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子雯
摘要:“白局”是一種在南京地區土生土長、語言感染力強,具有700多年歷史的民間曲藝藝術。本文根據近20年國內學者關于南京白局的研究成果,對南京白局的資料進行綜合整理評述。
關鍵詞:南京白局 傳承保護 研究述評
白局作為南京地區的古老曲種,現今已有七百多年的歷史。它形成于明末云錦織機房,是一種極具濃郁地方特色的說唱藝術。
對于白局的研究,最早見于吳定元老先生于1996年在《南京史志》上發表的《南京民間說唱藝術──白局》。二十一世紀以來,特別是南京白局2007年進入江蘇省首批非遺保護名錄后,南京白局獲得了業內人士的廣泛關注,對于南京白局的研究也逐漸增多。
本文根據近20年國內學者關于南京白局的研究成果,對南京白局的資料進行綜合整理,具體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歷史發展研究
(一)南京白局的產生
關于南京白局的產生及來源有多種說法:任非易在《盛開于云錦之上的曲藝之花——試論南京白局的藝術特征》一文中提到“由于織錦的過程十分枯燥,織錦工人們便用哼唱和創作民間小曲的方式來驅趕織造勞動的繁重和單調。”萬寶寧的《南京白局的民間色彩和文化價值》中“明代陳大聲在《滑稽余韻》中對他們工作時的描寫十分生動:‘雙臀坐不安,兩腳登不辦…經各常通夜,拋梭直到晚。繁重的勞動,惡劣的環境使工人們常在工作時間即興創作順口溜,來松弛自己緊張的情緒。”和董志涌在《從南京云錦談南京白局》提到的“每到春、夏、秋季,在街頭巷尾,均能聽到云錦工人在勞動之余的歌唱”,都是對南京白局源于“機房生成”的看法。
而潘迎在《略論南京本土曲藝“白局”的歷史及其文化價值》中提到:“每逢節日或婚嫁喜慶之事,便邀請工人中唱得較好者‘擺一局,演唱但不收錢,故此稱作白局。”在萬寶寧的《南京白局的民間色彩和文化價值》中也有類似記載。薛雷在《南京白局淵源及探微》中對“織工擅唱說”進行了詳細說明:“最初是由南京絲織業工人根據當時社會新聞、民間傳說連綴演唱的藝術形式。”
在薛雷的《南京白局淵源及探微》中也對“清曲別種說”進行了介紹:“云錦工人們把學會的一些小曲帶到了機房……有的甚至專門拜揚州小曲演唱者為師進行學習。”吳歌在《關于本土音樂教育課程開發的思考——以“南京白局”藝術的傳承為例》中也提到:“最初是由南京織錦工人用明清俗曲曲牌及民歌小調蟬聯說唱的曲藝藝術。”不論是哪種說法南京白局的產生均與云錦紡織工人密不可分,正是他們使得南京白局在明清時期產生并發展起來。
(二)南京白局的興衰
南京白局這一古老的民間藝術,經歷了風風雨雨,幾度衰落、興盛。薛雷的《南京白局的歷史與現狀》記載:“南京白局曾經歷過‘三起三落。‘三起分別為太平天國定鼎天京時期,清光緒初期,中蒙貿易之路復通時期。‘三落分別是曾國荃破天京后,民國初年,‘九·一八事變后。”文章通過探究南京白局經歷“三起三落”的過程,得出了“究其盛衰之由,大抵皆歸于社會經濟原因。”的結論。潘迎在《略論南京本土曲藝“白局”的歷史及其文化價值》中詳細論述了絲織業和白局興衰的關系:“1912年民國政府成立,王公貴族已經消失不見,南京織錦業衰落。蒙古人民共和國成立,南京絲織品得以遠銷外蒙古,南京白局也隨之興盛。但抗日戰爭爆發后,南京絲織業再度遭受打擊,白局也再次衰落起來。”王春雩在《地方性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困境與對策——以南京白局為例》中也詳細地探討了白局三起三落的原因。
徐龍梅在《南京白局的興衰》中記載了建國后政府對南京白局的搶救過程及文革對白局發展的影響:“新中國成立后,南京市總工會主席夏冰流組織成立了南京白局劇團……可惜1966年文革開始,白局再度被打入冷宮……80年代初,秦淮區文化館積極搶救白局這一劇種”。薛雷在《南京白局的歷史與現狀》也提到:“直到20世紀50年代的中后期,湮沒達二三十年的南京白局,才獲得了新生。1982年,在‘白局老藝人的呼吁下,南京白局才首先被南京秦淮區文化館所重視,隨后該館組織相關人員對南京白局進行了保護性搶救工作。”萬寶寧在《南京白局的民間色彩和文化價值》也提到這一點。七百年來,南京白局幾度沉浮瀕臨絕境卻每每絕處逢生。
二、音樂形態研究
自南京白局興起以來,作為一種極具特色的說唱藝術,它獨特的音樂形態也是值得學者們探究的問題。任非易在《盛開于云錦之上的曲藝之花——試論南京白局的藝術特征》一文中具體描述了南京白局的正規演出形式:“一張八仙桌,擺茶瓶一對,上插鮮花。中陳銅香爐一只,點燃枟、速、沉、香。上書‘南京白局四個大字。”徐龍梅的《南京白局的興衰》中也介紹了正規化的演出形式:“舊時白局的演出活動一般均在晚上,演唱者和伴奏人員三面圍桌而坐”。潘迎在《略論南京本土曲藝“白局”的歷史及其文化價值》中提到:“戲曲家盧前在《冶城話舊》中記述:幾時在黑廊聽北局(白局),等頭置一長幾,燃香燭,一人唱則其他六人奏樂器。”
