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蝴蝶?胡靜
摘 要:思想政治課中培養學生非智力因素面臨著教育體制改革緩慢、教師觀念及教法的束縛、學生的主體性作用難以發揮等問題。本文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了可以采取更新教育觀念、優化教育氛圍、創新教學方法、完善實踐教育等方法解決問題,從而促進學生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共同發展。
關鍵詞:非智力因素;思想政治課;途徑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人們對非智力因素的培養日益關注,我國的教育模式逐漸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培養積極的非智力因素成為學校教育工作的關鍵。在符合教育改革的前提下,思想政治課教學對學生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增加了人們對于非智力因素的認識,有利于培養綜合發展的人才,對于學生的智力培養方面也具有保證作用。本文針對思想政治課中非智力因素培養存在的問題,有針對性地提出解決途徑,對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一、非智力因素
1.概念界定
心理學將人的心理活動定義為兩種,一種是對客觀事物的直觀反映活動,包括感覺、記憶、思維和聯想等稱之為智力因素;另一種是對客觀事物間接的態度活動,包括動機、意志、情感、興趣等稱之為非智力因素。對非智力因素的概念,國內外沒有統一的標準,通常的觀點認為非智力因素包括廣義和狹義兩個方面:廣義的非智力因素包括心理學中感知力、注意力、想象力、思維力、記憶力等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狹義的非智力因素是由需求、態度、動機、興趣、性格、情緒、信念、氣質等基本心理因素構成的。本文研究的是狹義層面的非智力因素,主要以興趣、動機、情感意志的研究為主。
2.非智力因素的功能
燕國材教授在《應重視非智力因素的培養》一文中將非智力因素的功能歸納為動力、定向、引導、維持、調節和強化等六個方面。筆者認為非智力因素具有以下功能。
(1)激勵功能。非智力因素可以直接轉變為教育實踐的動機,非智力因素的激勵功能由人們的內驅力和外驅力所構成。內驅力是由人類內部或外部接觸所引發的一種內在傾向,外驅力是由人的需要滿足與否而引起的內在傾向。這兩種驅動力也是推動人們行為的原始動力,但其動力效果需要非智力因素來“內化”。激勵功能對于學生的學習進步、學習動機的加強具有重要的作用。
(2)定向功能。非智力因素有助于
個體確定目標及方向。任何活動的開展,都有一定的動機并指向明確的目標。在教學中確立目標可以幫助學生按著預定方向前進,這樣學習活動才有好的效果。
(3)補償功能。積極的非智力因素能彌補智力因素的不足之處,即人們說的“勤能補拙”。智力發展水平除少部分人外,大都相差無幾。之所以出現差距,追其根源,成功者有的對世界充滿好奇心,有的具有驚人的意志力,他們都承認非智力因素是他們通往成功的鑰匙。因此智力因素作用的發揮離不開積極的非智力因素。
(4)持續功能。任何活動在實踐時都會遇到困難,有的人是遇難而退,有的人是知難而進。面對困難的反應不同,就體現為非智力因素持續作用的不同。非智力因素持續功能需要的就是一種“鍥而不舍,金石可鏤”的精神。教學中持久的注意力需要非智力因素來加以維持,使教學過程能順利進行。故個體只有保證其行為的持續性,才能堅持達到預定的目標。
(5)調節功能。非智力因素能隨周圍環境的變化調整人的心理,使行動能及時適應新情況的變化。當人投入到繁忙的工作中,久而久之會出現內心郁悶,最終損害身心健康,這時就需要“勞逸結合”。研究證明一個具有積極非智力因素的人,當其存在心理問題或疾病時,可以自行調節消除問題。
二、思想政治課中培養學生非智力因素面臨的問題
大量事實表明:在一些條件下,一個人的成功=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我們總會看到這樣的情況,一個智力水平很高的人,如果他的非智力因素沒有得到很好的發揮,通常不會有太大的成就;反之,即使是一個智力水平中等的人,如果他的非智力因素得到了很好的開發,也能成功。在強調人全面發展的今天,由單純培養學生智力轉變為培養學生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共同發展已勢在必行。但在我國非智力因素的培養仍然面臨著許多困難。
1.教育體制改革緩慢
《全日制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中指出:思想政治教育課教學目的在于使學生獲得全面發展。但現行的教育體制仍然傾向于學生智力水平的提高,以致非智力因素在教學環節中的作用難以發揮,這樣只重視知識灌輸,忽視學生興趣、動機、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培養,使思想政治教育課的教學收不到應有的成效。傳統的教學過程中,“唯分數論”的做法使得教學評價體系不完整且標準單一,這種僅重視分數的做法無疑會挫傷學生的積極性,制約學生的全面發展。燕國材教授經過研究在《十談非智力因素的幾個問題》中指出:“非智力因素與智力因素聯合對學生的學習效率產生影響。”因此,在思想政治課的教學中要將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的培養相融合。避免對學生進行“填鴨式”的知識灌輸,應根據學生在課堂上反饋出的信息進行因材施教。
2.教師觀念及教法的束縛
