、社會學家和人類學家都從事目標社會的研究,然后寫下這些作品。外語學習者能從這些作品中受益,因為這些作品提供了人們在目標社會中的具體詮釋。
還有一些其他的與外語學習者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閱讀材料,例如報紙和雜志。因為囊括了地理、歷史、風俗、宗教和哲學的大多數內容是真實的,這將外語學習者暴露在真實的文化背景之下。這種閱讀材料將幫助外語學習者更好理解目標文化并且關注它。
電影也能夠通過傳遞重要的價值觀來提高跨文化交際。看完電影后,外語學習者可以記下他們的觀察,與那些已經分享了相同電影的人交談,然后將來某一天他們能夠運用他們已經學到的內容來進行真實的跨文化交際。
外語學習者也應該參加外語教師或者有在國外經驗的人講授的文化講座。一些講座可能聚焦在目標文化上,另一些可能對兩種文化進行比較。無論參加哪種講座,都可以通過不同文化的描述和在跨文化交際中行為技巧來增加文化意識。在講座之后參與討論可以鞏固在講座上獲得的文化信息。還有,這些討論能夠揭示在社會活動中價值觀體系和以英語為母語的人行為之間的關系。
外語學習者可以到英語角去學習文化。當與其他文化的人交流時,外語學習者容易猶豫是否開口,他們經常問自己這樣的問題“我想知道他們會喜歡我嗎?”,“假設他們不同意我的觀點怎么辦?”,“如果他們不理解我說的怎么辦?”當以英語為母語的人問候中國人時,一些人會假裝他們沒聽到,或者低下他們的頭,莫不吭聲。另一些人會害羞地笑笑,趕快走開。所有這些行為都會使以英語為母語的人尷尬。當以英語為母語的人問候我們“你好”時,為什么我們不回答一句“你好”呢?中國人必須嘗試與以英語為母語的人交談,積極爭取每一次機會在放松的環境下與外國教師和學生交談。我們將會從交談中受益匪淺,我們不僅要練習語言,也要觀察以英語為母語的人的行為,與以英語為母語的人交換我們關于文化差異的感受。
參考文獻:
[1]呂曉鳳.近四十年國內外問候語研究綜述[J].哈爾濱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5:99-100.
[2]陳松岑.漢語招呼語的社會分布和發展趨勢[J].語文建設, 1988,4:25-27.
[3]車英,王河洛.活用英語會話[M].天津科技翻譯出版公司, 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