而關于南京白局的傳統曲目內容及分類,學者們根據老一輩白局藝人的回憶整理出的大致相同。在陳雨蕉《南京白局代表性傳承人黃玲玲訪談》中黃玲玲說:“南京白局有近百個傳統曲目,大致可以分為四類,有歌頌喜慶吉祥的,如:《采仙桃》;有演唱民間傳說、歷史故事的,如:《喬奶奶罵貓》;有反映民俗、介紹地名風景的,如:《金陵遍景》;還有唱時事的,如流傳至今的新聞八大段。建國后又編演和移植了大量歌頌新風尚的曲目,如《王老頭配茶壺蓋》、吳歌和萬秀媚的《論南京地方曲藝“南京白局”的藝術特色和文化價值》、徐元勇的《明清俗曲在說唱音樂中的流變》、任非易的《盛開于云錦之上的曲藝之花——試論南京白局的藝術特征》等文章中都提到了關于傳統曲目的問題。
白局的伴奏樂器也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任非易在《盛開于云錦之上的曲藝之花——試論南京白局的藝術特征》提到:“樂器有二胡、琵琶、月琴、小三弦、簫、笛、笙等。以枟板、皮鼓及筷、碟、酒、盅擊節合柏。”徐龍梅的《南京白局的興衰》中也提到了相同內容:“其中用牙箸擊打瓷盤是白局在伴奏上的一個特點,并有各種技法。”
在曲牌方面,吳歌和萬秀媚認為:“南京白局屬于牌子曲類,主要曲牌有:滿江紅、穿心調、銀紐絲、剪剪花等。”并在《論南京地方曲藝“南京白局”的藝術特色和文化價值》中把傳統曲牌分為“滿江紅類”“集曲類”“小曲類”“新聞腔”四類。潘迎在《略論南京本土曲藝“白局”的歷史及其文化價值》中也認為傳統曲牌應分為四類,黃玲玲在陳雨蕉的《南京白局代表性傳承人黃玲玲訪談》中說道:“白局獨有的曲牌,輪流滾動使用,我們主要根據詞的內容來定曲牌,曲牌決定了整體基調是歡快還是悲傷。”
任非易在《盛開于云錦之上的曲藝之花——試論南京白局的藝術特征》結合南京白局的歷史、語言等方面,具體探究了南京白局的唱詞曲調、唱腔結構等音樂本體的問題。在唱詞方面,他認為:“白局用南京方言演唱,唱詞受曲牌格律的制約,唱詞講究押韻合轍。吳歌則在《民間曲藝南京白局<機房苦>腔詞關系研究》一文中以南京白局代表曲目《機房苦》為例,更深入地探究其腔詞關系。
三、傳承現狀與保護研究
白局自2007年進入江蘇省首批非遺保護名錄,2008年又成功申報進入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后,迎來了新的發展。薛雷在《南京白局的歷史與現狀》一文中不僅概述了南京白局傳承現狀的特點:“一是各級政府及文化主觀部門對南京白局藝術的重視已提高到了一定程度。二是以南京白局為招牌,甚至以南京白局為名片的活動或形式也層出不窮。三是南京白局的實踐活動主要體現在三個南京白局活動點。”還對南京白局進行實踐活動的“三個南京白局活點”(1.甘家大院南京白局藝術團;2.大光路街道藍旗街社區南京白局社團;3.六合區葛塘街道和平社區白局劇團)的發展狀況進行了梳理。朱雅薇在《論南京白局的現狀及發展方向》中記載:“資料整理收藏、媒體推廣、白局普及教育、學生自發拜師學藝、老藝人演出等。”潘迎在《略論南京本土曲藝“白局”的歷史及其文化價值》中認為南京白局目前主要存在一些問題:“第一,社會了解程度不夠,影響力弱。第二,人才斷層。第三,缺乏政府和社會力量支持。”鄧利民則在《南京白局的傳承與保護研究》中認為白局的傳承現狀為:“第一,傳承方式單一。南京白局的傳承方式主要是口授心傳。第二,白局藝人人數稀少。第三,白局老一輩藝人留下的相關資料非常有限。第四,相關研究缺乏。”由此可見,南京白局雖有政府的支持、老藝人堅持,但傳承現狀仍不容樂觀。
怎樣有效地保護與傳承南京白局藝術,是目前南京白局最為重要的問題。在教育傳承方面,鄧利民在《南京白局的傳承與保護研究》中深入思考了學校教育對白局的傳承作用,對小學教育與傳承白局的有機結合進行探索。他認為:“第一,小學音樂教育要堅持音樂多元和價值平等的音樂理念。第二,小學音樂教育課整合資源傳承白局藝術。”吳歌在《關于本土音樂教育課程開發的思考——以“南京白局”藝術的傳承為例》中也強調了本土音樂教育課程的重要性。她認為:“首先,要拋棄音樂‘先進落后論。其次,要給傳統音樂以正確的審美定位。另外,要加強白局及其他本土音樂的相關研究。”朱雅薇在《論南京白局的現狀及發展方向》中認為:“可以將白局學習實際應用的,還有高校中一些專業,白局可以向高校發展。”王春雩在《地方性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困境與對策——以南京白局為例》認為:“青少年是未來社會的主導,南京白局從業人員應積極整合教育資源,不斷挖掘合適的傳承。”
