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鵬
摘 要:在陜西理工學院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過程中,以旅游管理專業群建設的改革創新為例,論述地方高校應當立足于所在區域的具體環境,整合旅游、歷史、地理、圖書等擁有內部知識關聯性的相關專業,運用加強實踐教學、推進教育實習、貢獻區域發展等措施打破專業壁壘,培養出具有各學科綜合知識和跨學科實踐能力的高級應用型人才,在實踐中走出一條適合地方高校辦學特色的專業群建設改革創新之路。
關鍵詞:應用型人才;實踐教學;教育實習;區域發展;專業群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5)09-0171-02
對于當代大學生來說,學到知識、拿到文憑已經不是他們進入高校學習的最終目的。在面臨著“就業”這一目前社會極為關注、形勢極為嚴峻的問題,如何拓寬自己的知識面、增強自身的實際動手能力、拉近自己與社會間的距離,是大學生最為關注的“生存”問題,也是當代高校改革所要解決的最關鍵的問題,決定了高校未來的發展方向和院系生存。“專業設置是指高等學校按照學科分類或者是職業分工所設置的各種專業。專業教育是指對受教育者實施專門的職業的技術教育和專門的勞動技能的活動,是專業分工的需要。”[1]在當前瞬息萬變的社會環境中,地方高校應當如何打破各相關專業間的壁壘、如何實現跨學科跨專業培養、如何建立起專業群培養模式一直被關注研究,如何培養出具有淵博的各學科綜合知識和跨學科實踐能力的高級應用型人才,是整個社會和所有大學都在思考的一個問題。適應當代社會發展的專業群,在課程方向改革方面,應當拓寬學科設置面,增加教育的功利性或實用性[2]。在這一過程中,陜西理工學院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充分利用所在地漢中在歷史上屬于全國歷史文化名城、地理上處在秦巴山脈獨特環境、旅游上評為“中國優秀旅游城市”的優勢,加強實踐教學活動,全方位推進,多元化建設,溝通史地,融合文理,用一條專業群建設創新發展之路培育出大量具有豐富旅游實踐能力、歷史知識、獨特地理認識、圖書資料分析的復合型人才,促進了師生、院系、學校、社會、區域經濟的共同發展,走出了一條適合地方高校旅游管理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創新之路,使得專業群建設具有應用性和可行性。具體來說,包括加強實踐教學、推進教育實習、貢獻區域發展三個方面。
一、加強實踐教學
專業理論和專業技能是一種職業能夠被認可為專業的理論依據和技能保障[3]。地方高校應當積極拓寬學生的技能范圍和就業選擇,從專業的實用性入手,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專業實踐能力,培養出大量擁有獨特專業知識的專業人才服務于地方產業發展。各個地方高校應當利用學校所在地獨特的歷史底蘊、地形地貌、旅游資源、人口數量、風俗民情、自然環境等條件,組織各專業學生開展與地方產業發展相關的各類實踐教學活動以打通專業壁壘,培養學生擁有多方面的實踐能力,在實踐中推進專業群建設。
近幾年來漢中市旅游經濟蓬勃發展,外地游客不斷增多,旅游事業需要大量專業人才。利用歷史遺跡考察此類實踐教學活動的機會,陜理工文旅學院會專門抽調旅游管理專業的教師帶隊,培養旅游、歷史、地理、圖書專業的學生靈活運用歷史專業知識進行旅游講解、組織實踐。在每一處歷史遺跡景點,帶隊教師都會鼓勵同學通過實地考察、記錄、拍照等各種方式把平日所學到的書本知識和特定歷史遺跡相結合。例如引導學生主動了解考察地區相關的著名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地位、歷史遺跡遺存、民風民情、傳統文化等歷史知識,鼓勵學生將地理環境的變化與歷史史實結合起來分析歷史事件產生的原因、影響、意義等,并安排學生輪流對所考察的景點進行講解。在講解過程中,帶隊教師會以正規導游的標準要求學生,引導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在外界條件、人物不斷變化的同時能夠鎮定從容、靈活運用書本知識為眾人講解、服務,全面提升學生的跨學科實踐能力,鼓勵學生利用所學歷史知識和語言表達能力,積極考取導游資格證,投身于旅游策劃、景點宣傳、游客接待、導游講解等旅游事業中,豐富學生的專業知識和實踐能力,并積極服務于地方經濟發展。在當代對普通高校大學畢業生實踐動手能力高標準、高要求的社會需求下,擁有多種專業工作能力的應用型人才必然會受到關注。
二、推進教育實習
對于師范類學生來說,學科專業知識和教學方法知識猶如鳥之兩翼、車之雙輪,是過河與舟橋的關系,而教育實習正是將這兩種知識結合起來并形成初步教學能力的重要途徑[4]。教育實習是理論聯系實際的一個重要學習過程,是學生將所學教育理論知識轉化為能力、向教師過渡的重要環節。通過教育實習,檢查和鞏固大學生們的教學理論、專業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培養其獨立從事教育工作的能力。在教育實習過程中,地方高校的帶隊教師應當從專業群建設的角度出發,充分利用教育實習時歷史、地理、中文、外語、數學、物理、化學、體育、音樂等各個專業的學生在專業知識與實踐能力棱角并不特別分明的學生時代共同匯集于一所實習院校的時機,帶領實習學生突破自身的知識局限性,打破專業壁壘,融合學科內容,引導、培養學生向“一專多能”的方向發展,盡可能使學生適應當代社會飛速發展、日新月異的變革潮流,變成集精深、廣博、思考、實踐、效率為一身的應用型人才。
