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倩倩
【摘要】我們在進行小學數學教學時,注重以學生為中心,讓學生真正參與到數學教學中來,豐富學生的生活體驗,讓學生在體驗中培養學習數學的興趣,那么,數學教學帶給學生的將不單單是知識的積累,更重要的在于體驗促進智慧的生成,體驗啟迪思維和充實生活,體驗促進小學生個體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體驗;興趣
小學生正是由具體形象型思維向抽象邏輯型思維過渡的時期,但小學生又因為缺乏生活經歷,對于理解數學中的一些問題有一定的困難。如果我們在進行小學數學教學時,注重以學生為中心,讓學生真正參與到數學教學中來,豐富學生的生活體驗,讓學生在體驗中培養學習數學的興趣,那么,數學教學帶給學生的將不單單是知識的積累,更重要的在于體驗促進智慧的生成,體驗啟迪思維和充實生活,體驗促進小學生個體的全面發展。
1.在創設的情境中體驗,培養小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在小學數學課堂上,教師結合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所學知識,充分利用課內知識,開發教材以外的課程資源,為學生創設生動的情境,提供現實生活當中的實際例子,不但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密切相關,而且有利于調節學生的緊張情緒,使學生始終處于愉悅的教學氛圍之中,學習數學更加積極,體驗到學習數學的價值,從而培養其學習數學的興趣。比如,在教授《百分數的意義與寫法》一課時,我給學生提供了一則通知,讓學生認識百分數的意義。通知的內容是這樣的:全體同學請注意,教育局領導非常重視我們的身體健康狀況和在校安全問題,將以“安全知識競賽”的形式,教育我們關注健康,重視安全。每班選派三名代表參加競賽,希望各班抓緊時間推選代表參賽,比賽結束后,學校將對優勝班級予以表彰。競賽結束后,七年級6班榮獲第一名,參賽選手的答題情況如下:張強生同學選擇答題數為30,正確答題數為26;王映雪同學選擇答題數為25,正確答題數為22;孫曉光同學選擇答題數為50,正確答題數為42。如果同學們站在班主任的角度,看看這三人當中誰對班級貢獻最大?
很多學生看到答題結果以后,認為是孫曉光貢獻最大,原因在于他的正確答題數最多。但是也有少部分學生認為比較誰答題錯的最少,才是貢獻最大的。此時,我走到講臺上,給學生們舉了兩個例子:“第一,甲同學答題數為100,正確答題數為55;第二,乙同學答題數為1,正確答題數為零。依照剛才同學們所說,甲乙兩位同學,誰的貢獻大呢?”學生們面面相覷,然后開始了激烈的討論,在教師創設的情境中,對數學產生了極大的興趣,從只注重表面現象,到慢慢學會比較回答問題的正答率,解決了誰貢獻最大的問題。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通過聯系生活實際創設情境,來彌補小學生生活經歷的不足,充分挖掘教材以外的課程資源,幫助學生加深對數學知識的認識和理解,讓學生感受到生活與數學緊密相關,學習數學知識的同時,提高了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的能力,提高了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
2.在制造的沖突中體驗,培養小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數學課堂上,以小組為單位,分組學習,同學之間圍繞教師提供的任務相互討論的教學形式,有利于調動全體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和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有助于學生之間加強合作,互相補充,達到學習過程中同伴互助的效果。教師在課堂上加強巡視,以平等的身份參加學生之間的討論,將討論過程中典型的問題和突出的優點及時向其他小組傳播,做好組際之間的傳話筒,激發組際之間的競爭意識,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在教學《認識分數》一節時,為了讓學生更加深透的理解分數的概念,我給學生們出了一道討論題:“將一個圓分成兩份,每一份是圓的幾分之幾?”很多同學不約而同的大聲說:“二分之一。”表情里透出萬分的自信,可以想象的出學生認為老師把這道題出得太簡單啦!但是也有幾個學生表情疑惑,不知如何回答。我沒有馬上對學生給出得答案進行評判,而是看著全班學生一言不發。突然有幾個學生站起來,大聲說:“不是二分之一,答案不確定!”很多學生露出一臉不屑之情。課堂上形成了兩大陣營,矛盾沖突的焦點在于將一個圓分成兩份,每一份是圓的幾分之幾?
我大聲讓學生們平靜下來,要求學生在我的指揮下進行操作:用圓規在紙上畫一個大圓,將圓剪下來,無論用什么方法,將此圓分成兩份即可。有的學生將圓對折,分成兩份;有的學生隨便一撕,將圓分成兩份;有的學生用剪刀剪去圓的一塊,分成兩份。我趁機點撥學生們,兩份中的一份不一定等于二分之一,相等的兩份中的一份才是圓的二分之一。至此,學生才恍然大悟,原來題目中交待的條件不具體,沒有“平均”字樣,學生對二分之一的分數概念有了深透的認識。
數學課程中類似情況很多,對于似是而非的問題,教師要巧妙的組織學生形成沖突陣營,通過相互討論、深入的辯解,才會增加學生對數學知識的興趣,從而深入探究,挖掘出問題的真諦。
3.在實踐的過程中體驗,培養小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小學生的特點是,在學習過程中以具體的形象思維為主。所以在學習新知識的時候,應該多從直觀的認識角度獲取學習體驗,通過親自實踐,加深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逐步培養學生對數學的興趣。
在講解《認識人民幣》一課時,我考慮到學生對于人民幣的知識僅僅是一個模糊的概念,真正讓學生具體認識人民幣的數量和作用,還要在生活實踐中進行體驗。課前,我要求全班同學每人用自己的零花錢,在家長的陪同下,給家長買一次菜,同時記錄下購買過程和家長評語。學生們對于這個任務非常感興趣,放學后每個學生在家長的陪同下,積極地到菜市場買菜,并且記錄的非常詳細。通過這次生活實踐,學生們普遍反映原來認識人民幣只是個皮毛,現在認識到了人民幣的種類、作用及其意義。這個活動,不但加深了學生對數學知識的認識和理解,而且提高了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善于給學生創造條件認識數學,要相信學生、留足空間,給學生充分自主、合作、探究的機會感受數學,要多給學生設計數學實踐活動,加深學生對數學知識的體驗,讓小學生在教師創造的各種體驗中培養學習數學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