在政府政策方面,王春雩在《地方性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困境與對策——以南京白局為例》認為:“政府應積極引領。讓南京白局的發展具有法律保障,并為南京白局傳承和發展指明方向。同時,在經濟上扶持南京白局的發展。”
在白局演出方面,王春雩在《地方性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困境與對策——以南京白局為例》認為應創新白局表演形式:“目前白局自身表演形式單一,應當加緊創新曲目、曲牌,將時事融入進去,逐步提升白局的社會認可程度。”
在白局傳播途徑方面,徐夢麗、叢揚子在《探析動畫載體傳播中國傳統文化指導——以南京白局為例》中認為:“應運用動畫載體對南京白局進行傳播,在動畫短片的制作過程中充分考慮南京白局的地域性特點。”王春雩在《地方性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困境與對策——以南京白局為例》也認為:“應該通過新媒體多渠道多層次宣傳白局,讓白局的傳承融入到每個南京人的生活中。”
此外,白局的文化價值更是值得深入研究的問題。南京白局作為一項非遺民間音樂,不僅具有極高的藝術、文化價值,更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吳歌、萬秀媚的《論南京地方曲藝“南京白局”的藝術特色和文化價值》、萬寶寧的《南京白局的民間色彩和文化價值》和潘迎的《略論南京本土曲藝“白局”的歷史及其文化價值》中都深入探討了這一點。吳歌在碩士論文《南京白局及其傳承的考察與研究》中以音樂人類學的角度考察白局的歷史、曲目曲牌表演、白局藝人、傳承情況,并從文藝分析的角度分析了它的藝術特色和文化價值。
綜上所述,大部分南京白局的研究還停留在南京白局的發展上,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大環境下,對南京白局的保護與傳承研究也熱度不減。但是從音樂本體角度對南京白局的研究所見不多,以高校的角度具體探究如何傳承與保護更是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
參考文獻:
[1]陳雨蕉.南京白局代表性傳承人黃玲玲訪談[J].江蘇地方志,2012,(06).
[2]吳歌.南京白局及其傳承的考察與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06年.
[3]任非易.盛開于云錦之上的曲藝之花——試論南京白局的藝術特征[J].黃河之聲,2010,(10).
[4]薛雷.南京白局的歷史與現狀[J].江蘇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2011,(05).
[5]薛雷.南京白局淵源及形成探微[J].江蘇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2015,(04).
[6]朱雅薇《論南京白局的現狀及發展方向[J].大眾文藝,2011,(04).
[7]萬寶寧《南京白局的民間色彩和文化價值[J].檔案與建設,2011,(04).
[8]王春雩《地方性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困境與對策——以南京白局為例[J].現代經濟信息,2015,(05).
[9]吳歌,萬秀媚.論南京地方曲藝“南京白局”的藝術特色和文化價值[J].全國中文核心期刊藝術百家,2006,(02).
[10]鄧利民.南京白局的傳承與保護研究[J].戲劇之家,2014,(08).
[11]董志涌.從南京云錦談南京白局[J].江蘇地方志,2003,(05).
[12]吳歌.關于本土音樂教育課程開發的思考——以“南京白局”藝術的傳承為例[J].浙江教育研究,2003,(28).
[13]吳歌.民間曲藝南京白局<機房苦>腔詞關系研究[J].藝術百家,2013,(S2).
[14]吳定元.南京民間說唱藝術──白局[J].南京史志,1996,(04).
[15]徐夢麗,叢揚子.探析動畫載體傳播中國傳統文化指導——以南京白局為例[J].大眾文藝,2015,(12).
[16]徐龍梅.南京白局的興衰[J].江蘇地方志,201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