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榮
摘要:現代社會是法制社會,人們保護自己的主要武器是法律。因此,加強對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就成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程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如今,學校教育不僅滿足于對知識的傳授,還要要求學生具有一定的法律知識。因此,教師在語文教學中滲透法制知識是十分必要的。教師在教學中應憑借語文學科特點,挖掘教材內容,通過多種途徑進行法制教育和德育滲透,傳授知識技能,讓學生從小就有法制觀念,知道用法律保護自己,養成懂法守法的習慣,從而健康成長。
關鍵詞:語文課堂;教學滲透;法制教育
一、在課堂教學中滲透法制教育
在語文學科教學中滲透法制教育時,必須將語文教學內容與法律知識有機地結合起來,既不能把語文課上成法制課,也不能漠視語文教材中蘊含的法制教育因素,而要恰當地把握分寸,適時滲透,潛移默化。
如:在教《老王》這篇文章時,有意向學生指出:老王,一個始終對人充滿了善意的老人,在饑寒交迫、無依無靠中凄苦地死去了。他死之前還不忘感恩,用雞蛋和香油來回報楊絳一家。是個人的不幸和社會的冷漠讓他離開這個世界。那么,如果他生活在今天這個和諧的社會,我們應該怎樣幫助他呢?然后讓學生討論:如果老王生活在今天,我們怎樣幫助他?學生討論之后,教師點評,在我們今天,還是會看到一些失業人員、孤寡老人像“老王”一樣,不能和其他的人一樣過著幸福生活。剛才同學們也替他們想了許多辦法,但這些辦法也只是少數有同情心的人去幫助個別需要幫助的人。其實,我們國家,對這樣的弱勢群體有專門的法律規定來保護他們,保證他們享有基本的生活保障……。然后借助多媒體幻燈片播放《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第二十條、第二十三條、第二十五條、第二十六條、第三十三條;《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條例》第二條、第八條;《失業保障條例》第十九條。最后明確:假如“老王”生活在我們中間,法律會保護他,社會會幫助他,廣大民眾會關心他,他的悲劇一定不會重演。
在學習《那樹》時,可以帶領學生開展“我為‘老樹寫訴狀”的活動;在學習《羚羊木雕》時,可以組織學生召開辯論會“誰動了我的羚羊木雕”;震驚全國的“阜陽假奶粉”、“三鹿奶粉”等事件發生后,可以要求學生舉行“我為‘大頭娃娃做律師”的綜合實踐課……這一系列的活動的開展,使得學生能夠盡情地在法律的殿堂里呼吸文明的空氣,在語文的世界里酣暢淋漓的遨游。
如在學完《威尼斯商人》之后,我在班里舉辦了一次“模擬法庭”的語文活動,要求學生自己選擇一件“班級懸案”進行法庭審判和辯護。要求有原、被告雙方和主審法官,有申訴狀和辯護辭,有法庭陳述和法庭辯護,有證人、證據、證物,有最終的法官判決等等。學生個個情緒高漲、參與積極,不僅提高了他們學習語文的興趣,鍛煉了語言表達和思維能力,也對法庭審判有了更為形象而直觀的印象,法制意識自然大為增強。
再如教《變色龍》一課,可以引導學生質疑:“奧楚蔑洛夫的做法符合法律程序嗎?從中我們可以看出當時怎樣的法制進程呢?”;《孔乙己》一文中,可以啟發學生思考:“丁舉人對待孔乙己的方式合法嗎?如果把他的行為放到當今社會,他犯了什么罪?將受到怎樣的懲處?”
看著大家心悅誠服的笑臉,我又趁熱打鐵地說:“同學們,其實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有這四種品質,為了實現自己的人生的遠大目標,我們就一定要立志高遠,意志堅強,戰勝自身的懶惰享受之心,抗拒身邊的種種誘惑,忠實于自己的追求不畏艱險,勇往直前,就一定能夠成就輝煌的人生!”
二、在綜合性學習中融入法制教育
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相互影響,對世界觀的形成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在進行“綜合性學習”教學時,也應適時融入法制教育。譬如:針對環保問題擬寫標語或擬向當地政府提建議等多種趣味的方式進行法制教學滲透,不僅讓學生們認識環保的重要性,還進行了環保教育。在課堂上,讓學生們暢所欲言,有的學生就提出建議讓大家循環利用水,并想出了許多節水妙招;有的談到我們周圍的河流已被污染,告誡大家亂扔垃圾的危害……學生們還自己編寫了許多保護環境的公益廣告,一句比一句生動,句句都表現出學生保護環境的決心。
三、滲透法制教育要因課而異
中學語文教材中有許多有關環境保護、贊美大自然的課文,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既要指導學生在讀書中享受自然美,也應讓他們明白保護自然生態環境的重要。如在教學《羅布泊,消逝的仙湖》一文講的是位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東南部的羅布泊,曾為我國第二大內陸河,因地處塔里木盆地東部的古“絲綢之路”要沖而聞名于世。昔日的羅布泊是牛馬成群、綠林環繞、河流清澈的生命綠洲,而今卻變成了一望無際的茫茫戈壁灘,是誰造成這樣的悲劇?作者通過詳實的資料說明,人對自然貪婪和盲目的索取是造成這一悲劇的主要原因。最后,作者發出了拯救生態環境的呼吁:要熱愛大自然,保護自然生態,愛護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使大瀑布消亡的悲劇不再重演。這類課文通過正反事例告訴我們節約用水、植林造林,保護自然生態環境的重要。在教學過程中,可以組織學生學習《水法》、《水資源管理條例》、《環境保護法》。
通過討論交流,不僅增強了學生的法律意識,還提高了學習法律的積極性。
四、作文教學中滲透法制教育
習作是學習語文的最高層次,它既是個體對生活現象的深切感受,也是個體對生活實踐的獨特體驗。在習作教學中引入法制事件,誘發學生思考、分析、比較、反思、議論、總結,不僅可以深化學生的思想認識,提高學生的習作水平,而且還可以規范學生的法制行為。如中央電視臺的《焦點訪談》、《今日說法》、《道德觀察》等欄目深受觀眾的喜愛,原因不僅是由于它們在選題方面貼近百姓生活、講述真實生動、弘揚道德風尚、普及法律常識,而且還得益于每一期都有一個好標題。教師利用這些媒體資源可以向學生傳授作文擬題技巧的相關知識,提高學生的習作水平,更重要的是能夠以這些特殊的案例為切入點,引發學生的深入思考,整理自己的思想,對事件表達自己的看法,在習作中深化認識,對比自己或周圍人的做法,規范自己的行為。
作為一名教師,在對學生法制教育中,不僅要向他們傳授法律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他們的法律觀念,所以在語文教學這個主陣地上進行法制教育內容就顯得尤為必要。所以,作為語文教師的我們應當積極想辦法,充分、合理、科學地挖掘語文課程中的法制教育資源,同時,我們也應當在日常瑣碎的教育教學工作中開動腦筋,積極想辦法,進行法制教育,提高學生的法制素質,使每個學生都要學法、守法、用法,用法律武器來保護自己的人身權利,教育學生做一個遵紀守法的好公民,將來成為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參考文獻:
1.《語文新課程標準》(初中版).2011
2.《中小學法制教育指導綱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