教師在學生心里的地位特殊,很多學生對一門課程感興趣是因為喜歡這位老師。在教學活動中,教師的氣質、教法都影響著學生,研究表明,教師的期望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動機水平和測驗成績。這種影響有利于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以及對學生品德有榜樣示范作用。但部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重結果,輕過程”,忽略了學生愛不愛學,接不接受等問題,導致學生無法在情感上得到認同,教學效果十分微弱。再者由于教師“亙古不變”的教學方法缺乏吸引力,久而久之學生產生反感情緒,對具體知識的學習產生抵觸心理。因而教師應該發揮非智力因素的積極作用,并且勇于創新教法,力求其多樣化,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主動加入到教與學的環節中。
3.學生主體性作用難以發揮
思想政治課教學的目的在于將知、情、信、意、行內化于心,道德情操外化于行。教學活動應該表現為師生互動的默契配合,而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一些教師仍是以“我”為主導,忽視學生的主體性作用。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教師應當始終把引發學習和發展的內在動力即個性興趣和求知欲擺在首位。因此要想收到好的教學效果,就得激發學生的主人翁精神,使學生在充滿民主氣息的教育過程中,提高自主學習和發展的能力。學生是主體性與客體性,能動性與受動性的統一。因此有必要轉換教師是教學過程的主體,學生是客體的錯誤思維,將學生從“智力緊張”狀態下解救出來,調動學生自我教育的主動性,鼓勵學生爭做學習的主人,各抒己見,在學習交流中能以“情感交流”促進“信息交流”。進而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共同發展。
三、思想政治課中非智力因素的培養途徑
1.更新教育觀念,優化教育氛圍
新課程標準要求思想政治課教師要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作為首要目標,“學生的全面發展”就是既能使學生智力水平不斷提高,也能發揮非智力因素的積極作用。其一,轉變教學觀念,確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這是促進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共同發展的前提。教師扮演教學資源的利用者、挖掘者及教學進程的把握者,而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扮演討論者、主動參與者,將課堂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此外教師的教法應以深入淺出、風趣幽默的風格為主,利用語言來渲染氛圍,感染學生。這樣不但能促進學生興趣、動機等非智力因素的培養,還能增強學生思維能力和記憶能力等智力因素的發展。其二要優化教學氛圍。古語云,久居鮑肆之地而不聞其臭,久居芝蘭之室而不聞其香。思想政治課教學活動中,有一個致力于培養智力與非智力因素的環境,就能收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效果。教師可以根據教學的具體內容,創設相適宜的教學情境,營造出“智與情”互補的氛圍,引導學生在心理上認可非智力因素對人發展的重要作用。通過優化環境和營造氛圍來促進二者共同發展。
2.創新教學方法,完善實踐教育
教師的教學方法對學生的學習態度具有重要的影響,但現代教育活動的開展多以課堂教育為主,這就導致學生的知識越來越書本化、固定化并逐漸與時代相脫節。學生由知到行的轉換過程必然是以實踐環節為紐帶的,脫離了實踐教育環節,沒有從書本到實踐,從抽象到具體的學習,學生的心理需求無法得到滿足。正如前蘇聯教育家贊可夫所言:“教學方法一旦觸及學生的情緒和意志領域,觸及學生的精神需要,這種教學方法就能發揮高度有效的作用。”因此教學方法能深入到學生的情感變化中,這種教法就是有效的。即孔子所說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因而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利用多媒體等設備,通過動畫、聲音、圖像等刺激學生的感官,使其主動融入到課堂教學中。例如,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組織學生走出課堂,進行實地參觀、采訪,開展社會調研,提升學生對知識的認同感。并在社會實踐活動中,感受經濟、政治、文化各個生活領域應用知識的價值和理性思考的意義。
3.重視興趣培養,激發情感意志
積極的興趣可以使人主動認識事物,增強觀察、思維的深刻性及提高活動效率。思想政治課學習的興趣表現為學生對思想政治課內容的一種內在趨向性和認同性,俗話說“勤能補拙”,導致學生成績差異的不是個人的先天智力水平,而是其后天非智力因素的培養。教師應結合教學內容,找到聯系教學內容與學生學習興趣的繩索,并憑借著教學經驗,通過游戲、詩歌、漫畫、幽默、歌曲等載體巧妙地將遷移規律靈活地運用到知識的講解中去。還可以利用焦點訪談、新聞聯播等宣傳的經濟及社會重點、熱點、焦點問題,運用小組討論的方法,拓展學生無限的思考力,將學生引到積極思考的王國。情感教育貫穿于非智力因素培養的始終,它可以影響人的認知過程,積極的情緒可以使人思緒開闊,負面的情緒體驗會使人思路閉塞。
發揮非智力因素的積極作用,有利于改變教師傳統的教學思維,改進教學方法,優化教學氛圍,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對于促進學生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張麗君.淺議新課程下思想品德課中學生非智力因素的培養[J].都市家教(上半月),2011(03).
[2]燕國材.十談非智力因素的幾個問題[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05).
[2]張丹平,于 鍵.淺談思想政治教育要重視非智力因素的培養[J].遼寧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0(03).
(作者單位:寧夏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