學科之間的關系是十分密切的,其他學科的知識也是本學科教學內容的必要組成部分,而擴大知識領域,積累廣泛的知識則是中學教師業務修養的必要內容[5]。在實習生教學這個環節中,教師應當努力讓實習學生主動突破自己所學的專業學科,鼓勵實習學生掌握和了解其他專業的教學知識和教學方法。在聽課方面,鼓勵實習學生不限于本人、本專業的指導老師,可以根據自己所帶年級和所授課程大范圍聽課。實習期間同學們不僅聽指導老師的課,而且聽其他老師、實習同學、不同學科、不同專業的課,同學們從各個方面吸取了知識、方法、特點,從專業溝通的角度來說受益匪淺。在講課過程中,在駕馭和把握課堂教學的環節中,面對著當代中學新課程理論,通過近兩個月的教學活動使實習生的理論知識得到檢驗和應用,進一步完善和提高教學和實踐技能,從指導老師身上學到規范的教學經驗和教學方法,同時也感受到中學課堂教學的實際情況,引發實習生對新的課程觀和教學理念在中學如何貫徹的思考。在輔導答疑過程中,實習學生更深深感到無論自己所學專業是什么,中學生的課后問題涉及所有學科、所有專業、各種知識,這就要求當代大學生今后要向“T”型發展。除了了解本專業課程以外,通過實習活動,各不同專業間的同學們相互溝通以了解各學科目前所面臨的具體情況,為全面了解當今中學教育狀況積累實際經驗。
三、貢獻區域發展
作為地方高校,貢獻區域經濟發展是高校應有的責任和生存的根本。服務區域,首先要熟悉區域、研究區域,然后才能建言獻策,建功立業。在地方高校專業群的創建、發展過程中,學校、學院、系部必須立足于自身現狀和地方實際,在現代化信息管理的基礎上,建立起涵蓋各學科、各專業的專業群體系,長遠規劃各長線專業和冷門學科在當代社會中的進一步發展方向和發展目標,將學術研究、日常教學與地方經濟發展的實踐有機結合起來,將各專業師生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成果與經濟效益有機結合起來,將院系專業群建設的腳步與地方經濟發展的需要有機結合起來,從經濟建設的角度推動專業群建設的發展。
陜理工文旅學院的區域研究從漢中盆地開始,沿漢水與蜀道兩個軸線延伸,再到廣闊的西部地區,走出一條點——線——面逐步推進擴大的區域研究道路,形成了以歷史學為主兼容旅游管理學、地理學、文學、圖書情報學等眾多學科于一體的區域研究新途徑。同時,文旅學院師生走出書齋、跨出校門,積極參與到漢中市的經濟文化建設中,從歷史、地理傳承發展的角度就漢中旅游經濟發展、城市規劃建設提出大量理論與見解,大多被市縣政府和規劃設計單位所采納,得到了地方政府領導與省內外專家的一致好評。擁有旅游實踐能力、豐富歷史知識、相關地理知識、資料整合能力的旅游管理專業畢業生在找工作的過程中占有絕對優勢,輸送出的大量人才為區域經濟發展做出了很大貢獻,獲得了貢獻區域發展和促進自身建設齊頭并進的“雙贏”局面。
四、結語
面對著當前高校教育環境下大學生“過弱的人文社科知識、過窄的專業、過重的功利導向”而提出的素質教育觀,各高校都在探索著適合自身發展的辦學特色。辦學特色是院校文化個性的積淀[6],是院校主體根據學院的自身特點和共同愿景,經過長期努力而形成的優良特征的院校文化品質[7]。而實踐證明,充分利用學校和院系的環境和傳統方面的優勢,整合存在內部知識聯系的相關專業建立專業群,以專業群發展推動相關專業共同進步,實現相關專業群有機融合,有助于科研、教學、學生、教師、系部、學校、素質、經濟、基礎、前沿等各個方面共同發展、共同獲利,也有助于突顯特定地方高校與眾不同的特色與品質。陜理工文旅學院通過實踐教學、學術研究等方式將旅游管理學、歷史學、地理學、圖書館學這四種內容、體系密切聯系的相關專業融會貫通,建立起適合自身特色的專業群,并在教學過程中取得良好效果,在進行專業改革和學科建設的同時使得專業發展與社會需求接軌,培養出被社會認可的、具有各學科綜合知識和跨學科實踐能力的高級應用型人才,以高就業率回報學校和社會,走出一條適合地方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特色的專業群建設發展道路。
參考文獻:
[1]張念宏.教育百科辭典[M].北京:中國農業科技出版社,1988:87.
[2]馬驥雄.外國教育史略[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360.
[3]教育部師范教育司.教師專業化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36.
[4]趙克禮.歷史教學論[M].陜西: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377.
[5]于友西.中學歷史教學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344.
[6]孫孔懿.學校特色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1.
[7]洪慶根.軍隊院校教育思想觀念新論[M].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200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