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紅
摘 要:《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所以,在小學數學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以學生為主體,把自己放在輔導者、參與者的位置來幫助學生學習,其次要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探究的過程中。
關鍵詞:以生為本;有效教學;數學興趣;主動探究
一、了解學生,以“學”定“教”
大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盡可能深入地了解每個孩子的精神世界,是教師和校長的首條金科玉律。”陶行知說:“我們要懂得兒童”“我們必須會變成小孩,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也提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根據每個學生不同的學習能力、理解能力去因材施教,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拓展教學素材,要以人為本,以學生的實際水平、從學生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安排教學目標、教學內容,設計教學環節。
二、以“學生心理”為本,著重培養學生的數學興趣
托爾斯泰說過:“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對學生的學習有著神奇的驅動性作用,能化低效為高效。讓學生對學習有興趣,首先得讓學生對老師感興趣,小學生畢竟還是小孩子,他們的思維很單純,他們往往覺得哪個老師上課有趣就會喜歡上哪門課,這就是所謂的“親其師才能信其道”,所以教師上課時的幽默程度對學生的學習興趣起著很重要的作用。
三、相信學生,讓學生主動探究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教師要相信學生,在他們學習的時候只要起到引導作用就好,以引導者的身份去教會他們參與探索,自己主動與別人交流合作。在學習的過程中,要培養學生主動發現問題并動手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欣賞學生,鼓勵學生創新
教育的根本技巧和藝術在于全面調動學生的內在動力,并且使他們享受到勞動和成功的樂趣。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不斷鼓勵學生,就算學生做錯了也不能盲目打擊他們的積極性,而要適當給予鼓勵,學生成功的時候,還要讓他們知道自己很優秀,得到了老師的欣賞。贊揚、欣賞和鼓勵是照亮孩子心靈的陽光。
參考文獻:
賴文學.淺談小學生數學自學能力的培養[J].現代閱讀:教育版,2013(03).
編輯 孫玲娟