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永琴



【摘要】面對如今越來越差的中職生,如何教學才能保證學生在學校就掌握應會的知識和技能,是中職教師必須考慮的重要問題。
【關鍵詞】中職《建筑結構》 有效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3-0256-01
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社會發生了日新月異的變化,各種新生事物層出不窮,尤其是網絡的廣泛傳播,智能手機的出現,這些都對中學生的思想產生了極大的沖擊,也直接導致了現在中職生源的變化。如今選擇上中職校的70%為初中的中下等生,30%為已走上社會二至三年甚至更長時間,而后又回到學校上學的社會青年。這部分學生的特點是基礎差、學習能力差、自控力差、主動性差、積極性差、缺少恒心。面對這樣的學生,采取什么樣的教學策略,讓學生在學校就能掌握應學會的技能和知識,成為擺在中職教師面前的難題。筆者總結二十一年的教學經驗,與各位同仁交流探討。
一、刻苦鉆研專業知識,全面提升專業素質
“要想教給學生一碗水,老師需有一桶水”,只有這樣,老師才能融會貫通專業知識,在深刻理解了專業知識后,才能把深奧的專業理論以淺顯易懂的方式告訴學生。建筑專業知識本身就來源于實踐,而理論又指導者實踐。要想在理論教學中有效的結合實踐,教師必須具有深厚的功底,這就需要教師至少深鉆兩門以上建筑專業課程。
二、認真鉆研教材,針對中職生特點準確定位
《建筑結構》作為工業與民用建筑專業的一門主要專業課,因其公式多、計算量大、理論性強而成為一門難度較大的課程,所以首要解決的問題就是公式的簡化。老師若是照搬課本,直接要求學生記公式,50%的學生不能掌握。筆者的做法是引導學生結合《建筑力學》自己推導公式,這樣學生就會有一種成就感,原來看起來挺難的公式我自己就能推導出來,記憶自然不成問題。如單筋矩形截面梁正截面承載力計算公式。筆者的經驗是:
(1)先畫單筋梁正截面受力圖,如圖:
(2)然后利用《建筑力學》中平面一般力系的平衡條件列平衡方程:
ΣFx=0 α1 fc b x=As fy
ΣM(F)=0 M≤ α1 fc b x(ho-■)
(3)因一元一次方程最好解,令x=ξ h0,αs=ξ(1-0.5ξ)(前面已講過),這樣 M≤ α1 fc b x(ho-■)即可改寫為M≤ αsα1 fc bh02.
(4)最終得出公式:α1 fc b x=As fy ;M≤ αsα1 fc bh02
【或 M≤ α1 fc b x(ho-■)】;ξ=■;x=ξ h0;
(5)把公式改為了方程,解題步驟就是解方程的過程,大大減少了記憶量。如已知b、h、fc、fy、M,計算縱筋面積As,由以上方程可知,要計算As,需先計算x,而計算x又需先計算ξ,ξ又由αs算出。所以解題步驟為:1)求αs;2)求ξ;3)由x=ξ h0計算x;4)由 α1 fc b x=As fy就可求出As。這樣處理后,學生既好理解,又便于掌握。筆者運用于實踐中發現100%的學生都能掌握。
三、遵循由易到難的認知規律,難度分解
我們學習新知識,猶如上樓,若一開始把目標定為六層,學生就會覺得好難、好累。但若把目標分解,先定二樓,等學生上到二樓,再要求上三樓,這樣依次四、五、六樓,難度由六層分解為一層,不知不覺中已達六樓。盡管結果一樣,但過程的體會卻不同。《建筑結構》中梁斜截面承載力計算是最難講的一部分,若單純按教材順序講,學生很難掌握。筆者采取的做法是:1)介紹什么是斜截面破壞;2)介紹相關名詞:Asv、ρsv(配箍率)、ρsvmin、剪跨比λ、fyv;3)舉例說明Asv、ρsv(配箍率)、ρsvmin的計算,加深對公式的理解記憶;4)引入斜截面破壞的三種形式:剪壓破壞、斜壓破壞、斜拉破壞;5)分別介紹三種破壞形式的概念、發生情況、破壞特征、防止措施,并輔以例題;6)以填空、選擇、問答題的方式小結,既歸納本節重點、難點,又加深了學生的記憶,做到現學現用,提高效率;7)介紹均布荷載作用下混凝土、箍筋承擔剪力的計算公式;8)引導學生思考什么情況下需按計算配箍筋,并輔以例題;9)舉實例計算,全面結合前面介紹到的知識。這樣,因為前面已經把相關計算進行了介紹,為后面做好了鋪墊,實例計算就是前面問題的綜合,掌握箍筋的計算也就水到渠成。
四、發揮好“教為主導,學為主體,練為主線”的教學理念,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中,應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把課堂的時間交給學生,讓學生自己探索問題,動腦思考,然后帶著問題去聽課,會極大的提高課堂效率。俗話說:“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所以教給學生學習方法更重要。《建筑結構》的計算量大,講解時若老師先講,學生往往處于被動地位,對問題的接受仍屬于填鴨式,效果不好。筆者的做法是:先讓學生自己做,思考存在哪些問題,邊做邊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最后再由老師講,這樣把老師的思維過程展現給學生,而學生是帶著問題聽講,以做題的形式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真正理解問題,而不是單純的照貓畫虎,同時也為學生的終生學習奠定基礎。
五、采取多種手段,加強對學生的督促
我們學習任何知識,都必須經歷這三步:記憶→理解→應用。所以首先記住所學知識是最重要的一步。要想掌握《建筑結構》的計算,必須記住公式。但由于現在中職生普遍存在的問題是主動性差,若讓學生下去自己記公式,絕大部分學生做不到,做題時是看著筆記完成,一合上筆記,因沒記住公式,計算也就無法完成。針對這種情況,我的做法是利用講新課前的五到十分鐘的時間口述問題和公式,要求學生按順序寫在紙上,交上來后由我利用課間時間批改,錯的下去抄十遍,效果很好,絕大部分學生公式記得很好,也贊同我的這種做法,對我的教學評議也很高。
六、提煉教材內容,利用導學案提高課堂效率
《建筑結構》雖有大量的計算,但也有部分敘述性內容。若老師把全部內容板書,學生只需照著抄寫很容易走神,我的做法是把教材內容提煉為填空、選擇、問答題,板書和導學案上只寫問題,不寫答案,并提前印好導學案,上課時答案先由學生自己找,然后我再口述。這樣,學生如果走神的話,就很難記下筆記,同時教師節約了板書時間,利用這些時間進行巡回檢查,既便于掌握學生課上學習情況,又便于控制課堂紀律,又利用導學案節約了學生記筆記的時間,課堂效率大大提高,學生課堂知識的掌握率達9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