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凱 李瓊 沈勝林 韓高軍 張珩 萬春杰
[摘 要]社會經濟的發展和高等教育結構的轉型,對新形勢下制藥類專業的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引入國外資源的基礎上,有必要在制藥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方面進行探索,以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并使學生在注意理論基礎知識學習的同時,更注重工程技術能力的提升,最終培養學生的創新和創業能力。通過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和實踐,讓制藥學生不僅具有藥物制劑、生產工藝、質量控制等專業知識,又具有現代制藥工程技術理念和國際化視野,進而成為國際化制藥人才。
[關鍵詞]制藥類 中外合作辦學 人才培養模式 實踐
[中圖分類號] C961[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2095-3437(2015)12-0135-04
制藥類專業是以藥學、化學工程技術、生物工程為主并具有相互交叉性的學科專業。1995年美國新澤西州立大學開設制藥工程高等教育,這被認為是制藥類專業的首次開設。隨后,國外許多高校相繼在化工學院或部分工程學院設立制藥類專業。我國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和教育部也于1998年把制藥工程專業設置為本科教育專業,并進行招生培養。近年來,高校中外合作辦學專業迅速發展,在制藥類專業中外合作辦學方面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從總體來看,制藥類中外合作辦學人才培養還存在一定的問題,例如專業課程門類繁多且重點不夠突出,工科特點不夠明確,人才培養過程中也沒有體現很強的專業特色等。因此,有必要進行制藥類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與探索,以促進人才培養目標的達成。
一、有效利用教育資源,人才培養凸顯國際化
在制藥類人才培養過程中,我校按照中外合作辦學的模式的要求,推進課堂教學模式的改革和創新,注重創新教育教學管理體系和課程體系,推進教師隊伍、教學形式和內容的國際化,努力提升學校在國際國內的辦學聲譽。其具體表現為以下四個方面:1.在教學理念上,對外注重與國際教學理念的接軌和融合,對內強化全體師生的國際化理念意識,積極探索制藥類專業國際化教育教學新理念。2.在教學計劃上,制藥類專業的教學計劃以武漢工程大學現行教學計劃為基本依據,并在充分參考國內其他高校教學計劃的基礎上,會同中外學校雙方共同商定教學計劃,引入外方核心課程,在教學計劃上體現了課程的核心性和國際化。3.在師資水平上,制藥類專業基礎課與專業課教師資源充分依托學校優勢師資,并嚴格遴選具有國外經歷的教師,為提高教學效果和教育質量奠定了基礎。聘任教師全部具有中級以上職稱,30%以上的教師具有副高以上職稱。在語言教學上,注重引進外部師資,如引進武漢法語聯盟進行法語教學,引進環球雅思等機構進行英語雅思教學,效果顯著。4.在教學設施上,注重配備齊全的教學設施。目前,中外合作辦學專有校舍建筑面積3000平方米,教學專用總面積達2000平方米;擁有各類教室50余間,其中,專用語言教室10余間,多媒體教室19間,微機房1間,普通教室21間;共享學校圖書館、運動場館等公用設施。制藥類專業教學設施齊備,能滿足信息化教學的需要。
二、深化教學改革,創新人才培養方案
根據國內外在制藥專業方面的相關經驗,針對我國教育部規定的在制藥類本科專業培養上所要達到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標準,當前高校需要改造原有的人才培養方案,構建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在教學計劃和課程設置上,要著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能力,并致力于凸顯制藥類專業較強的專業特色。根據以往教學培養狀況,反映出許多學校在制藥類專業課程的設置上出現過多的課程門類和名稱,且使用不夠統一,也沒有突出重點。[1]因此,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存在非常迷茫的狀況,不利于學生積極主動地探索專業知識。同時在積極開拓專業資源、擴大社會影響方面,也受到較多的局限,難以適應社會經濟發展對教育市場的需求。現階段,需要培育既具有制藥類工程技術,同時也熟悉藥學類管理領域的高級復合型應用人才。