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忠明
摘 要:因為孩子們從小接受的是應試教育,所以在學習上都習慣于被動接受知識,一旦沒有老師詳細的講解,學生就不能自主學習,也不知道怎樣才能合理使用知識解決問題,在這樣的情況下,小學生必須具有自我學習的能力。主要論述了怎樣才能讓學生積極自主地學習數學。
關鍵詞:小學數學;自學;積極性
對于小學生來說,積極、主動地自學是一種高級的學習能力,具備這一能力后,教師才能拓寬教學內容的廣度和深度,使學生更全面地掌握教學內容。所以,讓學生具備自學能力,有利于提升學生的總體素質,在日后的成長過程中發展更好。在教學過程中,老師要有規劃地提升學生自學能力。
一、在情境教學中引導學生自覺
上數學課時,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日常生活狀況和學習情況決定教授的內容,還可以設計教學情景,給學生足夠的自主學習時間,激勵他們自主鉆研,這樣就可以營造良好的課堂氣氛,增加學生的學習熱情。比如:在學習圓的知識時,可以先告訴學生研究圓周長的原因和意義,再與學生交流,可以詢問大家:“大家騎過車嗎?”學生就會積極回答:“我從家騎到學校。”學生的熱情被調動起來,就會對學習圓的周長充滿興趣。這時,通過電腦再播放車輪的轉動情形,讓學生自己找出車輪和路面之間的聯系,這樣學生就會積極討論,相互交流,學習氛圍良好,教學質量也隨之提高。最終,學生就會依據自己所學的知識研究出車輪和距離之間的數學聯系,再彼此之間相互驗證。在這樣積極的學習氣氛下,學生對學習的興趣被激發出來,增加了學校的教學水平。
二、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引導學生自學
在如今的教學中,團隊協作是一項很好的教學方式。學生分為幾個小組,彼此之間再相互協作。小組合作使以往老師在課堂上占據主體的局面被打破,讓學生可以在課堂上發揮自己的才能,小組合作使得課堂氣氛變得輕松、愉快、和諧,學生在這樣的氛圍中可以彼此交談、自主探究,這樣增強學生的團隊意識和自主學習能力。數學的學習更加需要小組合作,比如,有一本書共98頁,小芳第一次共看35頁,第二次看38頁,共看了三次,問第三次看了幾頁?我們共用兩種方法解答此問題,給大家一些提示:第一,通過問題條件搞懂圖示。第二,研究所給的例題。第三,例題中的幾種解法是怎么回事?學生在自主研究后開始交流,探討時要與提綱相聯系,小組成員要積極探討。學生要積極提問、積極交流。學生彼此間的交流可以促進對知識的吸收,老師也可以通過學生的交流對大家的學習情況有一個了解,對于大家都不懂的問題可以著重講解。
三、由教材引導學生進行自學
我們注意到學生在拿到新教材時都很開心,對新教材翻個不
停,尋找自己感興趣的內容。老師可以抓住這個特點,合理利用學生對新教材的濃厚興趣,對大家進行適當的引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今后的教學奠定基礎。一般在上新學期第一堂數學課時,教師大都不會急著上課本,應當結合新教材的特點帶著學生了解本書的大概內容,使大家對新教材有個大概了解,清楚將要學習什么知識。教師還可以根據現實情況,給學生留下一些問題,讓他們自己解答。例如,在學習分數時,老師在上課前可以給學生布置一些任務,讓他們尋找日常生活中與分數有關的問題,結合教材自主研究。這樣大家就會在上課前對分數有個大概了解,對生活中的分數問題進行研究,并探究分數的表示方法和計算方式。課余時間,學生也會對分數問題進行探討,有利于增強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總之,要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在課堂上實施素質教育,調動大家的學習熱情,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這有利于提高教學質量,提高學生的素質水平。一名優秀的老師,不單單要會傳授知識,還必須帶動學生進行自主學習,這就是所謂的素質教育。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