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雨


文章編號:1672-5913(2015)03-0075-05
中圖分類號:G642
摘要:探討如何將枯燥的雙語教學變為有趣的內容,闡述在軟件工程課程的雙語教學中如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如何提高學習效果,如何從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出發,進行軟件工程課程雙語教學進度設計,介紹以興趣為指導思想的軟件工程課程的雙語教學實踐過程和體會,
關鍵詞:軟件工程;雙語教學;教學實踐;學習興趣
0 引 言
隨著國家經濟的發展和對軟件人才需求的增長,軟件工程學科的作用和地位不斷上升。2011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及教育部將軟件工程作為國家一級學科設立,反映了社會發展的重大需求,也為學科發展指明了方向。目前近80%的院校設有軟件及相關專業,預計2015年國家對軟件人才的需求將超過600萬。
國內外軟件產業的現狀和發展表明,技術文檔及其應用的主流語言一直是英語,軟件人員的英語能力直接影響到軟件產業的生產能力和軟件產業的發展。據統計,超過85%的外包項目通過英語進行溝通,英語能力是跨國公司選擇外包合作伙伴的第二大因素,因而培養學生的英語軟件工程能力,開展軟件工程的雙語教學十分必要。
1 軟件工程課程的地位
2006年9月,教育部高等學校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教學指導委員會發布了《高等學校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發展戰略研究報告暨專業規范(試行)》,提出以規格分類為核心思想的計算機專業發展建議;鼓勵不同高校在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名稱下,根據社會需求和自身實際情況,提供不同類型的人才培養教學計劃和培養方案。該規范以規格分類為指導思想,把計算機專業人才分為科學型、工程型和應用型3類,并設置了相應的專業方向。這3類分支所派生的專業雖然有不同的專業計劃和培養要求,但它們都屬于計算學科,因而具有相同的基礎知識要求,為此,教育部高等教育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教學指導委員會專門推薦了各專業的核心課程,核心課程既有相同的也有不同的,但軟件工程是計算學科各專業的核心課程之一,秘書長蔣宗禮教授多次撰文,強調軟件工程的地位和重要性。
2 以興趣為導向的軟件工程課雙語教學進度設計
軟件工程內容廣泛,原則、原理、方法和技術很多,既有理論又有實踐,抽象、枯燥是該課程的特點之一,若用雙語教學無異于“雪上加霜”,進一步增加了枯燥和乏味。為了提高教學效果,增強趣味性,進行講課的再設計非常重要。教學大綱的基本內容首先要完成,其次再進一步擴展。為了保證高質量地完成教學重點和難點內容,增加一些補充知識也非常必要。補充內容占正常講課的時間一般不宜超過10%,這些補充知識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有利于學生對重點和難點內容的消化和理解,對于拓展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習興趣很有必要。
3 軟件工程課程的教材選取
軟件工程學科最早從國外引入,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將軟件工程教育與軟件產業緊密結合,出版了一批優秀的有影響力的經典教材,國際著名軟件工程權威Roger.S.Pressman所著Software Engineering:A Practitioners Approach被世界上很多著名高校選為軟件工程課程的教學用書,該書內容豐富,全面、系統地展示了軟件a 程的最新技術和發展,“在國際軟件工程界占有無可置疑的權威地位”,國內很多985高校都將該書作為教材,我國機械工業出版社、清華大學出版社等紛紛購買該書的版權,目前,該書已經出版第7版,在國內可見到不同出版社的十兒個版本,說明該書被業界的認可度高。
我們在雙語教學軟件工程課程時也一直使用Roger.S.Pressman的教材。該書內容豐富,價位相對較高,教學中只能用其中的一部分。雙語教學對學生來說本來難度就大,所以導致絕大多數學生不買書也不看書,影響了教學效果。為此,在學校的支持下,筆者編寫了規劃教材《軟件工程》,并在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作為學生的中文教學參考用書,教學中的課堂教學內容則仍然全部為英文。這樣,學生們既領略了國際大師的精髓思想和內容,同時也降低了接受難度,課下可以通過閱讀中文教材,進一步體會英文內容或不理解的內容。
4 軟件工程課程的教學實踐
4.1 課前認真準備
為了提高學習效果,我們在第一次課將全部英文PPT拷貝給學生,使他們對內容、進度、難點有所了解,便于預習和復習,教學進行中再不斷細化和充實。即使對非常熟悉的內容,在每次上課之前筆者都要認真準備,反復思考,對這一次課的主要內容進行歸納,找出重點和難點,確定時間分配,確定上課時的幾個關鍵時間,筆者一般把上課內容分為2部分,每部分都在一節課(50分鐘)內完成。另外,確定幾個時間點,對于重點內容和難點多花時間,對于便于接受的內容或者看書能容易看懂的內容,則盡量少花時間。
對于一些非常重要的理念性知識,教師直接給出大師的原話,讓學生們去感受原汁原味的大師思想,如在講授第6章“軟件測試”內容時,直接給出國際軟件大師Myers提出的3條“Software testing objectives”, 以及10條“Software testing principles”,讓學生們感受理念性的基本思想,以及科技英語的基本表述。
為了豐富教學內容,每一部分教師都介紹一些著名的參考文獻,引導學生去進一步探索和學習。
4.2 努力增強教學內容的趣味性
