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永斌 單婷婷

【摘要】思維導圖是一種將放射性思維具體化、可視化的方法。筆者結合《大學計算機基礎》的課程特點,從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兩個方面來探討思維導圖的實際應用中,并總結出在應用時需要注意的一些問題,以此來幫助師生有效地提高教學效率和質量。
【關鍵詞】思維導圖 大學計算機基礎 課程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3-0214-01
一、引言
《大學計算機基礎》是高校專門為非計算機專業大學生開設的一門必修基礎課,與高等數學、大學英語、大學物理等同樣重要。課程內容涉及計算機系統組成及信息技術、操作系統、辦公軟件、計算機網絡、數據庫、多媒體、信息安全、基本應用技能等多個方面,旨在培養學生熟練掌握相關計算機知識和各項操作技能,最終能夠將所學的計算機知識和操作技能應用到日常的學習和生活中。
但對課堂教學效果、實驗課教學效果、作業完成情況及期末考試成績進行總結分析發現:學生的學習情況遠沒有達到預期的培養目標。筆者認為出現這種情況可能有以下四個原因: ①生源地不同,學生入學時的計算機基礎水平參差不齊。②課程內容多而雜,學生不容易理清楚知識的內在聯系。③教學資源供不應求,理論教學和上機實踐出現脫節現象。④枯燥乏味、師生缺乏互動的教學方式,使學生逐漸的喪失學習興趣。那么針對于不同層次的學生有沒有一種方法能夠使學生在有限的學時里,將這些繁瑣而復雜的知識構建出一個整體的知識架構呢?筆者在進行課程教學的過程中進行了一些探索性的嘗試,將思維導圖應用到《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中,使學生在了解課程整體框架的基礎上,理清知識點之間的邏輯關系,利用關鍵詞對各個知識點進行聯想記憶,順利完成復習和總結,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二、思維導圖概述
人類的大腦實質上就是一臺發散性思維聯想機器,具有接收、保持、分析、輸出和控制信息的功能,人腦的思維過程就是在腦海中構建出一個發散的“思維圖譜”。20世紀70年代英國學者、世界大腦先生東尼·博贊提出了一個瑞士軍刀般的思維工具——思維導圖。思維導圖是通過帶順序標號的樹狀的結構來呈現一個思維過程,將發散性思考具體化的過程,它是借助可視化手段促進靈感的產生和創造性思維的形成,還可以用色彩、圖畫、代碼和多維度來加以修飾,增強效果,以便使其顯得更有趣味,更美,更有特性,而這些東西反過來會增強創造力、記憶力,特別是有利于回憶信息,也會讓學習過程變得輕松有趣。
三、思維導圖在教師的教學過程的應用
教學過程的最主要的環節是課前準備和課堂授課兩個環節。備課的實質是教師以教材為中介對課程領悟和把握,明確具體的課程目標,并依據課程標準和學情使之轉化為課時教學目標。以思維導圖的形式備課比以文本的形式具體寫出來更快、更具體、更形象,而且老師和學生都能夠從全局上來把握課程內容。每學期上課的時候都要對部分授課內容進行更新,用思維導圖做備課筆記可以很容易完成知識的更新,而不需要重新來準備備課筆記。
在課堂授課環節中,教師根據思維導圖構建出的知識框架,首先給學生提出一個中心主題,讓學生展開討論,然后歸納總結學生的討論結果,以多媒體技術基礎為例,如圖1所示。從而將以“教師為中心”的課堂還原為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的思緒融入到教師的整個授課過程,學生在課堂上學習的也不再是一些孤立的知識點,而是在學習的過程中發現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系,并且構建出一個適合學生理解和記憶的知識體系,學生更易于接收新知識,更能有效的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四、思維導圖在學生的學習過程的應用
學習過程包括課前預習、課堂學習和課后復習三個方面。思維導圖能夠幫助學生在課前預習的過程中理清即將要學習的內容,學生根據自己對新知識的理解和把握來繪制一個思維導圖。學生可以將課前預習中一些難以拿捏準的知識點作為聽課重點。學生還可以將課堂上師生共同討論繪制的思維導圖作為參考,找出自己的不足之處。
學生在課后復習的時候可以模仿課堂上繪制思維導圖的過程按照自己的理解重新制作一個思維導圖,在制圖的過程中學生很容易發現自己知識結構中的盲點,學生可以查閱相關資料來進一步豐富這個思維導圖,從而實現有目的的彌補自己的不足,提高復習的效率,延長知識在大腦中的存儲時間。而且我們發現使用思維導圖教學的班級與未使用思維導圖教學的班級相比,學生辯證分析的思維更清晰,更有條理,學習效果更好。思維導圖對于學生的知識遷移也具有很好的效果。
五、思維導圖應用于教學需要注意的問題
思維導圖的《大學計算機基礎》教學中的應用,打破了傳統課程教學以敘述性的授課方式,從而大大提高了學生的課堂學習效率。但要想將思維導圖更廣泛的應用到日常的工作、學習和生活中,變成學習者自身的一種思維習慣。那么還需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一)思維導圖是將人腦發散思維具體化、可視化的過程,這就要求制圖人充分發揮其聯想能力,使制作出的思維導圖重點突出、清晰明白,要做到形散而神不散,從而形成個人風格。
(二)在制作思維導圖前要對制作的內容有一定的了解,以便構建出一個可擴充新知識的框架,在此框架的基礎上不斷地進行深層次的分析和完善,發現知識間的聯系,但是也要注意不要將思維完全禁錮到這個框架當中。
(三)在教學過程中使用思維導圖,一定要熟練掌握繪制思維導圖的方法和技巧,以免使制圖者失去興趣,最后對任何思維導圖都產生一種消極的情感反應。同時教師要注意合理的分配課堂的討論時間和講授時間,以免由于課堂時間安排的不夠合理,從而影響教學進度,最終完不成教學任務。
參考文獻:
[1]賈宗璞,許合利,趙珊等.大學計算機基礎[M].北京:中國郵電出版社,2013.
[2]李杰.《大學計算機基礎》教學改革研究與探討[J].課程教育研究,2013.
[3]朱桂宏.《大學計算機基礎》教學改革研究與探討[J].電腦知識與技術,2010(6).
[4]東尼·博贊,巴利·博贊著,葉剛譯.思維導圖[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
[5]孫志梅.思維導圖在獨立學院《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軟件導刊,2013(12).
[6]唐志剛.利用思維導圖提高學生高等數學學習動機的有效策略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4.
[7]沈于蘭.思維導圖有助于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J].課程教育研究,2013.
作者簡介:
牛永斌(1980-),男,漢族,河南淮陽人,博士,河南理工大學講師,研究方向:《沉積巖石學》和《大學計算機基礎》的教學和研究工作。
單婷婷(1985-),女,漢族,吉林白山人,碩士,河南理工大學助教,研究方向:《大學計算機基礎》的教學和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