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桂芳
摘 要:在小學眾多課程中,數學課程相較于其他課程略顯枯燥,趣味性也較低,從而導致大部分小學生對此課程缺乏興趣。因此,如何將數學理論和生活情境巧妙地結合應用,對小學生加強數學學習具有較深的意義;同時,也有利于提高學生對數學課程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果,有效激發小學生主動學習數學知識的求知欲,從而提高小學教學質量。本文總結多年經驗,就如何利用生活情境開展小學數學教學提出幾點建議,以期能給同行借鑒。
關鍵詞:生活情境;小學數學;情境教學
數學課程教學在一定程度上會給學生一種嚴謹、死板的印象,相對于小學生來說教學顯得更為艱難。針對小學生好奇心較強、注意力不集中的特點,將數學教學過程與生活緊密聯合在一起,在實踐中依靠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實際問題,來培養學生產生學習興趣和積極主動學習的能力,從而為將來學習數學知識打下堅實基礎。因此,新型的教學模式,可以較大地彌補傳統教學模式帶來的不足。
1.根據教學內容結合生活實際進行趣味性教學
數學不像語文有生動的文字描述,其直接呈現的是計算題、應用題,需要學生按時完成題目練習,對于小學生來說,顯得較為枯燥。因此需要教師靈活地處理教學內容,結合實際生活中與學生密切關聯的教學案例,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以認真學習,并利用小學生的好奇心進行提問,從而增加課堂趣味性,營造課堂氣氛。
例如,在小學數學課程“克與千克”的教學內容,對于小學生來說可能會難以掌握,教師應盡可能使用比較易懂的生活化語言來教。在這個課程中,教師可以事先準備幾個水果以及電子秤進入課堂,通過現場稱重量告知學生千克與克的使用以及它們之間的轉化。通過展現一些生活當中學生常見和熟悉的物品后,能夠使小學生對數學產生濃厚的興趣,極大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以便于學生愿意參與接下來的課程學習。通過這樣的教學,學生在實際生活中看到每一件物品的時候,就會在腦海中自然而然地想到課堂中克與千克的知識,從而能有效地提高學習效率。
2.課堂上教師準備的例題盡量貼近生活,提高學生主動學習能力
小學生接受知識有一個過程,對于抽象的專業術語比較陌生,也會在學習中失去興趣。因此,教師講解題目或準備例題的時候,應避免專業術語和名詞,而使用生活化的語言來提高小學生的理解能力。
例如,“爸爸買了15個蘋果,姐姐吃了2個,請問還剩幾個啊?”“A小朋友6歲,B小朋友7歲,請問兩個小朋友加起來總共多少歲啊?”“姐姐和弟弟分別有一些糖果,姐姐分到18顆,弟弟分到13顆,請問姐姐比弟弟多多少顆糖果?”這樣的提問可以訓練學生的運算能力,將本身枯燥的題目結合生活實際情境,變得更加趣味,也可以使學生更加容易接受,拉近學生與數學之間的距離,便于小學生理解,從而使學生較好地掌握學習的知識,提高學習能力。
3.應用生活中小學生熟悉的小游戲來提升其對數學的學習興趣
小學生不僅好奇心強,也比較好動。玩游戲是小學生較為喜愛的快樂興趣之一。教師可以通過小學生這一特點,做出針對性的策略,通過在教學實踐中設計一些游戲環節,營造輕松氛圍,使其在愉悅的課堂環境中完成學習。
例如,在學習“加減乘除計算數量”的教學內容時,教師在黑板上寫出三道不同運算題目,然后選擇三名學生到講臺上進行快速解答,完畢之后,提問其余學生,這三位學生是否解答正確,然后給予相應的獎勵。又如在學習識別鐘表這一內容時,教師可準備一個掛鐘,同時選擇4名學生到講臺進行搶答比賽。教師背對學生任意擺動掛鐘內時針、分針的位置,然后要求4名學生用最快的速度將正確時間寫下來,比賽誰寫得又快又準,然后給答對的學生相應的獎勵。通過這樣的游戲教學,可以讓全體學生參與,也能在生活中體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
4.結合生活實際培養學生實際操作能力,使學生更深層次的認識數學
書本不是一切數學知識的來源,知識更多的是來源于社會生活,學習的知識與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緊密關聯,學生認識和學習的數學知識越深刻。巧妙地結合生活實際,能有效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和理解能力。
例如,在學習自主運算計量學習內容時,教師可通過組織班會來考驗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教師通過羅列班會需要用到的物品來分配小組,然后根據任務在老師的帶領下購置物品。比如,買水果就運用到“千克與克”“數量”的知識,學生在這一過程中需要自主完成購買任務,如果遇到較難的問題,教師再給予幫助。在生活情境當中教學,有助于小學生提高實際操作能力,加深理解學過的知識,并學以致用。從而使小學生更加認真地學習數學知識,鞏固學習能力。
在教學的過程中,沒有特定的教學方式和固定模式。數學在其他課程當中是一門應用性較強的學科,同時也會顯得較為枯燥,因此要提高小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讓學生積極參與學習,開發小學生的大腦思維,激發其對知識的渴望,教師應善于利用生活情境結合數學教學內容來制訂有計劃、有目標的學習工作表,正確地引導小學生將學習的知識運用到生活實際當中。這樣既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又能提高小學教學質量。
(作者單位:江西省尋烏縣城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