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研究我國傳統文化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關系有益于高等院校的文化建設和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發揮,對高等院校具有指導性的意義。闡述了我國傳統文化的內涵及表觀特征,挖掘其與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部關聯,分析兩者的教育本質。探索傳統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途徑,提出兩個方面的建議:多渠道構建高校傳統文化教育網絡、加強高校傳統文化教育的制度建設。促使思想政治教育成為充分弘揚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必要手段,更好地體現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性。
關鍵詞:傳統文化;思想政治教育;高等院校;教育本質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5)10(a)-0000-00
引言
華夏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歷經上下五千年,有著其獨特的民族魅力和悠久積淀,已經成為中華兒女最基礎的精神支柱和聯系紐帶。在當前快速發展的新時期,優異的傳統文化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國家各個領域,同時亦必須經受西方文化的精神沖擊和侵蝕。大學生作為國家的繼承者和未來的主要推動力量,必須承擔起傳承并弘揚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主要責任,在這一社會背景下,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體系理應發揮重要作用[1]。
高等院校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載體,其思想政治教育體系由來已久;可是,高等院校的文化建設體系才進行了初步探索,更深層次的研究尚未完全開展。因此,我國傳統文化與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體系間的關系已成為學者們的熱門研究課題,梳理清楚兩者間的關系必然有助于高等院校的文化建設和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發揮。綜上所述,研究中國傳統文化與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間的關系大勢所趨。
1 我國傳統文化內涵及表觀特征
傳統文化究其本質,可從“文化性”和“傳統性”兩方面綜合闡述。“文化性”是指人
類區別于其他自然生物所特有的個體或群體活動,主要包括社會活動、精神活動、創造活動等等。通常意義上的“文化”即人類所有的意識、理念、心理活動、風俗習慣的總和。“傳統性”是指具備歷史傳承性和自身文化特色的社會因素,如時代傳承的道德觀、歷史思想潮流、制度規范、風俗習慣等等。總而言之,我國傳統文化的內涵是能夠影響整個國家的,我國先祖在歷史長河中形成的,并具有穩定的價值取向和思維方式等精神成果的總成。其中包括各種學派的思想、宗教信仰、文字語言、綱常倫理、悠久歷史、文學藝術、科技文化、生產工藝等等。
我國的傳統文化自成體系,概括說來,傳統文化的表觀特征有以下三種:遺傳性、統一性、限制性。文化自身具備遺傳性質,在我國這樣一個生產方式和政治結構長期穩定的社會環境中,承前啟后的連續遺傳性能夠得到很好的體現;同時,中國的傳統文化歷經幾個世紀,一直保持著強大的生命力和完整性,外來文化沖擊再強烈也對中國傳統文化無可奈何,其根源一方面在于文化本身的傳承性,另一方面得益于中華民族開放、包容、創造性的行為方式以及我國以儒、道學派為主體的思想意識形態的高度統一;再者,中國傳統文化是一個有著復雜形式和包羅萬象的復合物,除去優異的文化以外,不可避免會出現文化糟粕,因此,傳統文化具備了歷史的限制性。
2 傳統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間的關系
2.1 中國傳統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體系的教育基礎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重要資源,傳統文化經過五千年華夏文明的沉積、篩選和進步,直到二十一世紀仍然體現著其強大的活力和巨大的教育意義,當代大學生的學習目標和培養價值與傳統文化的教育意義不謀而合。
當代學生首先要具備“以天下為己任”的愛國主義精神和責任擔當,這種精神凝聚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寶貴的精華,也是炎黃子孫持續進步的動力。站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來看,傳統文化作為其教育基礎是中國教育之幸事,愛國主義精神的錘煉有益于培養大學生的歷史使命感[2],同時,以國家民族責任為基礎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將直接提升大學生的精神層次和水平。
大學生還要具備嚴以修身、慎獨自省的道德修養方法。重視自身的品德修養源自于我國的傳統文化,修身的目的在于“齊家、治國、平天下”,慎獨自省則是實現“修身”并提升道德修養的基本途徑,其也是嚴于律己的精神再現。
2.2 中國傳統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性的體現
文化本身便具備了教育功能性,這是由文化的內涵所決定的。“文化”這一概念是由人類所創造出來的,同時文化對于后世子孫來說還具有塑造人格和培養教育的作用。從本質上講,狹義上的教育即人類接受文化的教導和培育。中國傳統文化亦不外如是,孔子的《論語》就是古人對于文化教育功能認知的優秀總結,此后中華民族重視文化的教育功能的傳統就推廣開來。
源遠流長的傳統文化背景與思想政治教育相互關聯,民族文化傳統的普及性也會制約現
代思想政治教育體系的發展。當代大學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人,其在多年的學習過程中已接受了大部分優異的傳統文化,其行為方式也受到傳統文化的操控。
3 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傳統文化的基本途徑
3.1 多渠道構建高校傳統文化教育網絡
高等院校有著良好的傳統文化學習氛圍,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應用傳統文化的主要載體。新時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心即全面營造具有優秀傳統文化意蘊的學習環境,使學生能夠在此環境下感同身受,深刻理解文化底蘊和意境,進而提升大學生文化修養和道德水平[3]。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相關課程是其接受教育的主要途徑,亦是對優秀傳統文化資源的綜合利用。在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過程中,授課教師要尤為注意優秀傳統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結合性,需要將優秀道德修養方法推廣,需要將愛國主義情懷植根于學生內心,需要讓大學生具備明辨是非善惡的能力,更需要傳授給學生如何利用傳統文化和思想政治方向來樹立正確的觀念。
3.2 加強高校傳統文化教育的制度建設
針對傳統文化在高校當前教育環境下的缺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務從傳統的方法改革已經轉移為制度建設。高校應該自上而下地推動傳統文化教育結合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模式,注意教學改革的根本目的和主要職責,層層推進。具體來說,高校可以提高傳統文化教育課程與實踐活動在教學體系中的比重,客觀上增加學習時間;豐富傳統文化教育的實踐方式和考核方法,以提高大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增強思想政治教育教師的傳統文化修養,將傳統文化教育更好地滲透于教學過程。
結語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地位已經毋庸置疑,在文化多元化環境下的新時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理應意識到將傳統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結合所產生的有利影響[4],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教育全面推行,勢必利于我國優秀文化的傳承和推廣,讓優秀傳統文化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迸發出新的活力。
參考文獻:
[1] 譚小寶.對當今大學生傳統文化教育的思考[J].當代教育論壇.2002,(8): 64-65
[2] 歐陽永忠.社會轉型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討[J].現代教育論叢,2010,(1):11-14.
[3] 李榮.內蒙古地區高職院校傳統文化建設的研究[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5,(14):83-84
[4] 黃嵐.論思想政治教育與中華文化的傳承和發展[J].長春工業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12, 33 (1):13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