因此,我們要著力于培養具有較強專業特色的人才,并對現行的制藥類人才培養方案中的培養目標與要求,培養人才所具有的知識、能力和素質,課程設置以及教學進程進行規范和改革。要分別研究制藥類專業中所涉及的化學、工程學、藥學等各學科課程群,對這些課程群所涉及的課程類別、課程內容,還有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學科主干課和專業主干課之間的相互關系和有機組合與搭配進行分析并重新組合。除基礎課外,化學、生物、藥學、工程等各方面的課程以及學分均要進行一定的調整,形成更為寬泛合理的課程體系。在基礎課程設置上,可以減少部分思政類課程,增加英語教學時間。在英語教學上采用雅思教學,通過強化培訓鍛煉學生的英語水平。同時根據學生的學業實際,精減部分人文課程,采用學生自主學習的形式,縮減了部分課程的學時數,這樣做既達到了教學效果,同時又減輕了學生的學業負擔,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進行英語強化訓練和專業課學習。另外,在專業課的設置上,增加選修模塊,給學生更多的選擇性。在教學內容上,任課老師應該重點講解基本概念和以實例為主的應用內容,突出該門課程的實用性。教師在教學大綱上應該重點揣摩,同時要結合學生實際,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完善。課程內容應注重將理論和實踐有機結合,突出講授內容的實用性,比如實例教學訓練時,可將原理融入實例之中,使學生在理解原理和概念時能體會到真實的場景。部分制藥工藝過程教學,可選用自制藥企業的真實案例,甚至可以收集和選取企業多年的技術積累出的具有代表性的生產工藝和提取工藝等,促進教學內容的適用性。同時,可以出臺獎勵措施鼓勵教師平時多參與應用型科研課題,促進新技術在課程的引入和教學成果向生產力轉化。
三、突出專業特點,合理設置課程體系
在我國傳統的辦學模式中,專業培養目標是相對不變的,因此,很難避免各學校千篇一律的情況。據有關資料顯示,自1998年以來教育部在專業調整時有意識地不斷擴大了一級學科的范圍,這樣的目的之一就是注重特色培養,給各學校提供培養特色專業的機會。而主要的課程體系模塊包括人文社科體系、數理體系、化學體系、生物技術體系、藥學體系等。[2]課程體系之下如何突出專業特點,是各學校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各類學校要根據自身的優勢學科,鼓勵申報一批特色課程,辦出專業特色。對于制藥類人才的培養,要走產學研結合的路線,促進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三大教學職能的相互滲透和轉化。制藥類課程設置要突出特色,提高學生的培養質量,促進該類畢業生很快地適應制藥業生產環境,能有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制藥企業的產品生產、質量保障、產量控制和效益提升等問題,最終目標是為制藥企業、藥物研發部門以及醫藥事業管理部門培養較高層次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
四、加強實踐教學和科研能力培養,造就工程人才
我校側重點是工科,培養人才的重點要突出“工程”和“應用型人才”。因此,我們的本科教育緊緊抓住“工程”和“應用型”這兩項重點。從制藥類專業來看,這一學科門類與藥學、生物技術、應用化學、工程學及管理學都存在一定的關聯,可以說是要交叉運用這些學科門類的知識,通過一系列的知識綜合運用進而來解決制藥專業的工程實踐問題,是工程技術學科的應用性體現。要真正培養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必須要從工程技術的一些量度上來制訂實踐教學的模式和體系。[3]在工程技術能力的培養基礎上,結合國際化的特點,加強工程實踐訓練,充分發揮工程類學校的學科優勢,強化實踐的幾個重要環節,實施我校制藥類中外合作辦學的人才培養計劃。具體來看,一是重視課程實驗環節。因為課堂內的課程講授,主要體現理論的傳授,而通過課程實驗,更能有效地鞏固理論知識,將比較寬泛的理論知識同實際操作結合起來,促進了學生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結合、中外知識的結合。二是重視各項實習環節,以外資或者合資制藥企業為依托。實習過程中,學生需要充分運用所學的各項理論知識,加強制藥類專業內容在生產實踐中的運用,促進學生掌握制藥類技術向生產力轉化的一些方法。三是要加強畢業設計(論文)環節。在畢業設計(論文)階段,我校中外合作辦學專業采用國內教師和國外教師共同擔任指導老師的“雙導師制”,使學生真正能了解制藥類專業在國內外行業應用方面的最新知識和技術,同時能推動學生開闊視野,創造出更有應用價值的研究成果。畢業論文或畢業設計的選題盡量來自于制藥類企業或藥物研發機構的一些研究和生產項目,這樣能促進學生獲得更多的實戰訓練機會,增強工程能力的培養。四是科研實踐平臺的創建和科研實踐能力的培養。在制藥類專業日常教學過程中,需要建立一定規模和配置的專業綜合實驗室,配備校內外的專家學者為學生提供實踐指導,為促進學生科研能力的培養奠定基礎。五是加強校內外的合作聯系,同校內外企業進行合作研發,校內教師與企業研究人員共同指導學生開展科研工作,或者擇優選取部分優秀學生在對方企業進行科研工作。[4]六是強化產學研的結合。加強校外實踐教學基地建設,適當建立幾個相對固定的實踐教學基地,為產學研相互結合與轉化提供平臺。[5]七是課堂教學與學術講座并舉,以來訪講學的外國專家為支撐,融合制藥發展前沿以及專題藥物研究來實施中外合作辦學人才培養模式的多樣化。
