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晶
【摘要】隨著小學數學課程標準的進一步實施,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評價標準也隨之發生了變化,因為評價標準具有一定的導向性,如果不能重新認識課堂教學的評價標準,勢必會影響新課程改革的發展進程。如何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實現優質課堂,本文對此進行了探究。
【關鍵詞】教學效果 ?優質課堂 ?評價標準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11-0147-02
一、面向全體學生,全面實施素質教育
傳統教育往往都是班級授課制,主要采用統一的集體授課方式,在教學內容、教學進度和教學要求上要盡量體現一致性。這種授課模式的潛在意識是全體學生的基礎知識、能力水平、學習層次等方面都是相同的,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實施一刀切的模式不利于學生的個性發展,不利于鍛煉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一堂優秀的數學課堂應該面向全體學生,讓所有學生在課堂教學中都能夠得到充分的發展和提高。而面向全體學生就要求教師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重視學生的個性特點,根據學生的基礎知識、思維方式等不同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做到因材施教。當然,重視學生的不同差異,并不是說要實現學生整齊劃一,而是要各具特色,各取所需,使每個層次的學生都有所進步。中等水平的學生得到發展的同時,實現優等生的脫穎而出,同時還使那些學困生有所進步,有所提高,實現各個層次學生的全面發展。為了真正落實數學教學面向全體學生的目的,教師還要轉變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改變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思想,實現教師和學生、學生與學生的雙向互動交流,構建互動探究的教學結構模式,通過合作、探究、互動發揮小組學習的作用,讓每一個學生在小組合作學習中能夠得到充分發揮,使每一個學生能夠得到應有的進步。
二、通過學生實踐活動,重視學習過程的實施
數學學科具有一定的抽象性,數學學習的過程就是學生分析、判斷和推理的過程,要想實現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提高課堂教學效果,重視數學學習的過程是必不可少的。數學學習不僅是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而且是學生在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上進行能力構建的過程。數學教學的過程不僅僅是讓學生死記硬背,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有所領會,在學生的主動參與中提高學生的能力素質。因此,要想提高數學課堂的有效性,必須重視數學學習的過程,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活動中,體驗數學概念、法則的形成規律,培養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思維方式。
重視學生的學習過程并不是一句空洞的話,要能夠付諸實踐。教師要積極為學生提供從事數學交流活動的機會,引導學生在活動中探究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和數學技能,建立數學學習的思維方式,掌握數學學習的有效方法。在此過程中,要充分發揮學生的在數學教學中的能動性,學生自己能操作的,絕不讓老師來做;學生通過自主學習能夠掌握的數學知識,老師絕不能去講授;學生能夠自己去表達的,教師絕不代替學生說。總之,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多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多給予學生自我表現的機會,讓學生在自主探究中體驗學習帶來的成功、帶來的喜悅,從而樹立學習的自信心,使學生真正成為數學課堂中的主角。而教師則要做好組織和引導作用,為學生提供優質的教學服務。
三、注重數學應用,做到學用的良好結合
數學學科不僅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同時也具有很強的應用性,良好的數學課堂除了重視數學理論教育以外,還要重視數學教學的實踐性,實現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因此,教師在數學教學中要重視數學模型的建立和數學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引導學生在建構知識的基礎上,重視知識的實際應用,使學生初步學會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和方法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當前,數學教材中的許多知識對于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尤其是數學幾何知識、數學統計知識以及一些數學應用題的學習,都是從生活實際中總結而來的,經過分析加工提煉出來的,對于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具有重要的引導作用。但是,由于課堂教學的有限性,一些學生非常熟悉的生活事例并沒有列入數學教材,因此小學數學教師要能夠根據這一特點準確處理好數學學習中理論學習和實踐應用的關系,做到學用結合,真正了解和掌握數學教學的價值。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積極挖掘數學教材中所包含的數學應用知識,學會從生活實踐和生活經驗中編制數學問題,展現數學教學與生活的密切關系。同時,教師要最大限度地創造機會,讓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我們的身邊,從而增進學生對于數學學習的理解和信心。
總之,小學數學是一門非常重要的課程,學好數學對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具有重要意義,而好的數學課堂需要教師積極轉變觀念,逐步改革教學方式,提高學生在數學教學中的參與感,使學生真正成為教學活動的主人。
參考文獻:
[1]倪紅梅.有效:關于小學數學課堂有效教學的探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0
[2]劉麗芹.芻議數學課堂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J].考試周刊,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