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飛 李孟輝 陳茂林
摘 要:新課程改革標準下,“先學后教、以學定教”作為一種全新的教學模式不斷地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與傳統教學模式相比,這種教學模式的最大特點在于幫助他人進行預習,其中最主要的就是通過“前置作業”的形式將作業提前布置給學生。
關鍵詞:前置作業;設計原則;設計形式
生本教育是新時期化學教學中使用得最為廣泛的一種方法論,它在學生的學習以及發展中有著至關重要的地位,在具體教學中,它強調“先學”“先做”,也就是說,它需要學生不斷地去預習。
一、前置作業設計原則
在九年級化學前置作業設計中,必須遵循一定的原則。首先,作業設計必須有針對性。眾所周知,前置作業設計的目標是在上新課之前,讓學生對陌生的知識能夠有一個簡單的思考以及討論,這有利于教師課堂教學的順利展開。其次,作業設計必須有一定的層次性。在作業設計時,必須防止“一刀切”,如果教師布置的作業沒有一定的層次性,只會造成學生學習之間的落差。最后,作業設計要有一定的開放性。不管是作業設計的形式還是設計的思維,都需要一定的開放性,這有利于學生多角度、多方式地去思考問題。
二、前置作業設計形式
前置作業設計的形式可謂多種多樣,本文著重指出以下幾種:①家庭實驗形式。就家庭化學形式而言,它有著自身的特征,比如材料易得、安全可靠以及富有啟發性等。比如九年級下冊第八單元“金屬和金屬材料”中“金屬資源的利用與保護”一節,就可以鼓勵學生在課前先做調查:“在現實生活中,鐵釘等發生腐蝕的條件是什么?”這有利于提高教師教學效果。②問題驅動形式。事物總是發展中,它在不斷發現問題和不斷解決問題中實現前進,這就要求教師要積極為學生引出新內容,不斷為學生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比如教師在講授九年級下冊第十單元“酸和堿”一章時,就可以提出如下問題。問題1:酸和堿能發生反應嗎?問題2:寫出生活中我們最常見的酸和堿的化學方程式。這一系列環環相扣的問題能夠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有利于教師教學的展開。
綜上所述,在九年級化學教學中引入“前置作業”勢在必行,它不僅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習慣,也有利于減輕教師教學壓力,最終提升教學效果。為此,在具體教學中,教師必須設計符合學生認知的、形式多種多樣的前置作業,要讓學生能夠自主、自立地去學習,最終創造實現學生終身發展的化學課堂。
參考文獻:
邢美麗.初中化學前置性作業的設計與實踐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4.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