五、狠抓教學管理,不斷提升教育教學質量
按照上級教育部門及學校的要求,我院中外合作辦學制藥類項目在教學過程中,狠抓教學管理,規范性逐步增強,教學質量不斷提升。具體表現為以下三個方面:1.出臺了一系列的教育教學管理制度,保證了教學管理的規范性,對廣大教師也具有激勵和約束作用;以文件形式,制定了歸國學生證書發放管理辦法、歸國學生國內繼續學習管理辦法、任課外籍教師教學工作規范管理辦法等,保證了教育教學管理的規范性。2.在教學環節上,注重督促檢查工作。成立以外教、專業負責人、教學督導組成的督導組,每月1-2次課堂督促教學和現場聽課,了解和督促課程教學,督促和檢查工作對教學效果的改進起到較大作用。3.注重信息反饋機制,積極與外方建立教學督導雙軌制。在教學過程中,教學管理聯合辦公室每三周出臺一期教學簡訊,在全院發布,對照問題,讓相關部門和老師積極整改。定期召開教學視頻工作會,就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時與外方進行探討和整改。每學期實施期中教學檢查和期末教學檢查工作,并召開教師和學生的座談會,信息反饋及時。通過以上措施,有效提升了中外合作辦學制藥類人才培養的質量。[6]
六、個案研究——武漢工程大學制藥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制訂原則
2012、2013年教育部分別批準了武漢工程大學與英國德蒙福特大學的制藥工程、藥物制劑專業的中外合作辦學本科項目,并于2013年正式招生。聯合培養方案由兩校共同制訂,基本制訂原則如下。
(一)指導思想
體現黨的教育方針和“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國際化,面向未來”的時代精神,發揚武漢工程大學的優良辦學傳統,彰顯學校的辦學指導思想和辦學特色,更新教育思想和觀念,力求符合國際制藥發展的趨勢,拓寬專業口徑,以綜合的素質教育和專業水平為綱,貫徹因材施教方針,加強基礎與工程實踐能力,強調創新意識的培養。
1.強調“國際化、專業化”,增強學生的適應能力。
2.對原有課程重新整合與更新,形成若干新的課程體系,優化智育結構,提高培養質量。
3.強化英語課程,鏈接國外專業課程資源,更好地適應科學技術迅速發展和世界制藥行業對人才需求的多樣化。
4.強化實踐教學環節,提高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處理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制訂過程
結合英國教育體系、我校的教學實際以及對目前制藥工程專業的國內外發展趨勢,中外合作辦學的雙方對制藥工程專業培養方案及課程進行了多次討論,達成一致意見。具體修訂說明如下:
1.打破傳統大學體育課程,采用國外的自主形式,學生自行參加課外運動來提高和增強身體素質。
2.結合制藥類專業特點,縮減了高等數學課程,總共5學分,將高等數學(I)和(II)合并,并精簡相應內容。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由原來的3學分縮減為2學分,并前移一個學期(至第三學期)。
3.將大學物理以及物理實驗學時縮減為原有學時的一半,物理基礎知識的教學結合專業方向進行取舍。
4.保存了思想道德修養以及法律基礎課程,但縮減為16學時,同時,馬克思主義、中國近代史等課程采用社會實踐、人文選修課等形式予以實施。
5.刪除了程序設計基礎課程,保留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同時,增加一些應用軟件的介紹,如office,origin,chemdraw,autocad等,增強學生對于專業應用軟件的使用能力。
6.將綜合英語(雅思英語)引入教學環節中,從大一至大三的6個學期,進行合理分布,便于學生能達到6.5分雅思留學英國的水平,替代了“大學英語”課程,同時,雅思成績達到6.0分,即可達到授位英語要求。
7.取消了大學語文課程,用大學生人文修養課程替代,可以通過選修課、社會實踐或者講座形式進行。
8.實踐課程中,刪除了金工實習,設立制藥工程專業課程設計。
9.專業基礎課程中,如化工原理及實驗、有機化學及實驗、物理化學及實驗等擬采取雙語教學模式,進一步強化學生的專業基礎的英語水平,逐步適應后由外方老師授課。