學生普遍對軟件工程課程興趣不大,為了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講課不能太深奧。一旦學生聽不懂了,就更沒有興趣了。為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我們根據內容的難易程度安排講課節奏,并增加互動環節,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他們在注意力轉移的時候將興趣重新回到課程上來。
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教學效果,要考慮如何讓他們接受課程內容。有些知識本身就很枯燥,如何讓這些枯燥的東西變得有趣,需要對這些知識進行“加工”和“包裝”。為此,教師在幻燈片制作上下功夫,盡量使PPT漂亮、精美、有動畫,接近學生,文字中必須有插圖,同時增加一些有趣的內容,活躍課堂氣氛。
針對雙語教學趣味性差,課程本身內容枯燥的特點,盡量增加趣味性,如在講軟件體系結構的時候,要求好的軟件結構盡量成為mosque形式,避免pancaked結構。為了使大家印象深刻,筆者舉了一個腦筋急轉彎的例子,“一個體重40磅的女生能否用重1磅的錘子砸爛一塊重1噸的石頭”,幾乎所有同學都認為不可能,因為女生的體重太輕,力氣不夠,錘子的質量也太小。可是當筆者給出答案,這塊石頭形狀為扁平的時候,同學們一致認為這個女生不費吹灰之力就會把石頭砸碎,同時一下子就聯想到了軟件結構,pancaked結構沒有力量,就像一塊扁平石頭一樣沒有力度,很容易被打碎,這樣的軟件結構應盡量避免。
4.3 努力使教學內容既有質又有量
除了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和知識能力以外,每堂課都要內容充實、豐富.不走過場,不讓學生感覺這次課來不來都可。每次課要力爭達到的效果是,如果學生不來,通過課下自學要比來上課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并且很難達到上課的效果,這樣才能使學生感到聽課有價值。為此,教師一方面增加信息量,讓大家感覺每次課都有收獲,不上課就會有損失,課上增加很多課本之外的內容。對于每項技術、方法都講它的起源、來龍去脈,為了讓同學們聽著有趣,筆者每次都要收集很多相關資料,介紹一些人物、故事、技術的起源。另一方面,為了增加信息量,每次都有效、合理地使用多媒體,讓多媒體成為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實踐表明,使用多媒體可以使教學內容的信息量增加近一倍,但不能成為黑板的替代品,每一頁PPT的信息量也不宜太多,否則會影響效果,特別是文字性的PPT不能一閃而過。在多媒體的使用上要重視動畫、圖片和趣味性。在講授的過程中,要讓每一頁PPT停留的時間能讓多數學生完整地閱讀完,否則起不到好的效果。為了使PPT美觀有吸引力,筆者增加了很多相關動畫、剪貼畫,自己還拍攝了以校園風光為主的很多標志性的背景照片,讓PPT接地氣,不但使PPT增加了可理解性,也更貼近了同學們的學習和生活。
4.4 正確處理學風建設中出現的問題
針對目前高校高年級中普遍存在的必修課選逃,選修課必逃的現象,筆者也采取了一些應對措施,全方位提高出勤率。單純點名不能起到應有的效果,人來了心不來等于沒來。筆者采取的措施一是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內容的故事性、趣味性,講授時增加書本上沒有的內容,讓學生感覺上課值得,不來有損失,自己課下難以補上。二是表揚先進、促進學習,對于作業完成情況好的學生給予表揚,增強好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帶動其他人趕超先進。對于抄作業的現象,這本來也是教學中屢禁不止的現象,不可能杜絕,關鍵是如何處理、如何面對。第一次發現有完全雷同作業時,在課堂上只說現象、不說具體是哪個學生,他感到不妥時就會收斂。此外,存批閱作業時,對抄作業和被抄作業的學生,除認真給他們批閱作業以外,最后在雙方的作業本上均寫一句醒目的大字“你的作業與某某某的完全一樣”。有時三本、四本甚至五本作業都雷同,筆者并不追查誰是原始作者,誰是抄襲者,而是在幾個同學的雷同作業上都醒目地用紅筆寫上“你的作業與某某某、某某某、某某某的完全一樣”,兩次以后就再也沒有抄作業的現象了。雖然作業數量明顯減少了,但交上來的作業確實都是原創,原創的人為了自己的作業“清白”,不讓別人抄襲,抄襲的人也不好意思再去抄了.有效地杜絕了抄襲現象。三是重視過程考核,增加期中考試,對期中考試成績落后的學生提前敲警鐘,不足等到期末“秋后算賬”,可最大限度降低不及格率。對于學習自覺性高,期中考試不理想的學生,則能起到鞭策的作用,使其奮起直追。期中考試成績好的同學,在享受喜悅的同時會更加積極,以保持領先,并在期末取得更好的成績。實踐表明,每次期中考試后,出勤率都會顯著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會提高,學習風氣也會改進。
5 結語
雙語教學是提高教學水平,培養卓越工程師,特別是培養學生專業英文閱讀能力,也國際一流大學接軌的重要方式,但實施起來難度較大。影響實施的因素有很多,有些課程雖然進行了雙語教學,但開設了幾次以后被迫又回到中文教學模式。筆者堅持下來的體會主要有三點,一是進行雙語教學必須有好的經典教材,業界對該教材普遍認可,具有不可替代的權威性,若再有一本中文參考教材就能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二是要增強課程的趣味性,要讓PPT接地氣,接近學生,考慮學生如何接受和理解知識,充分利用多媒體,特別是要利用圖片和動畫來補充板書的不足和缺陷,對于難以理解的知識借助多媒體可以化難為易,有效化解難點,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三是課前一定要準備充分,要比用中文教學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備課,才能取得預期效果,否則可能會適得其反。此外,提高學的學習積極性,形成良好的學習風氣和學習氛圍也是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