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瑤彥
摘 要:新課程標準的要求下,如何培養學生的語文思維能力是當前許多語文教師需要深入思考的問題。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設置“兩難情境”,激發學生積極思維,可以通過采取具有針對性的思維訓練以及增強與學生的互動,來促進學生積極主動的思考,實現更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認知沖突;針對性;非智力
素質教育追求學生的全面發展,近年來對于語文思維能力的培養逐漸得到廣大教育者的重視。事實上,語文借由文字來表示知識、情感的范圍十分寬泛,對于學生的想象力、創新力以及思維能力都有著巨大幫助。
一、引起認知沖突以激發學生思維
矛盾是引起質疑的動力,也是激發學生思維的策略之一。教學環境在由矛盾引導沖突的教學過程中至關重要,只有在一個平等、民主的環境下,學生才能勇于將自己的矛盾表達出來,繼而引發思考。因此,在語文思維能力培養的課堂上,教師首先需要營造積極向上的教學氛圍,還要不斷鼓勵學生進行獨立思考,甚至可以故意在教學過程中出現錯誤,讓學生敢于質疑,敢于挑戰權威。與此同時,教師要仔細分析初中年齡段學生的心理需求,并且根據這些心理傾向和心理需求去引導他們積極質疑。最后,教師對學生認知沖突的引發,可以通過設置階段性的問題情境,并且逐步點出“疑點”,能夠讓學生自然而然地對矛盾的知識點進行質疑,進一步提高學生對思維的敏感性。
例如,在初中語文《風箏》的課堂學習中,圍繞題目“風箏”我設置了以下幾個問題:第一,風箏是寫實的,寫一對兄弟之間的矛盾。為什么會產生矛盾呢?第二,“討厭”和“嫌惡”是同義詞嗎?這兩個詞存在什么樣的區別?那么,在文章中為什么用“討厭”一詞來代替“嫌惡”呢?
在這樣的層層設問下,能夠引發學生進行質疑,首先從語文詞語的本意出發,“討厭”與“嫌惡”都表示不喜歡,兩個詞語在某些語境下是可以相互替代的。但在語氣以及情感表達上,“嫌惡”一詞的態度更加嚴重,并且更具有情緒性。在初中生的認知中,“討厭”與“嫌惡”是能夠相互置換的,但為什么文中沒有用這個詞呢?在質疑的推動下,引發學生的思維擴散,從而起到了激發思維的目的。
二、設計針對性的思維訓練
針對不同的思維品質,教師應該區分語文教學內容,并且采取有針對性的思維訓練。
例如,在教學《我的叔叔于勒》過程中,教師可以采取角色扮演的方式來讓學生去探究“我”“叔叔于勒”的內心想法,設置情境,假定“于勒”后來又給“我”寫過幾次信,并且信中都是在傾訴現狀的不幸,那么作為“我”還會以什么心態來表現我對“于勒”叔叔的看法?在這個情境設置中,教師可以選擇幾組學生上臺表演,讓學生思考為什么文中要將“于勒”以插敘的方式進行?為什么看似全文并沒有過多描寫叔叔“于勒”,篇名卻叫《我的叔叔于勒》呢?這樣的用意是什么?
在這樣的探究模式下,學生的思維在情境設定中得到了發散,通過模擬情境,能夠讓學生更投入地去思考問題。有的學生認為這是一種諷刺,為了突出當時的社會背景,有的學生則認為這是作者所設置的伏筆,來營造全文緊湊的氛圍。
總的來說,在相對寬松的教學氛圍中,采取相對寬泛的問題,結合相關的語文素材,能夠更好地對學生思維進行定向培養,有助于學生形成與之對應的思維方法,形成更系統的思維方式。
三、重視非智力因素的培養
思維能力是一種非智力能力,它不具備特定的學習特質。作為語文教師,我們在進行思維能力培養的過程中,要重視對學生非智力因素的培養。這些非智力因素對于學生的思維能力具有很大的作用。非智力因素往往是廣大語文教師在培養學生思維能力中容易忽視的地方。實際上,新課程改革將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作為教學目標,特別重視內在動機和興趣的培養,激發學生積極主動的思維。因此,在每次課堂活動的開始和結束時,教師都要引導學生對學習對象、學習內容、思維方式和方法等及時進行總結和反思,發展自己的認知結構,培養學生的內在思考能力,以激發學生的思維。
例如,在初中語文《曹劌論戰》的教學中,開展評論魯莊公是明君還是昏君的課堂活動,并采取辯論小組的方式進行課堂教學。這個問題本身具有兩面性和開放性,學生無論從哪個方面入手思考,都能夠極其容易地找到相關證據,并作為辯論點。在開展辯論的過程中,教師還應該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生的討論中,真正融入他們,并適時點評、鼓勵他們,對于有些思維能力較差的學生進行引導。學生對于這種形式的課堂活動很感興趣,每個人都很認真地進行準備,辯論時聲音洪亮,一改往日的態度。可見當教師真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時,誘發出學生強烈的學習動機,營造出活躍的課堂氣氛時,可以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思維,實現更好的教學效果。
通過語文課堂教學,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對于創新人才的培養具有重要意義。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設置“兩難情境”,激發學生積極思維,可以通過采取具有針對性的思維訓練以及增強與學生的互動,來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思考,實現更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韓琴,胡衛平,周宗奎.國外對課堂教學中學生創造性問題提出能力的影響研究[J].比較教育研究,2010.
[2]胡衛平,魏運華.思維結構與課堂教學:聚焦思維結構的智力理論對課堂教學的指導[J].課程·教材·教法,2013(6).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