10.引入了10門外方專業課程,即,Compounding、Applied Pharmacology、Chemical Analysis Quality and Stability、Pharmaceutical Processes &Technologies、Formulation Science、Development and Manufacture of Pharmaceutical Products、Pharmaceutical Materials Science、Quality Assurance and Quality by Design Principals、Product Development、Biochemistry and Cell Biology。其中6門是由外方老師直接授課,中方老師英文授課(外方提供課程支持)。
11.畢業論文或設計環節,采用中英雙方的老師共同指導的形式完成教學。
12.考慮到軍訓中也有相關的軍事知識教學,因此省略軍事理論課程。
(三)培養目標
培養具有創新意識,具備系統、扎實的專業基礎理論知識和基本技能,寬廣的專業知識面,具有對醫藥新產品、新工藝、新技術的研發能力和較強的設計能力,一定的市場開拓和認知能力,良好的外語及信息獲取能力,能夠勝任精細化工、醫藥等部門技術開發、生產管理和科學研究的應用型高級工程技術人才。
(四)課程設置特色
本專業學生在學習化學基本理論、基本知識的基礎上,主要學習藥物制造方面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基本訓練包括化學與化工實驗技能、設計實踐、計算機應用、工程設計方法,具有開發設計生產過程及研制新產品的能力。為了保證學生獲得較好的實驗技能和方法,設有必修實驗課12門,實驗教學時數為308學時,占總學時的13.32%;設置1門課程設計,以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安排實踐性教學環節27周,其中包括軍訓2周,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1周,認識實習1周,生產實習4周,課程設計2周,畢業實習4周,畢業論文13周;在計算機基礎與應用的教學方面,安排1門計算機基礎課外,在工程制圖、化工原理實驗、化工過程CAD等課程中安排上機訓練;外語教學除完成基礎外語教學、雅思英語外,在專業基礎課的教學中設置了三門課程采用部分外文教材,運用外語講課進行雙語教學,畢業設計中安排外文文獻檢索指導,結合課題由中英導師指定外文文獻的閱讀與翻譯,使學生畢業后有較強的專業英語基礎與應用能力。[7]
總之,我校在制藥類中外合作辦學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中,已經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使中外合作辦學制藥類專業學生在注意理論基礎知識學習的同時,更注意工程技術能力的培養。加強對學生工程實踐的訓練,注重科研創新能力的培養,強調工藝技術和工程技術的結合,體現了寬口徑、厚基礎、高素質、重實踐、重創造性的整體思路,使培養的學生能在制藥企業的醫藥研究與開發方面發揮應有作用,初步形成了中外合作制藥類專業理論與實踐并重的特色型培養模式,但在教學培養細節實施上還需要進一步研究和完善。
[ 注 釋 ]
[1] 李華,胡國勤,梁政勇,張靜,章亞東.制藥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研究與實踐[J].化工高等教育,2011(4):24-31.
[2] 張俊梅,張哲鳴.關于制藥類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與探索[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1(6):81.
[3] 李華.以教育科研促進制藥工程專業課程改革[J].高教研究與評估,2006(9):50-52.
[4] 于奕峰,蘆永輝,趙平,劉紅梅,徐智策.面向區域經濟建設制藥工程專業學科的研究與實踐[J].化工高等教育,2004(2):53-55.
[5] 丁金昌,童衛軍.關于高職醫藥專業教育推進“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再認識[J].高等教育研究,2008(6):26-27.
[6] 李瓊,王凱,蔣尹華,張珩,龔明生,李國林,王忠,張秀蘭.制藥工程專業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探索[J].藥學教育,2013(1):6-9.
[7] 武漢工程大學中外合作辦學制藥工程和藥物制劑專業培養方案[Z].武漢工程大學,2013.
[責任編輯:鐘 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