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互聯網的飛速發展使公民參與政治的渠道拓寬了,網絡成為了公民參與政治的一種途徑。近年來,大學生網絡政治參與的主動性明顯增強,不過也存在薄弱環節,這個問題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大學生網絡政治參與的效果,使大學生出現消極觀念。文章主要闡述當前大學生網絡政治參與現狀,并根據存在的問題,給出提升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政策。
【關鍵詞】網絡媒體政治 社會責任感 培養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3-0073-02
1.引言
大學生是網絡參與的主體,影響著大學生的政治態度、政治立場和政治信仰。經研究發現,大學生在網絡政治參與的過程中出現消極現象,如易受外界信息影響,出現“怨國”念頭,這個現象間接反映了大學生缺失應有的社會責任感。由于茲事體大,提升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已成為當前政治教育者重點關注的事。
2.大學生網絡政治參與現狀
2.1大學生網絡政治參與的水平低
大學生網絡政治社會責任感不強,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大學生網絡參與政治的人數不多;在大學生的上網活動中,網絡政治參與行為不高;大學生網絡政治參與層次不高,上網的主要活動是瀏覽娛樂新聞、交流等,很少參與政治對話和網上投票活動。
2.2大學生參與網絡政治缺乏理性
從總體情況看,大學生參與政治的熱情度很高。不過,由于中國網絡政治參與的發展正處于起步階段,所以存在參政議政制度化水平不高的現象。大學生所處的主要生活空間——學校,在有關網絡的制度方面表現出文化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政治教育與學生生活不相關的現象。這兩種問題的存在,使大學生在網絡參與政治的過程中,缺乏應有的理性。如缺乏辨別信息的能力,易受外界感染參與到非理性的政治活動中,從而影響了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2.3我國網絡素養教育缺失
經相關調查發現,大學生參與網絡政治的素養較低,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對網絡有一定的認知,但缺乏自我管理和自我保護能力;對中國的政治制度認識不清;政治立場容易受外界不良信息動搖;對政治的敏銳度和警覺性不高;通過正式網站獲取新聞信息的大學生不多;有網絡道德,但缺乏網絡法律修養。
2.4網絡法律法規不完善
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經多年努力,已取得很大的成就。然而對于新興事物互聯網,與之相關的立法卻還未被重視,以至于網絡犯罪、網絡造謠、網絡傳播反思想、網絡侵權等行為頻頻出現,進而使學生出現“怨世”現象。有些法律雖已出臺,但普及度較低,網民對其了解甚少。并且,法律在執行過程中比較懈怠,威懾力不夠,使學生常常接觸到非正面的信息。
3.大學生網絡政治參與的社會責任感提升策略
3.1優化網絡素養教育課程
提升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最佳方法是設立網絡素養的教育課程,將網絡素養列入高校的教學計劃中。學校可以在原有的網絡素養教育內容中添加與思想政治教育相關的內容,比如法律教育、政治學理論教育、道德教育等等。為防止學生受外界信息干擾而做出一些不理智的行為,學校可以教學生如何搜索信息、如何歸納信息等知識。學校還可以通過綜合性的課程讓學生了解國家政策的實施背景,幫助學生樹立一個正確的政治觀,避免學生受外界謠言影響而仇恨國家。
3.2注重網絡政治參與實踐
提升大學生網絡政治參與社會責任感是大學生網絡政治參與教育的最終目標。由于網絡媒介的復雜化和多變化,所以完成提升大學生網絡政治參與社會責任感的目標必須與政治實踐和教育實踐相結合。學校可以根據教育目標開展網絡技能比賽,如政治策略出臺解析比賽等,以便增強學生的對國家政策的了解。為了提高學生網絡處理信息能力,學校可以開展網絡影評大賽、網絡主題征文大賽等等。
3.3積極構建網絡政治參與文化氛圍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是大學生網絡參與政治和認知政治的前提與基礎。所以,學校應當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實到學校的具體實際中,將提升大學生網絡政治參與社會責任感工作與校園文化建設結合起來。學校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完成以上所訴目標:在學校資源允許的條件下,挖掘熱點政治話題供學生瀏覽;引導學生參與政治活動,如網絡選舉投票、參加網絡會議組織等;培養學生主動關心政治的習慣;提升學生辨別信息真偽的能力。
3.4普及網絡素養教育
為了更好的提升大學生網絡政治參與的社會責任感,借鑒國外的網絡媒介素養教育不失為一個好方法。在借鑒國外網絡媒介素養教育的同時,還要結合我國的實際國情和教育體制制度,以便更可能的實現提升大學生網絡政治參與社會責任感的目標。不僅如此,學校還應當聯合學生家長,共同創造出一個提升大學生社會責任感教育的新局面。
4.結論
提升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最根本途徑是讓學生充分的了解國家政策、了解國家的政治體系,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樹立正確的政治觀和網絡觀,才能使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得到提升。
參考文獻:
[1]祝陽,伊術通,苗夏箐,楊瑞萍.大學生網絡政治參與的實證研究——以北京5所高校為例[J].重慶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05):63-67.
[2]仲逸智,張海洋.大學生網絡政治參與的雙重效應與對策研究[J].江蘇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10(01):73-76.
作者簡介:
張有林(1969年3月-),男,云南龍陵人。現任職于保山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宣傳思想政治教育教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